新華社天津9月26日電(記者 周潤健)9月27日是中國的傳統佳節——中秋節。民俗專家表示,中秋節又稱團圓節,是我國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至今已有千餘年歷史。團圓是中秋亙古不變的主題,更寄託著炎黃子孫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月餅模子收藏家、天津社科院教授王來華介紹説,作為傳統節日,中秋節以象徵團圓、和諧、吉祥寓意的獨特文化內涵,給人以恬美的心靈感受。 我國古代把秋季的三個月分別稱為孟、仲、季,農曆八月十五居秋季的中間一個月,十五又是這個月的中間一天,所以八月十五被稱為“中秋節”,而過去常被稱為“仲秋節”,在明清時期的糕餅模子上,經常刻有“仲秋節”的字樣。此夜,人們賞月拜月,渴盼天上人間花好月圓,闔家團聚。所以,中秋又稱“團圓節”。 “過中秋節千家萬戶就是圖個團團圓圓,如果看不到一輪圓月,吃不上一塊月餅,難免會覺得有些遺憾。”王來華説。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王來華表示,中秋節的精神內涵就是思鄉和思親。“隨著時代發展,節日的具體形式可能會有改變,但其精神是相通的,對故土的思念,對親情的重視,這種核心的東西亙古不變。” 近年來,隨著中國政府對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的重視,中秋節在增強中華傳統文化意識等方面的影響力和凝聚力不斷顯現。從2008年開始,國務院將中秋節等傳統節日定為法定假日,並放假一天,讓人們有了更多的時間享受親人和朋友的相聚。 |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