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烏魯木齊9月29日電(記者 熊聰茹 劉兵 潘瑩)1955年10月1日,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成立。時至今日,歲月已走過60個年頭。歷史的乾坤,常常隱于細節之間,時代的印記,往往烙于數字之中。一組組數字,或震撼動人,或靜默無聲。它們是天山南北艱苦創業、變化變革、團結一心的坐標和見證。 ——“從0到5760”。鐵路是經濟發展的基礎和血管。新疆和平解放之初不通鐵路,目前鐵路運營里程已達5760公里。金秋時節,在和田開往烏魯木齊的“和田玉龍”號列車上,隨處是拿著手機聯絡業務的小夥兒、戴著耳機聽歌的姑娘,還有一邊帶孩子一邊繡十字繡的婦女。這趟列車2011年開通後,已有630余萬人次的南疆老百姓乘坐“鐵龍”走出家門。 “和田玉龍”號車隊隊長艾爾肯·肉孜回憶説,火車剛開通時,許多老鄉帶著麵粉、油、爐子來坐火車,他們擔心路上沒吃的,有的人行李太多、顧不了孩子,列車員每天都滿車廂幫旅客找孩子。 “現在啥子都不用帶撒,隨便到哪個地方都可以買得到咯。”24歲的巴楚縣農民阿庫布江現在阿克蘇一家建築公司當大工,常常乘坐火車往返,因與四川籍工友常年相處,説話也帶上了“川味兒”。 ——“從2800億元到3.2萬億元”。經濟發展,基礎先行。2000年-2009年十年間,新疆固定資産投資2800億元,而最近的5年間這一數字攀升到3.2萬億元,交通、水利、管道等重大基礎設施全面改善,在新疆大地上築起支撐大發展的鋼筋鐵骨。 在68歲的王建民老人的記憶中,他小時候的新疆是“無風三尺土,下雨一街泥,馬路不平,電燈不明。”如今,新疆高速公路里程由2009年的不足900公里增加到去年的4300多公里,民用運輸機場16個,成為我國擁有航線最長、機場最多的省區。眼下,作為絲綢之路經濟帶核心區,中國西北角基礎設施建設再獲動力,現已開通國際道路運輸線路達107條,線路數量、里程長度均居全國第一。 ——“從4277億元到9273億元”。中央新疆工作座談會召開以來,新疆地區生産總值年均增長11.1%,由4277億元升至9273億元,增速在全國位次由第30位躍升至第4位,演繹了後發趕超的“新疆速度”,城鄉居民收入增速連續5年位居全國前列,農牧民人均純收入增長2倍多。 ——“連續6年安排7成財政支出投向民生建設領域”。新疆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全部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連續6年實施“民生建設年”,累計實施重點民生工程項目500余個,每年民生支出佔公共財政預算支出70%以上,這一時期成為各族群眾得實惠最多、物質文化生活水平提高最快的時期。 這5年,新疆建設各類保障性住房163萬套,大批困難群眾住有所居,安居富民工程建設量連續4年位居全國第一;幫助5萬多名“零就業家庭”成員就業,高校畢業生就業率自2009年以來提高6個百分點,農村富餘勞動力累計轉移就業逾千萬人(次),勞務收入超過430億元;南疆四地州基本實現14年免費教育,上萬名學生重新入學;300萬農牧民飲水安全問題和無電地區37萬人的用電問題得到解決。 ——“從7億元到60億元”。2010年,國家在新疆率先啟動油氣資源稅改革。僅此一項改革,全區油氣資源稅收入從2009年的7億多元升至去年的60億元,5年增長8倍多,11個地州的33個縣市受益。 塔裏木盆地北部拜城縣財政收入的6成來自油氣稅收。改革後,當地油氣資源同比增長3倍多。拜城縣油區辦主任蔣加強説,棚戶區改造、廉租房建設、提高“新農合”補貼標準——縣裏每年將財政收入的7成以上投入民生建設,近幾年城鄉面貌大變,群眾生活質量顯著提高。 ——“從3小時到5分鐘”。開春時節,天山北坡吉木薩爾縣83歲的哈薩克牧民阿合勒恰逢人就説:“我參加了一個不一樣的開工典禮”。原來,將解決1.7萬戶牧民飲水困難的二工河水庫奠基儀式在老人家附近開工。阿合勒恰原本以為開工儀式會像往年一樣開上三四個小時,結果沒有彩旗,沒有主席臺,只看到並排停放的6輛挖掘機,開工儀式也只有短短5分鐘。當天,新疆7個地州集體開工18個定居興牧水利工程,都是同樣的簡化儀式,不擾民眾。 近年來,新疆變化變革的“清新之風”吹向執政理念,匯聚成求真務實的“新疆效率”。進入2011年,新疆平均不到3天就有一項惠民政策出臺,不少富民項目從提議到開工僅用20天。群眾眼中“懶、散、庸、拖、貪”廳局的6個要害處室負責人被先後查處,還有2個職能部門的負責人在媒體公開道歉,原因是物價異常上浮…… ——“20萬幹部覆蓋1萬多村莊社區”。去年3月,新疆啟動“訪民情、惠民生、聚民心”活動,20萬名機關幹部在3年內下到全區1萬多個行政村、國有農牧場村組及重點社區,“住村”一年幫扶基層政權。 在沙漠邊緣的麥蓋提縣庫木庫薩爾村,住村幹部清掃庭院,整理畜圈,從改變村容村貌入手,成立養殖合作社,修建文化體育廣場,並按組織程序調整了村支部,健全了群團組織,村裏風氣蔚然一新。一年期滿,38位農民聯名寫信希望工作組再待一年。最終,挽留信留住了他們信任的黨員幹部,工作組幹部決定在農村再幹一年。“有他們在,我們就放心。”村民買買提江·艾麥爾説。 首批7萬餘名住村幹部中有近7000人自願報名繼續住村一年。眼下,新疆已有14萬餘名幹部先後住村開展工作,一批“廳官”“縣官”沉到農村,當起“村官”的參謀和後盾,累計安排村級惠民項目資金130余億元。 ——“連續33年把每年5月作為民族團結教育月”。“像愛護眼睛一樣愛護民族團結”已滲透進新疆各族群眾的血液。至今,新疆已連續33年開展民族團結教育月活動。自1982年自治區召開第一次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以來,有1304個模範集體、2272名模範個人受到國家和自治區表彰。 十年如一日在自家院裏升國旗的溫宿縣蘭幹村老人胡達拜地、紮根新疆41年救死扶傷的“當代雷鋒”莊仕華、“感動中國”人物阿裏木……來自各行各業的普通百姓用自己的感人故事,傳遞出愛國愛疆的質樸情懷,凝聚成新時期的“新疆精神”。 60年滄桑巨變,60年奮勇前行。新時期,新征程,在新疆大地上,一個個數字將被不斷刷新,繼續記錄著2300萬各族人民直面挑戰,為建設美好家園、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再創輝煌。 |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