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10月3日電(新華社記者)普天同慶,四海同歡。在歡慶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6週年的時刻,從霧都倫敦、非洲大陸、維和前沿到中東明珠,奮戰在科技、文化、基建等各行各業的海外遊子,紛紛用實際行動向喜迎66歲生日的新中國送來祝福。 我驕傲,因為我在搭建中英合作的橋梁 如今,為推動中英合作積極奔走的海外遊子日益活躍,熊榆就是其中之一。2003年來到英國、今年34歲的他已是英國諾森比亞大學紐卡斯爾商學院終身講席教授,是目前英國最年輕的管理學終身講席教授。今年以來,熊榆完成不少事——有幸成為中國全國青年聯合會一員、作為中方代表出席了9月中旬在倫敦召開的第5屆中英青年領導者圓桌會等。 尤其讓他感到有意義的,是他擔任董事的科控全球有限公司今年成功拿下倫敦證交所一棟辦公樓。該樓是倫敦證交所在倫敦老金融城的大樓之一,原作為證交所數據倉庫所用,地理位置及其代表的社會影響力很高。由於看中科控全球的創新孵化器項目,最後大樓以遠低於市場的價格轉讓給了該公司。 熊榆謙虛地説:“個人方面,我力所能及促進中英間科技和文化合作。這些都只是我個人所做的小事,但我還是非常高興能為這一波中英交流浪潮貢獻一點力量,也希望未來有更多人來推動中英兩國間合作。” 熊榆還告訴記者:“近年來,中國的地位大大提高,中國經濟社會的發展以及各方面取得的成績全世界有目共睹。很多英國公司發現我在中英合作方面很積極活躍,對中英間合作比較有熱情,於是願意找我合作。從這點來説,中國的強盛讓在英國的同胞沾了很大光,特別是讓大家能得到英國主流社會認可。” 倫敦華埠商會會長鄧柱廷對此頗有同感。他説,今年是中英文化交流年,倫敦華埠商會7月起在倫敦市中心唐人街新建一座牌樓,這個月,象徵中華文化的新牌樓即將建設完成。鄧柱廷認為,在英國最重要的中心地帶豎立牌樓,是全英華僑華人的榮譽和驕傲。 我驕傲,因為我在幫非洲兄弟追求幸福 在基礎設施薄弱、醫療條件落後的非洲大陸,大批中國人不畏艱苦、默默奉獻,正盡己所能幫助當地老百姓過上好日子。 就在9月末,由中國三峽集團承建的幾內亞凱樂塔水利樞紐項目正式投産運營。該項目是幾內亞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發電量最多的綜合性水利樞紐項目,還被幾內亞央行選中,成為該國新發行的面值2萬幾內亞法郎(1美元約合7465幾內亞法郎)紙幣的背面圖案。 凱樂塔水利樞紐項目總經理張如軍對此感慨萬千:“經過全體團隊4年拼搏,我們終於完成了這個被譽為幾內亞‘三峽工程’的項目,為幾內亞後埃博拉時期的經濟復蘇和發展打下堅實基礎。” 張如軍説:“之所以感到驕傲和自豪,是因為我們的祖國越來越強大,能使我們在碰到重大疫情時應付自如。” 而在非洲大陸東端的肯尼亞,由中國路橋有限責任公司承建的蒙內鐵路也在如火如荼建設中。 68歲的石料廠技術專家高建國已在非洲工作24年,他説:“目前我參與建設的蒙內鐵路是一項重大工程,具有巨大的地區輻射力,也得到肯尼亞政府高度認可。我一直和身邊人説,要好好保重身體,準備為蒙內鐵路項目大幹一場。肯尼亞就像是我的第二故鄉,在海外幹了一輩子工程,希望能從蒙內鐵路項目光榮退休,把這條鐵路修完再告老還鄉。” 老高已在海外度過20多個國慶節。他告訴記者:“這些年來,從坦讚鐵路,到毛裏塔尼亞友誼港,再到如今的肯尼亞蒙內鐵路,中國一直在毫無保留地幫助非洲兄弟發展經濟和基礎設施建設,非洲人也逐漸開始了解、敬佩、支持中國。中國援建和承建的各種基礎設施為非洲國家帶來根本上的變化,讓他們的生活一點點變好,老百姓都能感受到這種變化。” 我驕傲,因為我在向世界展示中國形象 在條件艱苦的剛果(金),中秋節前兩天剛抵達任務區的中國第19批赴剛果(金)維和工兵分隊修理班班長周新茂已是第二次參加維和任務了。 談起為何要離開心愛的妻子和7歲的兒子,周新茂説這是因為他要“為祖國爭光,給軍旗添彩”。 這些年來,無論周新茂隨部隊到哪執行任務,妻子都默默支持,不但不抱怨,反而還鼓勵他安心工作。 家人的支持也讓他全身心投入工作。在皮膚黝黑、大個子的周新茂手裏,沒有解決不了的修理問題。2012年,距離駐地營區幾百公里外的施工地點一輛機械“趴窩”,3名修理工“集體會診”也沒解決問題。 那時,第一次參加維和任務的周新茂主動請纓,趕赴現場。一開始,他也沒有思路,但就是憑著一股幹勁,他連續泡在修理工間裏,連飯都忘了吃,終於找到故障並順利排除。 周新茂認為,“只要有激情,就沒有幹不好的工作”,在異國他鄉樹立起中國軍人的好樣子,就是他最大的驕傲。 而在被譽為中東明珠的阿聯酋迪拜,華人婦女活動代表李冬霞已旅居於此近15年。今年5月,由她牽頭組織的“錦繡中華”首屆阿聯酋華人旗袍秀成功舉行,30多名當地華人婦女代表身著色彩艷麗、款式紛繁的旗袍走上舞臺,令在場500多名中外觀眾近距離感受到中國傳統服飾的獨特韻味。 李冬霞認為,旗袍秀不僅是對美的一種追求,也體現了大家對中華傳統文化在海外傳播的責任感和使命感。“這也是我們海外華僑華人用實際行動表達思鄉之情,為祖(籍)國增光添彩的一個體現吧!”(執筆記者海洋;參與記者夏曉、文浩、丁小溪、徐文婷、李震、呂天然) |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