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10月5日電 2015年度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10月5日下午在瑞典斯德哥爾摩揭曉,來自中國的女藥學家屠呦呦獲獎,成為首位獲得諾貝爾科學類獎項的中國女科學家。 1930年年底,名字源於《詩經》中“呦呦鹿鳴”的屠呦呦出生於浙江省寧波市。 1951年,屠呦呦考入北京醫學院(後改名為北京醫科大學,現為北京大學醫學部)藥學系。1955年畢業後,被分配在衛生部中醫研究院(現中國中醫科學院)工作。 1959年,屠呦呦參加衛生部舉辦的“全國第三期西醫離職學習中醫班”,系統地學習了中醫藥知識。 1967年5月23日,針對瘧原蟲對奎寧類藥物産生抗性,全世界100多個國家2億多瘧疾患者面臨無藥可治的局面,死亡率急劇增高的情況,一個集中全國科技力量聯合研發抗瘧新藥的大項目——“523項目”正式啟動。 1969年,時年39歲的屠呦呦以中醫研究院科研組長的身份加入“523項目”,開始征服瘧疾的艱難歷程。她領導的研究小組從系統收集歷代醫籍、本草、地方藥志和名老中醫經驗入手,匯集了2000多種方藥,從中篩選出200多種供研究,最後找出了青蒿素。 1972年3月,屠呦呦在南京召開的“523項目”工作會議上報告了實驗結果;1973年初,北京中藥研究所拿到青蒿結晶。隨後,青蒿結晶的抗瘧功效在其他地區得到證實。“523項目”辦公室將青蒿結晶物命名為青蒿素,作為新藥進行研發。幾年後,有機化學家完成了結構測定;1984年,科學家們終於實現了青蒿素的人工合成。 1979年,屠呦呦任中國中醫科學院中藥研究所副研究員;1985年,任中國中醫科學院中藥研究所研究員。 2011年,拉斯克基金會將臨床醫學研究獎授予屠呦呦,以表彰其在治療瘧疾的青蒿素研究中的貢獻。這是“拉斯克獎”設立65年來首次頒予中國科學家。 2015年6月,沃倫·阿爾珀特獎基金會官網宣佈,2015年度沃倫·阿爾珀特獎授予中國中醫科學院(原中國中醫研究院)研究員屠呦呦,以表彰其在抗瘧領域的突出貢獻。 2015年10月5日,瑞典卡羅琳醫學院諾貝爾大會宣佈,將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授予愛爾蘭醫學研究者威廉·坎貝爾、日本學者大村智以及中國藥學家屠呦呦。 |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