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部長袁貴仁:中英教育交流
合作成果豐碩 影響廣泛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5-10-16 16:28 來源: 新華社
【字體: 打印本頁

新華社北京10月16日電(記者 吳晶)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將於10月19日至23日對英國進行國事訪問。教育部部長袁貴仁日前在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時表示,中英教育交流合作目前已全面覆蓋從基礎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各級各類教育,取得了豐碩成果,在兩國民眾中産生了廣泛而積極的影響,為推動中英關係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

教育交流合作是雙邊關係的重要組成部分

問:教育交流合作在雙邊關係中佔有怎樣地位和作用?

答:習近平主席應邀對英國進行國事訪問,是兩國關係中的一個重要里程碑,對中英關係未來發展具有歷史性意義。中英都擁有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都致力於國家發展和人民福祉。2004年兩國建立全面戰略夥伴關係以來,各領域各層次的務實合作不斷拓展和增強。教育交流合作是中英人文交流的重要領域,是雙邊關係的重要組成部分。

學生交流規模不斷擴大

問:目前兩國的學生交流情況怎樣?

答:英國是中國學生赴海外留學的重要目的地國,英國赴華留學規模也逐年增長。中國政府積極推進中英學生交流,逐年增加中國政府獎學金資助名額,2014年宣佈未來5年派遣1萬名公派留學人員赴英學習。僅2014年度就選派2400人赴英公派留學,資助224名英國學生來華留學。截至2014年底,中國在英各類留學人員總數超過15萬人。英國政府為擴大英國青年來華,宣佈通過“英國未來計劃”,在2013年至2020年間支持8萬名英國學生來華學習和實習。2014年全年在華學習的英國學生超過6000人,增長幅度明顯。鼓勵和支持更多的中英青年到對方國家學習生活,這不僅有利於青年人成長成才,更將為中英關係長期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

教育合作項目富有成效

問:中英兩國在教育領域的合作都有哪些具體項目?

答:在基礎教育領域,2009年,中國上海中學生首次參加國際學生測評項目數學測試取得優異成績,引起了各國對中國基礎教育的關注。經中英雙方商定,自2014年起選派中國上海數學教師赴英交流,同時接受英國教師來華交流。在職業教育領域,雙方通過“影子校長”項目,互派中等職業學校校長深入夥伴學校,與對方校長共同跟崗工作,同期開展現代學徒制試點和職業教育課程聯合開發,多角度推進職業教育合作。在高等教育領域,中英博士生和科研合作項目持續開展,雙方支持在共同確定的戰略領域開展高水平人才聯合培養和科研合作。中國國家留學基金管理委員會與包括“羅素集團”成員校在內的英國名校合作設立獎學金,定點派遣優秀學生到英國一流院校學習。

中英合作辦學發展勢頭好

問:中英合作辦學有什麼新進展和新亮點?

答:中英合作辦學起步早,發展勢頭好。2004年創立的寧波諾丁漢大學、2006年創立的西交利物浦大學是中國教育部較早批准設立的中外合作大學,已成為中英教育交流合作的成功典範。截至2015年8月,在華中英合作辦學機構17個,合作辦學項目240個。

同時,中國高校“走出去”的步伐也在加快。今年9月,北京師範大學在英國卡迪夫大學設立的北師大——卡迪夫中文學院正式揭牌。這是中國高校在發達國家辦學的積極探索,是中英教育交流合作的新亮點。

英國有歐洲數量最多的孔子學院和孔子課堂

問:在全球學習漢語的熱潮中,英國的情況怎樣?

答:英國有歐洲數量最多的孔子學院和孔子課堂,中國也有世界上數量最大的英語學習人群。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是人類交流的工具。當前,語言教學合作持續發展,兩國政府都高度重視語言教學合作,英國政府決心大幅度提高英國學習漢語的學生規模和學習質量,中國孔子學院總部將繼續支持在英孔子學院和孔子課堂的融合發展、內涵發展、多元發展和可持續發展。

教育政策交流日常化、機制化

問:中英兩國將如何繼續攜手推進教育交流?

答:早在2004年,中英兩國教育部就正式建立了部長級磋商機制,每年定期召開會議,深入交流各自教育改革發展的最新進展,共同制定年度合作戰略,引領和推動教育交流合作。2012年中英高級別人文交流機制建立以來,中英教育部長級磋商機製作為人文交流的分領域磋商,豐富了人文交流年度會議內容,促進了中英人文交流不斷深入。2015年9月中英高級別人文交流機制第三次會議和教育部長級磋商會期間,雙方簽署了24項教育領域合作協議。

中國有句古語,“國之交在於民相親,民相親在於心相通”。在新的歷史起點上,中英教育交流合作迎來了更廣闊的發展空間和前景。中國教育部願與英國同行攜手努力,不斷拓寬教育交流合作廣度與深度,促進兩國青少年加深了解和友誼,推動兩國教育合作互利共贏,為進一步深化中英全面戰略夥伴關係貢獻力量。

責任編輯: 周楠
 
版權所有:中國政府網 | 關於我們 | 網站聲明 | 網站地圖 | 聯絡我們
京ICP備05070218號 中文域名:中國政府網.政務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