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10月18日電(記者 趙文君)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作為中國經濟發展的一匹“黑馬”,快遞産業在十二五期間迎來了迅猛發展,業務量年平均增速超過50%,約為同期國內生産總值增速的7倍。回眸十二五、展望十三五,我國快遞業迎來發展的重要機遇期。 民營快遞搭上政府順風車 上世紀90年代,申通、順豐、宅急送等快遞企業相繼誕生,中國民營快遞如雨後春筍般興起。曾經頂著“黑速遞”的帽子、在夾縫中求生存的小小快遞,借助國家利好政策頻出,搭上了郵政體制改革的快車。 ——2011年,國家首次將快遞納入産業結構調整目錄; ——2012年,國務院決定深化郵政體制改革,建立三級郵政管理體系,357個省級以下機構順利組建,快遞市場發展環境進一步優化; ——2013年,國家郵政局提出“到2020年建成與小康社會相適應的現代郵政業”的戰略目標,快遞業大發展、上水平成為實現郵政業“中國夢”的關鍵因素; ——2014年,國務院決定放開國內快遞市場,推動快遞業向轉型升級提質增效邁進; ——2015年,國務院常務會議確定五大舉措,推動快遞業加速發展。 快遞,日漸深刻地影響著每個人的生活。 據國家郵政局統計,2014年,我國快遞業務量完成139.6億件,是“十一五”末2010年的6倍。截至2014年年底,全國快遞服務網點達到13.2萬個,較上一年增長12.1%,網點人口密度達到每10萬人9.7個快遞網點,網點面積密度達到每千平方公里13.8個快遞網點。 2014年,我國快遞業直接吸納就業超過120萬人,支撐網購就業超過千萬,帶動工業品銷售下鄉1600億元,推動出口近千億元,支撐國內網購交易額突破2億元,快遞發展的社會經濟效益日益顯現。 “互聯網+”浪潮帶來機遇和挑戰 當前,我國已經全面開放國內外快遞市場,中國本土快遞企業在“5毛微利時代”和“狼來了”的雙重挑戰下,如何實現轉型升級、提質增效? 業內專家分析,中國快遞業企業市場同質化競爭嚴重,以價格為主要手段的競爭十分激烈,供需矛盾、服務與價格背離等矛盾難以解決。能夠提供整體性、系統性和專業性物流解決方案的企業嚴重缺乏。 與國際快遞巨頭相比,擁有全球遞達、標準服務、實時跟蹤、強大品牌、國際市場份額穩定等核心優勢相比,快遞企業國際競爭力不強問題還比較突出,走出去面臨嚴峻挑戰。 快遞諮詢網首席顧問徐勇建議,在“最後一公里”方面,建立和開通相關綠色通道,比如航空、鐵路方面建立快速提貨、快速發貨機制。在行車難、停車難,快遞車輛技術標準的制定,智慧快件箱進小區方式等問題上,亟待取得突破。 菜鳥網絡總裁童文紅認為,快遞企業從一開始“資本是眾籌的,勞動力是眾籌的”,因此快遞公司具備天然的互聯網DNA。因此,快遞業不僅要完善産品結構,滿足客戶多元化需求,還要加快信息技術的革新,以信息技術引領未來,積極推動“互聯網+快遞+産業鏈”的協同發展。 打造行業新的增長極 十二五時期,我國快遞業迎來第一個百億時代,下一個百億靠什麼?國家郵政局局長馬軍勝提出,“引導快遞業務由‘1+1’向‘1+3’轉變”,從服務電商件擴容,把服務製造業、農村地區和國際市場等新業務打造成行業新的增長極。 徐勇認為,快遞業的內涵已經發生了深刻變化。在十二五以前,快遞的主要消費者在城市,滿足商貿流通、商務交流和商業消費的需求。如今,隨著快遞下鄉的腳步日益加快,快遞服務的均衡性正在提升。 在轉型升級的大背景下,快遞企業也在轉型升級中尋找著新的發展空間。跨境轉運、倉配一體化、融入社區商業、滲入生活服務,代收貨款、冷鏈、數據收集等,快遞産業鏈條的附加值越來越大。“快遞企業在向上下游産業延伸業務觸角的同時,創造了新的消費觀念、新的流通渠道和新的商業模式。”國郵智庫專家楊世忠説。 圓通速遞董事長喻渭蛟認為,快遞與電子商務的協同發展,必將孵化出更多的産業。隨著快遞企業服務能力的提升,快遞業服務於金融、製造業、冷鏈、醫藥等方面必將發揮更大的産業鏈集成效應。 阿裏巴巴董事局主席馬雲表示,物流快遞企業與産業鏈上下游協同發展,與互聯網經濟和大數據完美結合,將成為中國未來的商業基礎設施。 |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