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除“李鬼”,為“互聯網+”護航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5-11-13 11:08 來源: 新華網
【字體: 打印本頁

“雙十一”,北京白領蘇女士從網上旗艦店搶了一條599元的羊絨裙,正喜憂參半地等著收貨。便宜是便宜,但會不會是假貨?以往多次買到假貨的教訓告訴她,“旗艦店”也不那麼讓人放心。

就在“雙十一”之前,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加強互聯網領域侵權假冒行為治理的意見》,將網上銷售假劣商品、網絡侵權盜版列為重點打擊對象。

互聯網在帶來豐富和便捷的同時,也因侵權假冒大量發生而讓人頭疼。在“互聯網+”時代,怎樣才能讓“李逵”打敗“李鬼”,營造一個開放、規範、誠信、安全的網絡交易環境?

假貨之傷戳痛了誰?

“十二五”期間,我國網絡零售交易額規模達到27898億元,同比增長2.6倍,超過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的網絡零售市場。而國家工商總局抽查結果顯示,2014年的網購正品率只有58.7%,網絡消費成為消費侵權案件多發領域。

跨境電商和“海淘熱”正風起雲涌,奢侈品假貨也成“氾濫地”。奢侈品牌愛馬仕CEO帕特裏克·托馬斯在接受媒體訪問時説:“80%在互聯網上以愛馬仕之名販售的商品是假貨。”

4月,上海市查獲全球最大規模跨境網售假冒“LV”品牌案件。這一犯罪團夥的銷售網絡輻射亞美歐三大洲,涉案金額高達上億元。

業內人士稱,互聯網為造假披上更隱蔽的外衣,形成線上線下造假“一條龍”利益鏈:造假者、網上批發商、物流公司、實體賣家,整個過程分工明確,已初具公司化運作特徵。

此前浙江警方曾破獲一起跨越7省市、涉案總金額達6200萬元的假冒安利案件,造假各環節就是通過網絡“對上眼”的。公安部門偵查發現,作案者通過線下採購原材料灌裝生産,然後在互聯網尋找批發商,經物流公司將假貨配送下家。

説到底,假劣商品戳痛的還是消費者。安利(中國)區域公關事務總監李君介紹,安利公司目前生産和銷售數百種産品,由於不法分子造假手段不斷升級,普通消費者根本無法一一了解每種産品的真假區別。

某些地方假貨太多,導致一些消費者對那裏的商品産生排斥。有些網購者一看鞋來自福建莆田就不買,於是售假者又發明了“異地上線”——將貨物先從莆田寄到異地,再從這些地方寄到客戶手中;而消費者能查詢到的快遞單號跟蹤則是從異地開始的,而不是從莆田發出的。這意味著,消費者網購時,無論發貨地點顯示是上海、廣州等國內城市,還是香港、美國、韓國等海外地區,他買的都可能是莆田的假鞋。

在莆田安福市場,記者詢問多家攤點,除郵政攤點明確表示不做外,其他大型物流公司攤點幾乎都能幫助賣家異地上線,境外等一些地區還能走順豐快遞。一位業務員介紹,在美國上線要套單,可以在順豐、聯邦快遞兩家中選一家,需要一個禮拜到12天,價錢36元。

在安福市場一家名為58貿易的小店內,記者看到,幾名年輕人正填寫快遞單,旁邊放著“耐克”“阿迪”品牌鞋。打開鞋盒,裏面裝著這些品牌的流行鞋款,吊牌防偽標一應俱全,還有一個裝有POS單和發票的塑料袋,POS單和發票都是英文,銷售門店顯示為香港銅鑼灣、鑽石山等。

怎樣解開網絡侵權之結?

假“李逵”也使兩把板斧,左手是假貨,右手則是侵權。

北京老中醫丁義明就中了侵權的招。最近,一位從網上購買“發密寶”生發産品的消費者,從南京找到丁義明家裏,見面就罵“騙子”,説自己被騙了3000多元,就因為買了丁義明的專利産品。

這種“騷擾”不是一次了。幾年前,丁義明研製出防脫髮配方,獲得了國家專利證書,但未及時繳費,導致專利過期。他的發明根本沒有量産,一些公司卻聲稱得到他的授權,開始售賣假冒防脫髮産品。受害消費者找不到造假者,就把怨氣都發到了丁義明身上。

“自己一輩子的心血被人假冒,還被説成騙子。”想起這些遭遇,老人就感到心寒。

近年來,從韓寒訴百度公司侵權案、哥倫比亞等知名名牌對多家電商網站的侵權訴訟案,到百度殺毒與360安全軟體之間的商業詆毀案,侵權涉及著作權、商標權和不正當競爭等多個領域,互聯網侵權屢見不鮮,且上升態勢明顯。

據北京市海淀區法官曹麗萍介紹,自2009年以來,海淀法院網絡知識産權案件每年以30%左右的速度增長。今年5月1日起施行立案登記制後,增幅達到近70%,前十個月已受理各類知識産權案件超6000件。

北京知識産權法院院長宿遲認為,互聯網一方面使知識産權侵權形態多樣化、隱蔽化、動態化,另一方面使侵權行為的認定、證據的取得、法律適用等面臨著新的難題。

在去年底的“2015春夏上海時裝周”上,國內新生代服裝設計師張娜創作的服裝設計受到好評,沒想到,今年夏天北京、上海多地知名百貨裏就出現了她的“山寨”版。迫於無奈,她對相關公司提起訴訟,開始漫漫維權路。

從收集證據到發律師函再到真正進入訴訟程序,張娜至今已花三萬多元,還付出很大的精力自證清白。業內人士分析,她打這場官司,僅一審就需要至少半年時間。

各方聯動,劍指“毒瘤”

對於網絡假冒侵權這一“毒瘤”,打擊從未停止。

今年5月,國務院發佈的《關於大力發展電子商務加快培育經濟新動力的意見》提出,保障電子商務網絡安全,確保電子商務交易安全,預防和打擊電子商務領域違法犯罪。近日下發的《關於加強互聯網領域侵權假冒行為治理的意見》,提出了更明確的打擊目標。

全國打擊侵權假冒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柴海濤介紹,農資、食品藥品、化粧品、醫療器械、電器電子産品、汽車配件、裝飾裝修材料等關係到消費健康安全領域領域,成為打擊整治的重點。

記者了解到,在監管方式上,除了線上線下治理相結合,大數據、雲計算、物聯網、移動互聯網等新信息技術已引入互聯網打假;域名屬地化、IP地址精細化管理和網站備案管理,推行網絡實名制,推廣使用電子標簽等新措施,已全面展開。

商務部、工信部、工商總局、質檢總局、食藥監總局、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等部門紛紛加大對網絡假貨侵權的打擊力度,今年上半年被處置的違法違規網站達172個。

在這場打假戰中,企業也紛紛從幕後走向前臺。

阿裏巴巴集團因假貨而一再捲入輿論漩渦。鮮為人知的是,這家企業裏,專職負責打假的員工已超過2000人,去年打假投入超過10億元,刪除的鏈結總數為1.3億件,其中權利人投訴刪除1200萬件,公司主動發現並刪除1.2億件。

阿裏巴巴安全部資深總監王明強表示,除根據消費者投訴舉報打假外,阿里正通過阿裏雲大數據處理平臺等來提高打假效率,目前已達到實時分析數據每秒1億次的速度。通過分析識別具有售假風險的“高危”用戶,及時反饋給行政執法部門,聯手打假。

截至今年8月底,阿裏巴巴集團共向浙江省“雙打辦”推送售假線索1143條,共破案244起,抓獲犯罪嫌疑人516人,搗毀窩點344個,涉案案值近15億元,共涉及百餘個國內外知名品牌。

如何突破網絡打假難題?

網絡打假,難!

“互聯網領域侵權假冒隱蔽性強,具有線上線下、環節、區域之間融合的新特點,對傳統監管方式構成挑戰,已成為一個世界性難題。”柴海濤説。

“網絡打假難,在於很多時候你不知道你的對手是誰、在哪。網店即使實名登記也未必是真名,填寫的地址也可能虛假,讓工商部門無從查起。”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分析師方盈芝表示。

“打開網店,數百件寫著uma wang的衣服,沒有一件是真的。”原創設計師品牌uma wang的設計師王汁説,維權成本太高,自己已經到了眼不見心不煩的地步,只能不去糾結維權。

網絡商業模式日新月異,法律常滯後於技術的發展。不管對企業還是執法部門,都常會面臨缺乏可參考規定的難題。

不容回避的是,一些知假買假的消費者助長了侵權假冒的氣焰。

記者在採訪中了解到一個例子:北京一位王女士花1000元買了個假的巴寶莉(Burberry)手提包,劃傷後拿到正品巴寶莉櫃臺去修理,店員真就給修復了,根本沒看出來這是個假貨。

這位女士並不因買假貨而苦惱,看見櫃臺上“同款”正品標價近一萬元,她反倒“偷著樂”。“正品價格太貴,贗品價格只有正品的十分之一,又不容易被人看出,起碼滿足了自己的虛榮心。”

上海市商業經濟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員齊曉齋認為,消費者應提高自己的保護意識,不能知假買假,為虎作倀;相關部門和企業也應給予消費者更多産品辨偽的宣傳。

“線上打假主體多、力量散、效果微問題突出。”浙江杭州市質監局局長邵新華建議,儘快擴大電商平臺和執法部門打假合作,推動主要電商平臺建立信息通報制度,實現電子商務投訴舉報、違法案件相關數據的互通及執法協作。

中國政法大學教授來小鵬認為,要加快電子商務立法,研究制訂電子商務平臺與網上經營者侵權假冒責任劃分的相關規定,制定統一編碼的電子商務交易産品質量信息發佈規範。

“針對利用微信、微博售假等新問題,需推進信用體系建設,發佈失信企業‘黑名單’。”柴海濤説,去年以來,商務部推動行政處罰案件信息公開,正著手建立全國侵權假冒“黑名單”數據庫,將適時向社會公眾提供查詢服務。(記者于佳欣、高敬、周蕊、趙文君、商意盈、熊琳、張遙、張逸之、邰曉安)

責任編輯: 張興華
 
版權所有:中國政府網 | 關於我們 | 網站聲明 | 網站地圖 | 聯絡我們
京ICP備05070218號 中文域名:中國政府網.政務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