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躍上新臺階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5-12-18 07:03 來源: 人民日報
【字體: 打印本頁

“十二五”收官——
中國經濟躍上新臺階

2015,“十二五”收官之年。

面對各種困難和挑戰,黨中央、國務院審時度勢、科學決策,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交出了一份頗可圈點的中國答卷:

看規模——經濟總量穩居世界第二,今年經濟增量將相當於一個中等國家全年的GDP;

看速度——今年中國經濟預計實現7%左右增長,領先於全球主要經濟體,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將位列全球第一;

看含金量——居民收入增長跑贏GDP,保障房超額建成,醫保實現全覆蓋,百姓獲得感更強。

我們將完成今年主要目標任務,給“十二五”規劃畫上圓滿句號,我國的經濟實力、科技實力、國際影響力將邁上一個新臺階。

經濟運行總體平穩,穩中有進、穩中有好

2015年伊始,隨著用電量等先行指標的低開,對中國經濟形勢的疑問漸濃;一些經濟指標在月度、季度間有所波動,更加劇了人們的擔心。

一年下來,中國經濟以自己的良好表現,掃除了這些陰霾:

——經濟運行總體平穩,仍處於合理區間,仍是世界經濟的穩定之錨、動力之源、希望之翼。

今年前三季度,我國國內生産總值同比增長6.9%,對世界經濟的貢獻高達30%左右。這是在10萬億美元高基數之上的增長,現在中國經濟每增長1個百分點,相當於5年前增長1.5個百分點,相當於10年前增長2.6個百分點;城鎮新增就業提前一個季度完成全年預期目標;物價漲勢溫和,前11月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同比上漲1.4%。

“在世界經濟步履蹣跚、國際貿易持續低速、金融市場大幅動蕩、大宗商品價格深度下跌的情況下,我國經濟取得這樣的成績實屬不易,難能可貴。”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盛來運説。

——穩中有進、穩中有好,結構優化,質量提高,百姓的獲得感更強。

今年前三季度,第三産業佔GDP比重達到51.4%,比去年同期高出2.3個百分點;前三季度,最終消費支出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58.4%,比資本形成總額高15個百分點,比上年同期提高了近10個百分點;前11月,高技術産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0.4%,比規模以上工業快4.3個百分點,新能源汽車、智慧電視等符合消費升級方向的新産品快速增長。

眾多民生指標分外搶眼,“十二五”城鎮基本養老保險人數、城鄉基本醫保參保率、城鎮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等“硬指標”都已超額完成,改革發展的成果正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體人民。

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牢牢把握經濟社會發展主動權

這一年,黨中央、國務院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妥善應對各種重大風險挑戰,牢牢把握經濟社會發展主動權,彰顯出高超的調控藝術和駕馭能力:

——保持定力,精準發力,不搞“大水漫灌”,而是總量調節和定向施策並舉。今年以來,儘管經濟下行壓力不減,但我們既沒有大幅增發貨幣,也沒有盲目投資和顯著擴大赤字,而是採取“定向調控”“相機調控”“精準調控”等措施。

做足存量文章,激活民間資本。涵蓋公共服務、資源環境等重要領域薄弱環節的“國家PPP項目庫”亮相僅半年,就有近1/3的項目簽約,通過存量資金整合和政策措施改進,引得社會資金紛至沓來。

消弭木桶效應,夯實薄弱環節。1.6萬億元建設資金補足中西部鐵路和重大水利工程建設短板,定向降準降息使小微企業貸款佔比持續提高……實施“噴灌”“滴灌”彌補了傳統總量調控難以有效引導資源流向薄弱環節和區域的不足,為經濟發展補短板、增後勁。

——既利當前,更惠長遠,在探索創新需求側調控的基礎上,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高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增強持續增長動力,推動我國社會生産力水平實現整體躍升。

市場主體加速涌現。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少設路障,多報路況,巧建路標,政府權力的“減法”正換來市場活力的“乘法”。今年前三季度,全國新登記市場主體同比增長15.8%,平均每天誕生新企業1.16萬戶。

民間投資逐漸回暖。今年前11月,民間固定資産投資同比增長10.2%,初步扭轉了增速持續回落的勢頭。

新興業態迅猛發展。“互聯網+”“中國製造2025”……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得到市場積極響應,電子商務、電子醫務等新業態快速發展,智慧交通、智慧家居等新模式層出不窮,互聯網消費對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的貢獻率已超過30%。

“十二五”收官,“十三五”開局,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將邁入決勝階段。

應當看到,中國經濟發展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變,經濟韌性好、潛力足、迴旋餘地大的基本特徵沒有變,經濟持續增長的良好支撐基礎和條件沒有變,經濟結構調整優化的前進態勢沒有變。只要我們貫徹落實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中國號”巨輪必將乘風破浪、行穩致遠。

責任編輯: 方圓震
 
版權所有:中國政府網 | 關於我們 | 網站聲明 | 網站地圖 | 聯絡我們
京ICP備05070218號 中文域名:中國政府網.政務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