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見》的亮點可歸納為四個方面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5-03-27 13:39 來源: 中國網
【字體: 打印本頁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定於2015年3月27日(星期五)上午10時在國務院新聞辦新聞發佈廳舉行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請發展改革委副主任林念修、工業和信息化部副部長蘇波介紹《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若干意見》、《中國製造2025》有關情況,並答記者問。

[人民日報記者]林主任,為什麼我們在現在這個階段出臺這個規劃?這個規劃與以往類似的文件有什麼不同?它的含金量體現在什麼方面?

[林念修]關於這個若干意見,我剛才説了,確實是含金量很高,亮點也很多,我本人也在不斷的學習過程中。

總的來講,這個若干意見與以往有關文件相比,很大的不同就是改革的亮點多,政策的含金量應該説是比較高的。可以歸納為四個方面:堅持全面創新、強化市場導向、突出人才為先、聚焦瓶頸制約。

首先是堅持全面創新,系統地部署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改革措施。我們在這個若干意見的起草過程中,還是堅持全方位、多視角這樣一個系統改革的方法,從營造公平的競爭環境、強化金融支持、建立市場導向機制、激勵成果轉化、完善科研體系、加快人才培養和流動、推動開放創新、加強統籌協調等八個方面提出了30條近百項改革舉措。這個過程當中,我們特別注重形成經濟體制、科技體制、人才體制、對外開放體制的系統改革的合力。在文件起草過程中,特別注重系統的觀念、系統的部署,避免改革碎片化,這是它的一個亮點。

第二是強化市場導向,真正讓市場在資源配置當中發揮決定性作用。我們認為,貫徹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要真正激發創新活力,最根本的還是要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基於這一點,我們將改革重點放在了著力創造一個能夠從根本上激發全社會創新動力的體制環境上,構建一個體制環境,營造一個創新的土壤。比如説這次文件中提出,研究降低侵犯知識産權行為追究刑事責任的門檻,調整損害賠償標準,探索實施懲罰性賠償制度,合理劃分權利人的舉證責任等一系列舉措,通過這些舉措力求徹底擺脫知識産權“侵權易、維權難”這麼一個僵局,所以這裡提出來要實施嚴格的知識産權保護制度。

再比如説,我們提出加快壟斷性行業改革,破除限制新技術、新産品、新商業模式發展的不合理準入障礙,目的就是要扭轉靠壟斷賺錢容易,靠創新獲益難的局面,讓創新真正成為經濟發展的主要驅動力。

還有,比如文件提出,要逐步將國家對企業技術創新投入方式轉變為以普惠性財稅政策為主,強化企業技術創新決策、研發投入、科研組織和成果轉讓中的主體地位,使企業在創新驅動鏈條的各個環節上都能夠發揮主體作用,真正讓企業成為創新主體。

第三是突出人才為先,用利益分配杠桿,來激發每一個創新者的內在動力,重要是把利益分配機制建立起來。我們大家都知道,説是創新驅動,實質上就是人才驅動。我們既要用事業來激發科技人才創新勇氣和毅力,但是也要重視必要的物質激勵,讓科技人員“名利雙收”,這是很重要的政策導向和取向。若干意見圍繞向創新者讓利,提出加快下放科技成果使用、處置和收益權,提高科研人員成果轉化的收益比例,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取得的股權獎勵收入五年內分期繳納個人所得稅等等政策。同時,針對企事業單位科研人員“雙軌制”的問題,文件也提出,要完善科研人員在企業與事業單位流動時社保關係轉移接續政策,鼓勵他們在企業單位和事業單位合理流動,社保要跟進,符合條件的科研人員經所在單位批准,可以帶著科研項目和成果到企業去兼職或者創辦企業,這些規定,都是要促進人才雙向的自由流動,最大程度地調動人才的積極性和創造力。

第四是聚焦瓶頸制約,這也是一個亮點,著力化解長期制約創新發展的“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企業現在普遍感到“融資難、融資貴”,在創新行業尤為突出。我們説充足的資本是科技成果完成從科學研究、到實驗開發、再到推廣應用三級跳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支撐,圍繞發揮金融創新對技術創新的助推作用,我們從培育壯大創業投資、發揮資本市場的作用,提高信貸支持創新的靈活性和便利性這三個方面提出一系列改革舉措。包括一系列促進創業投資發展的優惠稅收政策,適當放寬創業投資企業投資高新技術企業的條件限制,探索試點銀行業金融機構為企業創新活動提供股權和債券相結合的融資服務,與創業投資、股權投資機構實現投貸聯動等等。這些目的就是要形成各類金融工具協同支持創新發展的良性互動的局面。

這四個方面也算是四個亮點,應該説它不是全部的,只是這個文件中若干改革舉措的一部分。我相信,隨著若干意見中一系列改革舉措的落地和實施,必將會掀起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新浪潮,也必將會激發創新驅動發展的內在動力,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提供不竭的動力。

責任編輯: 劉紅色
 
版權所有:中國政府網 | 關於我們 | 網站聲明 | 網站地圖 | 聯絡我們
京ICP備05070218號 中文域名:中國政府網.政務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