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辦就深化商事制度改革 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等方面情況舉行發佈會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6-02-22 17:46 來源: 中國網
【字體: 打印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于2016年2月22日(星期一)下午3時在國務院新聞辦新聞發佈廳舉行新聞發佈會,請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局長張茅介紹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等方面情況,並答記者問。

主持人 襲艷春:女士們、先生們,下午好!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是近幾年中國政府一直著力推動的一項工作,這項工作進展得怎麼樣,對中國的經濟社會發展到底發揮了哪些作用,我想記者朋友們一定非常想了解。所以,今天我們非常高興邀請到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的張茅局長,請他向大家介紹“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等方面的情況。下面就請張茅先生介紹情況。

張茅:各位新聞界的朋友們,大家好!首先,非常感謝大家長期以來對工商總局的支持,今天又是傳統的元宵節,想借這個機會給大家拜年,祝大家元宵節快樂,全家幸福!

今天向大家介紹和回答關於商事制度改革與市場監管方面的情況。隨著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在經濟轉型、體制完善的大背景下,政府促進經濟發展的方式也在改變,商事制度改革、市場監管不僅是一個微觀的、具體的改革,而且具有重要的宏觀意義和長遠影響。

在全球經濟面臨轉型的大背景下,如何看待我國經濟的走勢,關鍵在於市場的活力。這是經濟持續增長的重要動力,是我國經濟走向繁榮的重要基礎。市場的活力來源於市場主體的大量涌現,也來源於創業創新的繁榮發展。

主持人:非常感謝張茅局長簡短的介紹,下面有請記者朋友們提問。

中央電視臺記者:商事制度改革,加強事中事後監管過程當中,由工商局牽頭建設國家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也就是我們現在經常説的“全國一張網”。我想了解一下,目前“全國一張網”的進展如何?通過“全國一張網”,政府監管和企業自律方面有什麼成效嗎?

張茅:這確實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在我們商事制度改革中,新的經濟市場主體大量出現,如何加強事中事後監管,不僅是政府關心的問題,也是老百姓關心的問題。我們加強事中事後監管的一個主要措施就是建立和完善企業的信用制度,而建立企業信用制度的關鍵是建立國家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這是經過國務院確立的一個重要措施。

從前年開始公示系統的建設,它的主要內容就是把所有企業的有關信息歸集到企業的名下,這一點不同於目前有些部門搞的企業信息共享系統、企業信息交換系統。它把企業登記的一些基本情況,比如法人代表、出資規模等信息,還有企業的行政許可、行政處罰等信息,歸集到每一個企業的名下,使社會各方面都能夠隨時查詢。只要查詢這個企業,就能了解到它的基本情況。另外,我們還和其他部門建立了信息共享、聯合懲戒機制,比如安全生産、金融部門、法院,對企業的處罰也列到企業的名下。這是信息網建設的基本情況。

如何更好的發揮作用呢?一是這些公示信息,社會上任何人,包括與這個企業有經營活動的實體都能夠隨時查詢;二是政府進行隨機抽查,具體説是“雙隨機”抽查,被抽查的企業是隨機的,由電腦搖號,每年不低於3%的比例,搖上誰誰就要被檢查,而不是政府想查誰就查誰。抽查的主體,也就是檢查人員也是隨機産生的,並不一定是由平常主管的工商分局來查,很可能是隨機搖完以後,由另外一批人來進行檢查。這是“雙隨機”原則,體現公平公正的原則。

隨機抽查的時候,對有些企業還要聘請專業機構,比如説會計師事務所、審計師事務所進行抽查。就不像現在對企業的巡查,只是簡單看一看營業執照,看一看商品是否過期,看一看商標是不是對,而是比較深入地對企業整個年報的情況、信用的情況進行調查。抽查之後,結果也要公示到網上,讓社會能夠查詢。

從這兩年的情況看,企業對這項工作的重視程度越來越高,公示率都達到了85%以上,超過了我們過去的年檢,年檢率過去只有83%左右,現在達到85%以上。從去年抽查的結果看,有275萬戶企業納入了經營異常名錄,多半是由於沒有公示年報信息,或者公示信息存在弄虛作假,佔到了整個企業總數的12.8%。也有一些企業,大概6000多,數字還在增加,在主動改正自己的違法行為,改正後就可以從經營異常名錄中移出。企業納入經營異常名錄之後,如果在三年內不改正,就會被納入嚴重違法企業的名單,就是所謂的“黑名單”。

現在,國家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的訪問量一天已經將近1600萬,説明大家非常關心。有一些企業因為納入異常經營名錄,從而失去了政府招標採購中所能夠參加的機會,或者有一些失去了銀行貸款的機會。企業信用公示系統的作用正在逐步發揮,我們現在正在不斷完善,爭取到2016年底,使這個體系跟各省銜接,把它真正完善起來。到那個時候,這個系統發揮的作用會更大。

中日報社記者:商事制度改革實施近兩年來,推動經濟發展方面具體起到哪些作用?

張茅:商事制度實行兩年來,對於經濟的發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促進作用。首先是激發了市場的活力和發展動力。就2015年來説,全國新增的市場主體是1479.8萬戶,增長14.5%,其中企業433.9萬戶,比上年增長21.6%。新增主體註冊資本28.99億元,增長52%,企業戶均是652萬元。在北京中關村,平均每天誕生的企業達到了222家,去年全國日均新增企業1.2萬家,2014年是1萬家,改革之前是6900家。

二是産業結構持續優化,2015年新增的企業中,第三産業企業數量超過了80%,從而使整個企業結構中第三産業(服務業)佔比達到了74.8%,比上年增長1.5%。特別是一些新興的業態,像網絡服務、電子信息産業、教育、醫療這些企業的數量都在不斷增長。這是符合我們産業結構調整方向的。

三是推動社會信用體系建設,企業信用程度有所提高。

四是促進社會就業和全社會創業就業觀念的改變。過去就業更多的是依靠國營,現在新的企業90%以上都是個體私營企業。我們對這些企業做了一些抽樣調查,每個企業平均吸納就業人數7.4人、個體工商戶2.9人。由此推算,2014年新增就業1200萬人,2015年新增就業1400多萬人。

五是工商註冊便利化步伐大大加快。現在登記一個企業的時間比過去大大縮短,特別是我們實行了“三證合一,一照一碼”之後,給企業帶來了更多方便。另外還有一項措施,過去在工商總局註冊的企業將近2000家。我們現在採取了下放權力的措施,90%以上都下放到各地。過去一些央企辦理註冊和變更都要到總局來,現在為了方便企業,我們把它下放到企業所在地。如果企業在北京,就下放到北京,企業不用到工商總局來辦理工商業務,這樣大大方便了企業。下放工作還要繼續進行,在工商總局註冊的企業基本上都要下放到地方。

同時營商環境進一步改善。根據世界銀行營商環境報告顯示,我們國家在189個經濟體當中,營商環境排名84位,商事制度改革這兩年,我們每年提升6位。國務院組織的第三方評估以及社會媒體對改革都給予了高度評價。去年上半年中國科協組織了第三方評估,顯示2015年商事制度改革推動GDP增長0.4%。我想商事制度改革成就不僅僅是微觀上企業註冊的便利化,還體現在推動簡政放權,加強事中事後監管、優化服務,特別是對中小企業的服務上。

所以從改革的效果中可以看到,在目前經濟下行壓力不斷加大的情況下,我們的就業不降反增。從這個角度來説,社會創新創業的活力在增加,對於未來的經濟發展,未來宏觀經濟的增長,都能夠起到積極的作用。

中國青年報記者:兩個問題,第一,今年去産能是我國結構性改革的任務之首,這裡涉及到“僵屍企業”有序退出。工商部門作為市場監管的主體,我們在清退“僵屍企業”方面今年會有什麼樣的部署和安排?第二,隨著商事制度改革的推進,新增的企業數量在增加,但是有一些專家提出一些擔心,新增的企業雖然多了,但是有一些企業是註冊以後沒有經營的,我想請問工商部門對這些企業有沒有一些統計,會有怎麼樣的部署和處理?

張茅:企業的進入剛才我説到了。企業的退出,在商事制度改革之前,特別是改革初期有一些企業反映,説我們進入市場方便了,但是退出仍然很麻煩。因為企業退出市場是一個比較複雜的問題,涉及債權債務和稅務方面的問題。為了進一步完善企業退出市場的機制,根據大家的需求,我們對退出企業試行了“簡易登出”的改革,以方便企業退出。

“去産能”是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確定的2016年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五大任務之一。我們正在穩步推進未開業企業、無債權債務企業、個體工商戶登出流程的簡化和完善。我們在去年年初就選擇了上海的浦東新區、江蘇鹽城、浙江寧波、深圳等地方,對有些未開業的企業、無債權債務的企業“簡易登出”改革進行試點,大幅度簡化企業登出程序。剛才我説一天有1.2萬戶企業進入市場,大概登出的企業有1800戶。企業有進有出、有生有死也是市場經濟的規律。今年我們還要繼續擴大試點,推廣“簡易登出”,使企業儘快辦好登出手續。

另外,每天新增的這些企業,開業的情況、經營的情況怎麼樣,我們和國家統計局也做了一些跟蹤調研。總體來看,企業的活躍度在70%左右,在這70%的企業當中,有78%的企業已經有了營業收入。分析企業未開業的原因,大概有幾個方面,一是企業拿到了營業執照,但是還有一些需要行政審批的項目,可能企業達不到門檻,或者行政審批的手續比較慢。

第二,在經濟形勢出現複雜情況的局面下,有些企業經營出現了一些新的困難,比如企業招工、融資方面存在困難,所以它雖然註冊了,但是沒有開業。第三,確實也存在著一些盲目註冊的情況。所以我們要繼續做好對於中小企業,特別是小微企業的服務工作,幫助他們解決成立企業以後經營的困難。

還有一點,現在有一些成功的大企業,特別是一些互聯網企業,我研究這些企業的歷史發現,它們往往都是經過一次創業、二次創業、三次創業,甚至有些企業經過多次創業以後,才逐漸成熟,這也是我們企業,特別是一些成功企業發展必然要經過的階段。將來,這些新增企業當中一定會出現一些大企業,成為各個領域的領頭羊。剛才我説的70%的活躍企業中,它們的出資狀況,包括稅收狀況也在不斷變好,其中我們抽樣的小微企業中,有一半完成了出資。總體來説,隨著營商環境不斷改變,企業的活躍度、開業率會不斷增加。

中央人民廣播電臺記者:2015年,我們國家經濟發展成果顯著,産業結構也不斷優化,想請您具體介紹一下我們國家第一、第二、第三産業在去年的發展情況。

張茅:説到我們的産業結構,從工商總局的角度,主要是從企業的結構來説明。比如2015年新增的三次産業,第一産業是21.4萬戶,同比增長24.2%;第二産業64.6萬戶,同比增長23.3%;第三産業是357.7萬戶,增長59.8%。2015年底,現代製造業和現代服務業的存量企業達到694.1萬戶,同比增長了27.5%。這個數字和國家三次産業在經濟總量當中的比重分佈還是有所不同的,因為雖然現在服務業企業數量佔到了74.8%,比前年提高了1.5個百分點,但是企業的規模普遍比較小,所以就我們國家總體來説,服務業在經濟總量當中佔的比重比較小。但是我想,第三産業企業大幅度增加,符合我們産業結構調整的方向。在商事制度改革的這兩年當中,新增企業中服務業企業佔了80%左右,如果繼續照這個趨勢發展的話,第三産業的企業量,在整個比例當中現在是74%,將來會超過80%甚至更多,這些企業逐漸發展,將成為帶動我們國家經濟總量以及服務業發展的重要力量。

香港中評社記者:您曾經説過進一步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可以為香港居民到內地投資提供便利。請問,商事制度改革對促進港資企業到內地佈局效果如何?另外,對於推進香港企業進入內地,以後還會有什麼新的措施?

張茅:去年也有記者問到這個問題,包括也有香港記者問到這個問題。商事制度改革對港臺企業是一視同仁的。港資企業近兩年的發展跟企業的整體增長趨勢是一致的。港資企業在全國企業當中佔的分量是很大的,一直是我們吸引外資的重要增長極。2015年底,港資企業是13.6萬戶,佔到整個境外企業投資的28%,就是四分之一強,實有投資則佔到更大比例,佔到了外商投資總量的51.95%,可以説是佔了半壁河山。

隨著近年來商事制度改革的推進,國家不斷放寬市場準入,營造內外資寬鬆平等準入環境,從統計數字看來,改革以後,全國設立的港資企業1.9萬戶,平均每月新增885戶,比改革前每月新增戶數增長9%。新增的港資企業戶數在新增外資企業當中佔到38.49%,比改革前增長了11個百分點,投資總額增長29.6%。從這些數字能看到,商事制度改革之後,港資企業的增長明顯提速。

去年11月27日,《內地與香港CEPA服務貿易協議》簽署,這是首個內地全境以準入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的方式全面開放服務領域自由貿易的協議,標誌著內地與香港基本實現了服務貿易的自由化,對繁榮和創新內地和香港的經濟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下一步,我們要繼續營造公開透明、平等競爭的營商環境,保護投資者的合法權益,為包括港資企業在內的各類投資主體服務,這裡也包括個體工商戶。隨著商事制度改革和協議的正式實施,內地市場會給港資企業帶來越來越多的投資機會,會有越來越多的港資企業及香港的個體工商戶投資內地。

中央人民廣播電臺記者:我有一個問題,材料裏有一句話説,“目前,我國已經進入創業創新的繁榮時期”。我想請您分享一下,有哪些數據和事實支撐這個判斷?

張茅: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轉變政府職能,高度重視堅持市場化改革的方向。黨中央、國務院強調轉變職能、簡政放權、優化服務,特別是國務院連續召開會議,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

剛才我講到,改革以後比改革以前新增企業數量幾乎是翻了一番,包括個體工商戶的增長,都比改革以前有了大幅度的增加。另外,從這些新增加的企業當中,新興産業、現代服務業佔到企業的多數,這都説明改革調動了廣大群眾創業的積極性,包括大學生的創業和返鄉農民工的再創業等。

我們現在正在努力創造一個人人都有創業機會、創業門檻很低、大家都可以創業的體制。我們到地方去調研,發現很多産業的發展確實是我們之前沒想到的。比如改革後我們在中關村發的第一張新的營業執照,是清華大學畢業的5個學生創業,搞3D打印,效果就很好,現在他們的企業取得了很快的發展。還有一些地方,有很多的行業,每個人都在其中發揮自己的長處,都在創業。我去中關村的創業大街考察,那裏每天有很多創業者,還有投資者在談種子投資、天使投資、創業輔導、創業培訓。各地都有一些創業的現象,你能感覺到在世界經濟形勢如此複雜、經濟下行壓力如此大的情況下中國社會所具有的創業的熱情,感受到創業創新的積極性、公平競爭的積極性,人們的思想觀念發生了改變。我覺得全國人民的積極性能夠調動起來,對於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對於社會的進步都能夠起到很大作用,而且作用會越來越顯現,能夠對衝當前經濟下行的壓力。

中國國際廣播電臺記者:中央多次提出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其中一個關鍵點就是幫助企業降低成本,制度成本也是其中之一。想請問一下,目前“先證後照”改革實施以來,企業反映如何?上海浦東的試點實行的“證照分離”對下一步行政審批改革有哪些意義?

張茅:剛才講到強調供給側改革,就是要減少制度成本、減少創業成本。“先照後證”改革將152項工商登記前置審批事項調整或明確為後置審批事項,取消了40項,只保留34項,大部分的行政審批從事前改到事後,方便了企業。但是目前仍然存在著行政審批過多,政府對微觀經濟干預過多的現象。一些企業反映,辦一個企業要辦的行政審批手續仍然太多。所以,國務院決定在上海自貿區實施進一步深化“先照後證”的改革,實行“證照分離”,就是把企業主體資格和經營資格相互分離,再進一步簡化事前審批和事後審批,有些改為備案制,有些改為承諾制。在自貿區先行試驗的工作如果能夠取得進展,我們就能夠取得可複製、可推廣的經驗,進一步優化簡便企業進入市場成本,進一步調動大眾創業積極性。

“三證合一”也是降低制度成本的改革措施,“三證合一、一照一碼”改革把過去的營業執照、稅務登記證和組織機構代碼證合成一個營業執照,使用一個統一的社會信用代碼。這樣過去企業要跑三個部門,現在只要跑工商部門登記就可以了。當然現在還存在一些問題,比如還有一些銀行機構沒有銜接好,我們也在跟相關部門進行協商。特別在新的一年裏,想和稅務部門聯合實現個體工商戶的“兩證合一”,減少個體工商戶登記的時間,降低它的成本。

香港中外新聞社記者:我們注意到,去年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要深化商事制度改革,進一步簡化註冊資本登記,而且要求所有行政審批事項都要簡化。今年“兩會”很快要開始了,請問張局長,今年國家工商總局還將出臺哪些創新的舉措,營造寬鬆便捷的準入環境,來激發市場的經濟活力?這些舉措是否都能與國際接軌?

張茅:黨中央、國務院對簡政放權非常重視,要求我們最大限度地減少行政審批,更好地跟國際接軌。在國際上,因為一些國家實行市場經濟比較成熟,這方面有經驗,我們在市場準入、維護知識産權和保護消費者權益方面也注意借鑒國際經驗。工商總局現在和50多個國家簽訂了在市場準入、知識産權保護和消費者權益保護方面的合作備忘錄。

在市場準入方面,我們研究進一步簡化行政審批程序。另外,在其他一些方面,包括企業名稱方面,我們要進一步簡化企業名稱預先核準的手續。過去申請企業名稱,大家覺得手續比較繁瑣,首先要預先核名,然後再取得名稱。現在我們在一些地區試點,開放名錄庫,由企業自主來決定企業名稱,今年我們要繼續擴大這項工作。在廣告方面,根據新的《廣告法》,我們對廣告從業、戶外廣告設立等一些規定,進行新的優化。商標方面,我們要繼續優化商標審批的程序,提高商標審查效率。根據《商標法》的規定,現在商標審查在9個月之內完成,這對企業來説還是比較長,我們還是要進一步優化它的流程,減少審批手續。

我想我們距離真正簡政放權的目標還有一個比較長期的過程,要做到真正像一些市場經濟比較發達的國家那樣,大幅度地減少行政審批,還必須和事中事後監管配合起來,增強社會的信用程度。雖然很多事項不審批了,但企業要自覺遵守信用,依法經營,政府要依法行政,我覺得這方面可能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在有些方面監管條件不具備,或者企業的信用程度不夠的時候,這些關係到人民生命、財産安全、國家安全的事情,還需要嚴格審批。比如食品安全,這就是一個大的問題,目前還是要嚴格進行審批。待事中事後監管增強、企業的信用程度增加以後,有一些審批我們可以同步進行簡化。

經濟日報記者:我想問一下,去年10月1日“三證合一、一照一碼”改革在全國推開之後,您能用數字來給我們描述一下這項政策給企業帶來的便利嗎?比如説現在他們需要填多少張表,辦理一個證件的時間從以前的多少天縮短到多少天?另外,目前全國到現在已經發了多少張“一照一碼”的營業執照?在改革前後新登記企業的數量有沒有顯著的變化?下一步工商總局除了剛才提到的準備和稅務部門一起做“兩證合一”,還有什麼進一步的措施來鞏固“一照一碼”改革的成果?還有關於大學生創業,您剛才提到大學生創業和農民工創業是今年的重點,在去年工商和教育部聯合一起做了一個大學生對比的數據,知道了當年大學生畢業創業率,想問一下今年還有沒有這方面的計劃?

張茅:第一個問題,講到了“三證合一、一照一碼”,到去年底我們發出了350.94萬張“三證合一、一照一碼”的營業執照。按照國務院的要求,“三證合一、一照一碼”改革要在去年年底以前實施,後來在各個部門的共同努力之下,我們提前至10月1號實施改革,在11、12月兩個月,新增的企業數量有了一個小的高峰,我們認為跟“三證合一、一照一碼”是有關係的。

為什麼新的營業執照只發了350萬張呢?因為我們現在並沒有要求企業都要馬上改換營業執照。據我們估計,大概平均一年有三分之一的企業要進行變更,變更的時候我們就把他們的老營業執照換發成“三證合一”的營業執照,這些都是免費的。下一步我們要繼續鞏固擴大“三證合一、一照一碼”的改革成果,一個是要加強宣傳力度,再一個是要加強窗口建設,保障各項工作。目前,各地基層工作人員力量有限,在北京、廣州的登記窗口都排了很長的隊。為了緩解這個矛盾,我們北京的中關村分局採取了一個措施:它旁邊有一個快遞公司,企業營業執照可以通過快遞公司來辦,快遞公司把營業執照直接送到經辦人手中,這樣也不用經辦人來回跑路。後來我們開玩笑説,這還增加了一個新的就業崗位。

另外,我們還要繼續加強與相關部門的密切協作,確保“三證合一”的營業執照在各領域的互認互通。有些地方把企業辦理開業刻章的證也包括了進來,有的把其他證也包括了進來,做到了“四證合一”、“五證合一”,我們也鼓勵這種減少投資人時間的做法。同時還要抓好改革的跟蹤評估和統籌指導,及時發現和解決問題。針對這次“三證合一”改革中某些地方反映的個體工商戶沒有組織機構代碼的問題,有的單位辦事不方便的問題,我們就認真協調解決,推進他們“兩證合一”。

關於大學生創業的問題,每年700萬大學畢業生是我們國家很重要的就業和創業的資源,所以我們跟相關部門在一起,包括教育部、人力資源部等共同努力,在各個地方都設立了大學生的創業指導指南,有些地方還出臺了一些特殊的優惠政策。

商事制度改革第三項是優化服務,主要是針對小微企業。在小微企業裏有很大一部分是大學生創業設立的。但是根據統計數字看,我們國家大學生創業的比例還是比較低的,我覺得跟我們過去的教育體制、計劃經濟的體制有關係,和國外發達國家比,我們還要加強創新創業觀念的培養,在學校教育當中加強創業的指導,在社會上加強創業的輔導,另外在政策上更多地給予支持,因為大學生畢竟經驗比較少。我理解很多大學生創業都不是一次就成功的,一次創業之後總結經驗,再二次創業,有些大學生是先在企業裏工作,積累一定經驗之後再出去創業。這種種方法我覺得社會都應該共同支持,提高大學生的創業率,提高他們的成功率。

新華社記者:商事制度改革現在已經運行了兩年,在這兩年運行過程當中,有沒有對現行的政策做一些調整或者優化,比如説剛才提到了會有一些新興業態的出現,會不會刺激我們的政策,對它做一些優化和調整?比如您剛才提到一些新興業態的出現是我們之前沒有想到的,它們和傳統創業業態不太一樣,這對於我們的政策有沒有一些刺激和改進或者優化,如果有的話,有沒有例子?第二,改革馬上進入第三個年頭,是否還會有新的舉措來夯實現在的改革成果?

張茅:新興業態的出現有一些是我們過去沒有想到的,有些比如説“互聯網+”,還有某些服務行業,過去可能不存在這種行業,我想這些新業態的出現實際上反映了我們進行商事制度改革、支持創業取得了一些成果,同時也給我們的監管帶來了一些新的問題,就是這些新的業態怎麼樣來監管,誰來監管。比如大家覺得網上購物,有條件時經營者會進行註冊,有些不具備條件的,比如一個大學生開個網店,一個農民開個網店,他們可能就不去註冊。怎樣監管才能確保他們的經營合法有序?這些值得我們高度重視。我們要在發展中規範,在規範中發展,出了問題以後,不能馬上把它管死或者取消,這不是對待改革的態度。在改革當中既要充分地認識和支持新生事物,也要從消費者保護和社會秩序完善的條件下不斷進行規範。

至於你説到今年的商事制度改革,我想今年在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和優化服務這三項工作當中都會有一些新的措施,其中最重要的我認為還是剛才我講的要完善全國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這可能是我們今年最重要的工作。企業的信用管理系統如果能夠完善,我們今後放開的步伐就會更順暢,市場公平競爭的環境會得到大大的改善。我想促進經濟增長的第一個浪潮是我們放寬了市場的準入,第二波是構建信用管理體制,通過創造一個公平競爭的環境,使誠信的企業處處暢通無阻,使不守信用的企業處處受阻。有的企業提出信用就是財富,我們提出讓信用創造財富,這樣就會推動經濟不斷發展。

主持人:時間關係,今天的發佈會到此結束。謝謝張茅部長,也謝謝各位新聞媒體朋友,祝大家元宵節快樂!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責任編輯:于士航
回到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