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部啟動新一輪草原生態補助獎勵政策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6-04-02 08:44 來源: 財政部網站
【字體: 打印本頁

“藍藍的天上白雲飄,白雲下面馬兒跑。”隨著新一輪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政策的啟動,這一景象有望在草原大地再現。近日,財政部與農業部部署新一輪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政策的實施工作,對第一輪的相關政策措施進行完善,並繼續加大資金投入力度。

續寫草原生態保護新篇章

第一輪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政策是2011年開始實施的。

據相關數據統計,截至2010年,全國約90%的可利用天然草原不同程度退化,中度和重度退化面積達23億畝,産草量比20世紀80年代平均下降30%—50%,部分草場完全喪失生産能力。草群高度和蓋度大幅下降,季節性和永久性裸地面積不斷擴大,導致草原生態功能弱化,水蝕風蝕造成水土流失嚴重,加劇了泥石流等自然災害的發生。同時,草原保護投入不足,生産扶持力度弱,牧區發展可持續性不強等現象在牧區也普遍存在。

在這樣的背景下,財政部會同有關部門多次深入牧區開展實地調研,並召開專題座談會,聽取牧民、牧區基層幹部和專家學者的意見和建議。確定從2011年開始,在內蒙古、新疆(含新疆生産建設兵團)、西藏、青海、四川、甘肅、寧夏和雲南8個主要草原牧區省(區),全面建立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機制。通過補助獎勵機制,基本達到草畜平衡,基本轉變畜牧業發展方式,逐步實現草原生態保護和牧民持續增收的雙贏目標。

草原生態補獎機制實施五年來,主要草原牧區省(區)取得良好效果。內蒙古自治區每年發放各類政策性補貼收入已佔到全區牧民人均純收入的35%左右,成為牧民收入增長的主要因素;草原“三化”(沙化、退化、鹽漬化)面積比2010年減少671.29萬畝;草原植被蓋度達到44%,比2010年的37%提高7個百分點。青海省截至2015年,全省天然草場平均鮮草産量比政策實施前三年的平均産量提高2.5%;全省76萬牧民因實施補獎政策人均年增收2562元。

與此同時,我國草原生態相對脆弱的總體狀況尚未根本扭轉,整體發展趨勢還存在諸多不確定因素,生態恢復和保護任務依然十分繁重。加之我國大部分牧區基礎設施比較薄弱,生産方式落後,農牧民增收能力不強,影響了國家生態安全和牧區經濟社會發展。

有鑒如此,財政部會同相關部委決定在今年啟動新一輪草原生態補助獎勵政策,確保加快轉變畜牧業發展方式,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打贏扶貧攻堅戰。

紮實做好新一輪草原補獎工作

據財政部有關負責人介紹,新一輪草原補獎政策立足於更加符合牧區實際、更加有利於牧民群眾理解接受,有針對性地調整完善了相關政策措施,適當提高了補獎標準,加大了績效獎勵力度。其政策亮點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調整部分政策措施,適當提高禁牧補助和草畜平衡獎勵標準。出於對牧區飼養成本和牛羊肉價格以及牧民收益等方面的考慮,新一輪草原補獎政策將原牧民生産資料綜合補貼和牧草良種補貼併入禁牧補助和草畜平衡獎勵,調整出來的資金加上中央財政安排的增量資金,用於提高禁牧補助和草畜平衡獎勵標準。

二是加大績效獎勵力度,促進草原畜牧業發展方式轉變。新一輪補獎政策繼續實施績效評價,並加大獎勵力度,對工作突出、成效顯著的地區給予資金獎勵。獎勵資金具體用途不變,由地方政府統籌用於草原管護、推進牧區生産方式轉型升級、發展現代草原畜牧業、推廣牧草良種等方面。通過財政資金帶動,引導社會資金投入,在牧區建設一批標準化集約化的草種和草産品生産基地,集中解決優質飼草供應不足的瓶頸,夯實産業發展基礎,推動傳統畜牧業向現代畜牧業轉變。

三是堅持因地制宜,調整半農半牧區政策實施方式。為提高半農半牧區草原補獎政策效益,解決草場確權難、資金落實難等實際問題,河北、山西、遼寧、吉林、黑龍江5省及黑龍江省農墾總局的資金以切塊方式下達,不再規定具體政策內容和實施方式,由地方政府自主統籌用於國家牧區半牧區縣草原生態保護。同時,將河北省興隆、灤平、懷來、涿鹿、赤城5個草原面積較大的農區縣納入實施範圍,構建和強化京津冀一體化發展的生態安全屏障,並與上述5省實行一樣的政策。這部分地區與其他牧區省份一樣開展績效評價,並視績效評價結果安排獎勵資金。

確保草原補獎資金用在刀刃上

記者從財政部了解到,“十二五”期間,中央財政累計投入草原補獎資金773.6億元,用於實施草原禁牧補助、草畜平衡獎勵、牧草良種補貼和牧民生産資料綜合補貼。在各省區黨委政府的高度重視和各級農財部門的通力協作下,在廣大牧民的大力支持下,第一輪草原補獎政策基本實現了預期目標。“十三五”時期,中央財政將進一步加大資金投入力度,啟動實施新一輪草原補獎政策。

財政部相關負責人表示,新一輪草原補獎政策結合實際確定補獎標準,並科學、公平、合理地設計“封頂保底”措施,切實加強資金監管,提高資金使用效益。

在落實補獎資金方面,中央財政按照7.5元/畝的禁牧補助標準和2.5元/畝的草畜平衡獎勵標準進行補獎。各省(區)可在此基礎上針對不同地區的實際情況,確定具體標準。區域內草原生態資源狀況、人均草原面積、牧民收入消費水平差別較大的省區,應實行“封頂保底”措施,避免出現因補貼額度過高“壘大戶”和因補貼過低影響牧民生活的現象。第一輪草原補獎政策實施後,已由禁牧區轉為草畜平衡區的草原,地方政府可重新核定,由此産生的剩餘資金必須用於禁牧補助或草畜平衡獎勵,不能改變用途。

在資金監管方面,地方各級財政部門要設立禁牧補助資金和草畜平衡獎勵資金專賬,專款專用。專賬原則上不能形成結余資金,如因特殊原因形成結余的,需上報財政部,不得擅自挪用於移民小區建設、牧民保險等方面。禁牧補助和草畜平衡獎勵資金繼續採用“一卡(折)通”發放到牧戶,無金融網點的地方可採取現金方式直接發放到戶。草原補獎資金所有直接發放到戶、發放到人的資金,都要實行公示制,在鄉鎮農牧業管理機構和村級組織予以公示,公示時間不少於7天。

在資金投入方面,在中央財政安排補獎資金的基礎上,地方各級財政部門要安排必要的工作經費,用於基礎數據統計、草原資源監測等管理支出。要以實現牧民無補助減畜增收、草原畜牧業可持續發展為目標,加大對規模化養殖、牲畜舍飼圈養和發展草牧業等方面的投入力度,推動畜牧業發展方式轉變。 (作者:陳文靜)

責任編輯: 姜晨
 
版權所有:中國政府網 | 關於我們 | 網站聲明 | 網站地圖 | 聯絡我們
京ICP備05070218號 中文域名:中國政府網.政務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