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為經濟邁向“雙中高”注入強勁動力—“十三五”深入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系列述評之二

2016-04-21 20:34 來源: 新華社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新華社北京4月21日電(記者 于佳欣)“十三五”規劃綱要提出,要堅持以人的城鎮化為核心、以城市群為主體形態、以城市綜合承載能力為支撐、以體制機制創新為保障,加快新型城鎮化步伐。

專家表示,城鎮化是穩增長與調結構的黃金結合點,當前經濟下行壓力下,用好新型城鎮化這個重要抓手,將催生多重發展勢能,為促進經濟邁向中高速、産業邁向中高端水平注入強勁動力。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十三五”期間,要實現1億左右農業轉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鎮落戶,完成約1億人居住的棚戶區和城中村改造,引導約1億人在中西部地區就近城鎮化。到2020年,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60%、戶籍人口城鎮化率達到45%。

新型城鎮化是消費需求的“倍增器”,這些數字的背後蘊藏著巨大經濟增長潛力。統計數據表明,過去十年間,城鎮化率每提高一個百分點,平均拉動投資增長3.7個百分點,拉動消費增長1.8個百分點。

統計表明,2015年,全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1195元,相當於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的2.73倍,消費支出21392元,相當於農村居民的2.3倍。據測算,如果農民工的消費率達到城鎮居民的水平,每年可增加消費規模超過萬億元。

新型城鎮化是拉動有效投資的重要載體。國家發改委主任徐紹史表示,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除推動消費結構升級和消費潛力釋放,也會帶來城市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設施和住宅建設等巨大投資需求。

目前,我國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與發達國家相比,還存在較大差距,公共設施存量僅為西歐國家的38%,北美國家的23%,其中蘊含著巨大的投資空間。按照2020年我國城鎮化率達到60%的目標測算,僅基礎設施投資的需求總量就達到40多萬億。

“城鎮化過程中的人口集聚、生活方式變革、生活水平提高和社會分工細化,能擴大生活性服務業和生産性服務需求,推動現代服務業發展,助推産業結構優化升級。”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院長遲福林説。

新型城鎮化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有力保障。過去三十多年的發展經驗表明,減少農民才能富裕農民。我國還有1.69億外出農民工在城鄉間流動,沒有完全融入城鎮,不解決這些人在城鎮的公共服務問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就無從談起。

新型城鎮化還將有力地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信息部副主任王軍表示,城鎮化一方面促進大量農業轉移人口在城鎮聚集,為雙創提供必要的人流、物流信息流,另一方面,也激發農民工返鄉創業的積極性,引導返鄉人員圍繞龍頭産業、龍頭企業集群創業。

浙江的“夢想小鎮”由互聯網創業企業為重點的互聯網村和以培育科技金融為重點的天使村組成。開張僅半年時間,就完成投資17億元,入駐創業項目350多個,集聚創業人才近4000名,成為吸納雙創人才的重要平臺和拉動有效投資的新引擎。

近年來,我國城鎮化快速發展,取得明顯成效。農業轉移人口規模不斷擴大;區域間城鎮化水平趨於縮小;城市基礎設施水平不斷提升,居民生活質量得到改善……但還存在著城鎮化質量不夠高,關鍵配套政策尚未出臺等問題。

全面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必須圍繞穩增長、調結構、惠民生,緊緊抓住人的城鎮化這個核心和提高質量這個關鍵,統籌推進戶籍制度改革和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

按照《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要求,“十三五”期間,我國將推動戶籍制度改革成果落地,努力實現1億左右農業轉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鎮落戶;加快推進城鎮棚戶區和城中村改造,明顯改善1億左右居民的居住條件;以綠色智慧為方向,推動新型城市建設;轉變城市發展模式,促進城市緊湊發展;深化財稅體制改革,探索建立地方財力增長機制等。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雷麗娜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