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製造業:用標準為創新奠基

2016-04-28 07:45 來源: 光明日報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核心提示

■ 我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研發投入不及發達國家一半

■ 低標準擠壓創新動力,導致“劣幣驅逐良幣”

■ 中國企業正在為標準太低導致的低水平發展“埋單”

“十三五”規劃綱要提出“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必須把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並將創新驅動發展成效顯著列為未來五年主要目標之一。國務院常務會議日前決定實施《裝備製造業標準化和質量提升規劃》,引領中國製造轉型升級。標準化是創新的驅動力,也是中國製造由大變強的關鍵一環。在我國經濟處於新舊動力轉換的關鍵時期,標準化將為推動實施創新驅動戰略發揮哪些作用,如何用標準引領製造業轉型發展?

1.為何企業創新卻吃虧

數據:我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的研發投入一般僅佔主營業務收入的0.7%,而主要發達國家的這一比例為2.5%至4%。2015年我國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支出14220億元,比上年增長9.2%,與國內生産總值之比為2.10%,但與發達國家3%-4%的水平相比仍有差距。

“中國經濟近幾年之所以出現下行趨勢,是經濟發展階段轉換造成的。”在全國企業管理現代化創新成果審定委員會主任邵寧看來,“十三五”期間,中國經濟要扭轉下行趨勢、實現中高速增長,必須培育出附加值更高、有足夠市場規模的新産業。這就需要中國企業開發技術、開拓新市場,將國民經濟增長帶動起來。

在中國經濟進入中高速增長的大背景下,依靠創新驅動實現轉型發展已成為各界共識,中央層面更是將創新驅動放在了未來發展的核心位置。我國研發經費總量也呈現出不斷上升態勢,但不容忽視的是,作為市場主體,企業開展技術創新的動力不足,尚未真正成為創新主體,關鍵核心技術受制於人的局面仍未得到根本改變。數據顯示,大中型企業中具有研發活動的企業不到30%,大部分企業仍處於技術跟蹤、模仿製造以及低端加工製造和低價競爭階段。

專家認為,企業進行科技創新需要人力、資金等投入成本,創新産品也因此價格相對較高,在當前我國大多數産品標準相對較低甚至空缺的市場環境下,技術含量低卻佔據價格優勢的落後技術産品大行其道,嚴重擠壓了創新産品的市場空間,“劣幣驅逐良幣”,削弱了企業的創新動力。廣東陶瓷行業協會理事羅傑對此體會深刻,“沒有統一的標準和監管,或相關技術標準太低,加上技術專利保護的力度嚴重不夠,誰都可以在市場上存活,什麼樣的産品都可以拿到市場上來賣,永遠只能是創新企業卻吃虧,從而,造成創新動力嚴重不足。”

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金碚指出,長期以來,中國製造在低技術層面就可快速實現市場擴張,使得企業對技術創新缺乏耐心。然而當前隨著需求側發生變化,人們對産品質量要求越來越高,這種低端粗放的發展方式將難以為繼。

“目前製造業行業存在標準體系不完善、標準水平不高、自主創新技術標準匱乏、標準更新不及時等問題,是當前製造業産品質量處在中低端的重要原因之一。”工信部科技司有關負責人表示,加快建立滿足産業發展需要的標準體系,提高標準水平,強化標準實施,建立規範、透明、高效的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已成為一項十分緊迫的任務。

2.馬桶蓋之爭背後是標準的尷尬

案例:近年來,智慧馬桶蓋被很多赴日旅遊的中國消費者列入“必買”搶購名單中,在旅遊旺季一些日本電器店甚至頻頻出現斷貨。儘管從日本買回來的馬桶蓋不少是中國廠家製造出口過去的,但中國消費者依然樂此不疲。業內人士分析説,目前國內智慧馬桶行業尚沒有統一的標準,標準體系混亂且監管力度不一,造成消費者對國貨信任度較低。

在不少業內人士看來,日本馬桶蓋被瘋搶的根本原因在於,日本製造的標準體系贏得了中國消費者的信任。馬桶蓋事件事實上是我國企業在為標準太低導致的信任危機“埋單”。提升産品質量,首先要突破的是完善中國製造的標準體系,保證産品質量底線。

“標準是裝備製造業質量技術基礎的核心要素,是行業管理的重要手段。”國家標準委主任田世宏表示,堅持標準引領,建設質量強國、製造強國,是結構性改革尤其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內容,有利於改善供給、擴大需求,促進産品産業邁向中高端。加快完善國家技術標準體系,不斷提升標準的先進性、有效性和適用性。提振消費者對中國製造的信心,支撐製造業提質增效,就要用先進標準倒逼中國製造升級。

在廣東省質量技術監督局原副局長張燕飛看來,標準對科技創新發揮著技術門檻和知識産權載體的作用。市場前景好的産品,往往會引來競相開發。在此情況下,通過制定技術標準,對眾多的科研成果進行規範,設置必要的技術門檻,可把冒牌貨或科技含量低的成果擋在門外,防止“撿到籃裏都是菜”的現象發生,引導科技創新健康發展。

“標準化是創新成果轉化的橋梁,標準源於市場需求,並從需求的角度為科研指明方向。”廣東省標準化協會副會長黃永衡分析説,研發能力落後使得標準為之較低,而標準低又會造成研發體系進一步落後。研發和標準是循環關係,具有內在的一致性和相同的指向,創新會成就一個企業,而標準則會成就一個産業。

當前,新一代信息技術與製造業深度融合,智慧製造成為中國製造轉型升級的突破口和主攻方向,生産標準化的重要性進一步凸顯。智慧製造涉及企業內外部各種設備、裝置、流程、業務的接口,需要説“普通話”,不能“你説你的,我講我的”,否則容易形成“信息孤島”。解決這個問題,關鍵是制定完整的標準體系,這也是智慧製造在企業大面積應用普及的一個重要前提。

“重視使用和編制標準,是現階段中國製造業企業走向世界、做大做強的必經之路。”國際標準化組織主席張曉剛坦言,很多中國品牌已在國際市場上打響,當企業體量發展到一定程度的時候,想在國際市場上得到認識、了解和承認,最終還是要參與到本行業國際標準的制定中去,中國企業在參與國際標準制定方面,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3.中國標準何時達國際水平

目標:《裝備製造業標準化和質量提升規劃》提出,到2020年,工業基礎、智慧製造、綠色製造等標準體系基本完善,質量安全標準與國際標準加快接軌,重點領域國際標準轉化率力爭達到90%以上;到2025年,系統配套、服務産業跨界融合的裝備製造業標準體系基本健全。

標準化是創新的驅動力,也是實現市場和供應商領先戰略的手段。通過行業標準引領産業方向,通過標準競爭增強我國製造業在國際上的話語權,是我國製造業由大變強的關鍵一環。上述《提升規劃》提出了實施工業基礎、智慧製造、綠色製造三大標準化和質量提升工程,加快推進裝備製造業標準國際化等具體舉措。

田世宏表示,要進一步加強計量、標準、認證認可、檢驗檢測等國家質量技術基礎的能力建設,做好質量技術基礎的綜合示範和國際互認等工作,為製造企業科技創新成果産業化提供技術服務。鼓勵標準化專業機構為廣大企業特別是中小微企業提供標準化信息諮詢、試驗驗證、數據挖掘、知識培訓等專業化服務,有針對性地為企業提供標準化技術解決方案。

針對當前存在的多種多樣的標準,工信部科技司司長陳因介紹説,要積極開展強制性標準清理、評估、整合工作,組織制定“十三五”標準體系建設方案,實施製造業標準化提升計劃,重點推進智慧製造、綠色製造、工業基礎等標準化提升工程。

張燕飛建議,要通過制定超前標準,引導和倒逼製造業企業進行技術創新。超前標準化,就是在標準化對象尚未發生時便先把標準制定好,根據科學預測,按標準化對象發展規律和趨勢,規定出未來的要求和指標,或可根據現實的條件,規定出不同時期的指標和要求。通過標準先行,對標準化對象起引導和促進、倒逼作用,推動企業主動創新技術以滿足標準。

其實,目前中國已有不少企業憑藉先進技術在國際標準制定中掌握了話語權,比如,華為在90多個國際標準組織中擔任職務,大唐提出的TD-LTE也成為4G網絡兩大國際標準之一。黃永衡説,作為市場主體、創新主體,也是標準化的主體,企業一旦在技術上取得優勢,就要積極尋找機會參加各個層面的標準編制,掌握行業話語權。通過標準的聚集和放大作用影響和左右産業鏈的形成與發展,不斷將技術優勢轉化為競爭優勢,將競爭優勢轉化為市場優勢。(記者 楊君)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杜暢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