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共享“十三五”發展新機遇

2016-05-06 08:28 來源: 發展研究中心網站
字號: 默認 超大 | 打印 |

李偉:共享“十三五”發展新機遇

未來五年的發展,在中國現代化進程中非同尋常、至關重要。剛剛結束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通過了 《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綱要》以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等五大發展新理念為統領,明確了未來五年經濟社會發展的目標和任務。實施“十三五”規劃,不僅會推動中國發展邁上新的臺階,也會為全球深化合作創造更為廣闊的空間。

下面我就中國未來五年的發展及其帶來的國際合作新機遇,談以下三點認識,供大家參考:

(一)

中國有巨大的發展潛力,也有較大的政策空間。只要我們能夠制定出科學的政策,把握好政策實施的時機和力度,就一定能實現“十三五”的發展目標。

“十三五”規劃確立了中國未來五年要保持GDP年均增長6.5%以上的目標。對於這一目標能否實現,國內外一些人士持懷疑的態度。在我看來,大家對未來五年中國的發展前景不必過多擔憂。

一是中國經濟發展的潛力巨大。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現代化建設取得重大進展。在過去30多年的時間裏,中國已由低收入國家發展成為上中等收入國家。2015年中國的人均GDP接近8000美元。但這一水平與許多發達國家相比還有4到6倍的差距。這説明中國的現代化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現代化進程未完成本身就意味著中國投資和需求的增長空間依然十分廣闊。

從資本存量看,中國依然有巨大的投資需求增長空間。目前,中國勞動力人均資本存量不到美國的1/5,只有日本的1/4。這表明,推進中國的現代化還必須進行大規模的資本投入。傳統産業的改造和新興産業的培育都需要大量投資,城市內部和城市間的基礎設施網絡化、現代化建設都需要大量投資,推動廣大農村和欠發達地區的發展更需要大量投資。從消費水平看,中國依然有巨大的消費需求增長空間。目前,中國居民人均最終消費支出不到美國的1/14,不到日本的1/9.這表明推進中國的現代化還必須創造日益豐富的物質産品和服務産品,以滿足人們不斷增長的新需求。從勞動力供給看,中國正在形成支撐發展方式轉變的人口素質紅利。一方面,中國確實面臨勞動力數量紅利遞減、勞動力成本上升的嚴峻挑戰;另一方面中國不僅在工業化追趕階段形成了與全球最完善工業體系相適應的各類專業技術人才隊伍,而且每年還有超過700萬普通高校畢業生以及200多萬成人高等教育畢業生。可以説,高素質的人才隊伍已成為中國未來發展的紅利和新優勢。

具體到“十三五”時期,僅從推進新型城鎮化這一領域來看,其創造的投資和消費需求規模也將難以估量。2015年中國城鎮化率達到56.1%,但城鎮戶籍人口占全國人口的比重不到40%。與發達國家甚至一些發展中國家相比,無論是在水平上還是質量上,中國的城鎮化都存在明顯差距。中國政府高度重視推進新型城鎮化,在“十三五”規劃中明確提出,到2020年城鎮化率將提高到60%,城鎮戶籍人口占全國人口的比重要提高到45%。

按照這一目標要求,未來5年城鎮人口將增加5500萬左右,還將有近7000萬人口獲得城鎮戶籍。這無疑會帶來難以估量的投資和消費需求。

二是中國不僅存在巨大的發展潛力,而且還有釋放發展潛力的宏觀經濟調控能力和政策運用手段。過去30多年中國改革開放的成功實踐從歷史角度證明了這一點;2008年中國應對全球金融危機以來8年間,經濟還能夠保持年均8.4%的增長速度,對世界經濟增長貢獻率連續多年位居第一位,從現實角度也證明了這一點;中國“十三五”規劃的戰略佈局和各項落實舉措,還必將從未來的實踐證明這一點。具體來説:

我們可以利用積極的財政政策,在擴大社會總需求的同時,激發市場活力。中國政府在財政赤字問題上一直秉持審慎、安全的理念,在發揮積極的財政政策方面仍有較大餘地。2016年中國的財政政策將更加積極,中國政府擬安排財政赤字2.18萬億元,比去年增加5600億元,赤字率首次提高到3%。這是中國政府發揮財政政策在擴大社會總需求、減輕企業稅負、激發市場活力等方面作用的一個重大舉措。

我們可以加大貨幣政策的靈活性,降低社會融資成本,增加市場流動性。與其他主要經濟體不同,面對金融危機的衝擊和經濟增速下行的壓力,中國一直實行比較穩健的貨幣政策。目前存貸款基準利率尤其是貸款基準利率明顯高於其他經濟體,有下調的空間。另外,中國仍是全球外匯儲備最多的國家,2015年末外匯儲備餘額高達3.3萬億美元,這將為穩定人民幣匯率、抑制金融市場過度波動、創造良好的市場預期和發展環境,提供有效的手段和堅實的基礎。

我們可以利用更科學的産業政策,優化資源配置,提高要素生産率。産業政策是許多國家引導和促進經濟發展的重要手段,而把設立産業發展引導基金作為重要的産業政策工具是國際上的普遍做法。中國在中央政府層面,已設立中小企業發展基金、國家新興産業創業投資引導基金等。隨著國家財力的增強和産業發展新要求的提出,未來可以進一步擴大基金規模,也可以設立新的基金。運用這些基金,既可以撬動社會資本,又可以引導社會各類資源配置到效率更高的部門。

我們可以利用更有效的科技創新政策,釋放全社會創新活力。中國是全球研發投入第二大國,2015年研發經費投入總量為1.4萬億元,投入規模僅次於美國。中國正在積極推動各項既有創新政策的落地,並正在醞釀《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等新的創新政策,這些政策將推動創新資源轉化為現實的生産力。創新資源的規模優勢與有效創新政策的有機結合,必將釋放出無窮的創新活力。

(二)

著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經濟結構轉型升級,促進發展方式的實質性轉變,是中國未來五年發展的核心任務,而推動産業結構優化升級又是重中之重。

“十三五”規劃提出了未來五年中國發展的一系列重大任務。其中最核心的任務就是著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經濟結構的轉型升級。中國發展目前面臨的增長動力減弱、資源環境壓力加大、社會領域矛盾凸顯等問題都與經濟結構不合理有著密切的關係。為完成“十三五”規劃提出的各項任務,中國將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發展方式實質性轉變為根本立足點,在推動經濟結構轉型升級方面盡更大的努力,下更大的功夫。

經濟結構轉型升級是一項龐大的系統工程,涉及到産業結構、消費結構、能源結構、收入分配結構等領域。其中,最重要的是,産業結構的優化升級。一是培育持續增長新動力需要産業結構優化升級。在資源和勞動密集型産業發展空間受限、競爭優勢減弱的背景下,只有加快發展技術密集型、附加值高的産業,才能開闢新的市場空間,也才能形成新的競爭優勢。二是滿足人們不斷升級的消費需求需要産業結構優化升級。在居民收入不斷提升和中等收入群體不斷擴大的背景下,只有不斷發展新産業、創造新産品,才能使供給結構更好地適應需求結構的變化。三是改善環境質量需要産業結構優化升級。在資源環境負荷日益接近承載力上限、經濟總規模繼續擴大的背景下,只有加快發展清潔型的産業,才能從根本上解決生態環境問題。四是解決勞動力市場的結構性問題需要産業結構優化升級。在高等教育普及程度不斷提高、勞動力供給結構出現重大變化的背景下,只有通過産業結構升級,才能創造更多更高質量的就業機會,才能滿足高素質勞動者的就業需求。

推動産業結構優化升級重在推動技術創新。“十三五”時期中國政府將通過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啟動一批國家重大科技項目,建設一批高水平的國家科學中心和技術創新中心,為産業結構優化升級提供強有力的技術支撐。

推動産業結構優化升級關鍵在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國將通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化解産能過剩和房地産庫存,控制財政金融風險,降低企業運行成本,補齊經濟社會發展領域的短板,解決既存的結構性矛盾;將通過全面深化改革,為發揮市場在配置資源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創造良好的制度條件,為經濟結構不斷轉型升級提供堅強的體制保障。

(三)中國的産業結構優化升級將為國際合作開闢廣闊的新空間。

中國過去30多年的發展是在開放的條件下實現的。未來中國産業結構優化升級也必將在新的擴大開放條件下推進。“十三五”時期,中國將通過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進一步融入全球分工體系,更好地利用全球的市場、資金和技術,為産業結構優化升級創造機會、營造環境、提供支撐。

中國産業結構的優化升級,毫無疑問,既有利於自身的持續發展,也將為國際合作創造新的空間。一是中國製造業的轉型升級,將創造新的國際合作空間。中國是製造業大國,但還不是製造業強國。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2015年12月1日發佈的《工業發展報告2016》顯示,2013年中國中高技術製造業增加值佔製造業總增加值的44%,比日本低11個百分點,比德國低16個百分點。中國正在通過實施 《中國製造2025》戰略,著力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産業、高檔數控機床和機器人、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生物醫藥及高性能醫療器械、新材料等先進製造業,推動自身由製造業大國向製造業強國轉變。在這一過程中,中國比以往更需要與國外的企業、有關機構在研發、技術、資本和人才等更廣泛的領域開展深度的合作。

二是中國服務業的轉型升級,也將創造新的國際合作空間。近年來,中國服務業發展速度加快,2015年中國服務業增加值比重達到50.5%,比第二産業高10個百分點。但客觀地説,中國服務業層次還不夠高,相對於數量龐大的人口來説其規模也不夠大。未來五年,中國將把發展服務業作為重要的戰略和任務,將推動生産性服務業向專業化和價值鏈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務業向精細化和高品質轉變,將進一步擴大金融、教育、醫療、文化、體育等服務業市場的對外開放,將進一步放寬服務貿易的準入和投資限制。顯而易見,中國服務業轉型升級的過程,既是國際合作不斷擴大的過程,也是中外合作共贏的過程。

三是中國推動技術創新,同樣會創造新的國際合作空間。從整體上看,中國技術創新能力仍比較薄弱,是中國經濟結構轉型升級的主要制約因素。中國迫切需要在技術創新領域取得重大突破,也迫切需要利用國際創新資源推動中國的技術創新。中國有著規模無與倫比的潛在市場和比較完整的産業鏈條,國外的研發機構和創新引領型企業參與中國的技術創新,也一定能夠獲得豐厚的收益。

國際産業合作需要依託開放包容、互利共贏的平臺。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首倡的共建“一帶一路”合作構想,將為各國合作提供包容性極強的新平臺。各國可依託這一寬廣平臺,在中國産業結構優化升級的過程中,展開密切的合作。

本輪國際金融危機以來,世界經濟在跌宕起伏中緩慢增長,全球貿易增速大幅下滑,國際關係進一步錯綜複雜,大國間政治互信有所減弱,地緣政治矛盾集中顯現,人類文明進步面臨的威脅和挑戰日益增多。對此,我們只有樹立利益共同體、命運共同體意識,相互包容,真誠合作,共同維護和平穩定的世界發展秩序,世界經濟才能徹底走出危機的陰霾,各國人民的福祉才能得到持續提升。希望我們攜手同行,共同努力,積極作為,為推動全球經濟實現良好的新秩序和合作共贏發展作出貢獻。 (作者: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主任、黨組副書記、研究員 李偉)

【我要糾錯】 責任編輯:姜晨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