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政能亮|1200萬就業壓力,看總理如何破局

2016-05-07 20:26 來源: 鳳凰評論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對於一個家庭而言,就業不僅意味著收入,也是生活信心的來源;而對於一個國家,就業穩定,社會才有活力,經濟也會有向好的預期。

5月6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到人社部考察。總理説,就業是民生之本,怎麼強調都不過分。今年高校畢業生有765萬人,創歷史新高,加上中職畢業生,人數達1200多萬,還有其他一些重點保障對象,要把促進他們就業放在突出位置。

每年這個時候,隨著天氣變熱,就業也會迅速升溫。而這兩年,就業的熱度尤其高,不止學生和家長一臉焦灼,有關部門如臨大陣,總理也每每為之運籌擘畫,乃至視就業為第一要務。在年初一場座談會上,他説,“對於老百姓而言,第一位的就是就業,必須高度關注就業問題,就業下滑,經濟增速即便再高也沒有意義。”

早在2005年,李克強履任遼寧省委書記之初,走訪撫順一處棚戶區,他發現,老百姓垃圾箱裏連一片菜葉都沒有。由此觸動,李克強在遼寧大力推動解決“零就業家庭”就業問題。他説,“一個家庭如果沒有一個人就業,真是毫無生氣……”

2014年高校畢業生727萬,2015年749萬,今年則達到765萬,每年都創“歷史新高”,而今年的形勢尤為嚴峻,除了高校,中職亦有數百萬人,這些還只是“新增”就業,若加上企業去産能富餘下來的勞動力,以及部分“事實失業”的農民工(因為,此前很多官方的統計口徑並沒有將農民工納入),則今年的就業壓力之大前所未有。

在此多重困難疊加的背景下,總理走訪國家人力資源主管部門,向社會釋放出促進就業的積極信號。那麼,總理將如何破局?

根本之策仍在於向改革要環境、以改革換空間。近年來,傳統産業一是遇到環保瓶頸,接納就業的能力受到極大限制;加之在新經濟的衝擊下,左支右絀,已經很難繼續發揮大學生就業主渠道的作用。而新經濟的培育和發展,則受到諸多制度環境的制約,並不能完全接納就業的轉型。

以目前各級政府都在提倡的“雙創”來説,不少地方仍停留在倡導階段,或者只是扶持個別“花盆”或“盆景”式的創業企業,其價值只是停留在供人參觀、標榜政績的階段,並沒有將其上升到制度層面的改革突破。一般大學生、社會民眾的創業、創新仍門檻高高、關卡重重,民間的活力與熱情並沒有真正釋放出來。

商事制度改革了,企業登記可能有所簡化,但辦企業需要的其他要素,比如物業過高、管理繁雜、融資難題等等,仍很艱巨。而從更深的層次看,過於龐大、無所不在的國企也對民營經濟、小微企業的發展多有抑制乃至覆蓋。此外,來自權力的擠壓、盤剝更是難以徹底根除,以前可能是設租尋租,現在很多時候則是不作為,懶政、怠政。

凡此種種,都使得現實中的創業、創新每每遭遇困擾。若指望以此創造更多就業崗位,則必須進一步推進改革,通過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改革,創造良好的就業創業環境。惟有權力有所戒懼,有所為有不為,則經濟才能活躍,市場才能繁榮,就業才有可能實現動態平衡。

其次,保持必要的經濟增速是實現充分就業的基礎。經濟增速當然很“宏觀”,但這樣的“宏觀”卻與家家戶戶的民生有著莫大的關聯。一旦增長停滯,必然會迅速傳遞到千家萬戶。這兩年,隨著國內經濟增速的放緩,不僅大學生就業面臨困難,更有大批農民工被迫離開城市,由此,給不少農村家庭帶來“雙重打擊”。

此番總理特意強調促進農民工就業,本身也是從城鄉發展一盤棋的角度來考量的。就業無著,則民生堪憂,經濟不振,社會不穩……何況,未來很多年,中國都將面臨著加速城鎮化的問題,農民工若無法就業,那麼這些美好的願景都只能是海市蜃樓。

當然,總理的破解之道還包括織密織牢社會保障安全網。這是底線,也是民生的根本。也即,如果我們能夠構建一張覆蓋城鄉全體民眾的社保網絡,即便暫時解決不了部分社會成員的就業問題,也總可以解除民眾的後顧之憂,使其免於生計出現問題。

悠悠萬事,就業為大。對於一個家庭而言,就業不僅意味著收入,也是生活信心的來源;而對於一個國家,就業穩定,社會才有活力,經濟也會有向好的預期。(胡印斌)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傅義洲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