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把握去産能與穩就業的平衡

2016-05-08 07:19 來源: 經濟日報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當前,我國正處在轉型升級、動能轉換的關鍵階段,面臨去産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五大任務。在實踐中,如何把握去産能與穩就業的平衡,關乎經濟發展與社會穩定的大局。我們一定要按照中央部署有的放矢綜合施策,切不可只看眼前,顧此失彼。

在世界經濟處於深度調整,主要經濟體走勢繼續分化的大背景下,我國結構性産能過剩矛盾日益凸顯,經濟下行壓力始終較大。為了衝破這一繞不開的歷史關口,進一步增強供給結構的適應性和靈活性,不斷提高經濟發展的質量與效益,大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已成為搶抓機遇、迎接挑戰的必然要求和主動選擇。

就現階段而言,無論是矯正扭曲的資源要素配置,還是抵禦較大的經濟下行壓力,都迫切需要加大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力度,提高有效供給和全要素生産率。去産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也因此成為擺在我們面前的重要任務。從已經公佈的數據看,鋼鐵和煤炭兩大重點行業均取得明顯突破:一季度粗鋼産量下降3.2%,原煤産量下降5.3%。這些積極成果令人振奮。

但同時也要看到,經濟增長與擴大就業密切關聯,相輔相成。在結構調整階段,潛在生産率呈收斂狀態,經濟增速相應放緩,就業壓力隨之加大。眼下,比較突出的就業壓力主要來自三個方面:其一,伴隨去産能持續推進,員工生活保障和再就業問題突顯;其二,伴隨學生畢業季到來,數百萬高校畢業生和上千萬中職畢業生將集中涌入就業市場;其三,龐大的農民工隊伍,始終都是受經濟形勢影響最直接的就業群體。穩就業與去産能“雙碰頭”,成為當前不可小覷的突出矛盾。一方面,去産能不能以經濟增長一路下行為代價,動搖穩就業的“底盤”;另一方面,穩就業也不可過度依賴傳統動能,讓去産能的積極成果得而復失。兩者之間的平衡如何把握,難點就在這裡。

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告訴我們,矛盾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去産能與穩就業也不例外。緊緊圍繞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條主線,透過現象看本質,仍可發現兩者完全能夠成為對立之中有統一的目標任務共同體。

先看去産能。只要在嚴控增量的前提下,把做好員工安置放在突出位置,盡可能多兼併重組少破産清算,就可有效減緩社會再就業壓力。

再看穩就業。一方面,著力發展新經濟,通過催生新技術、新産業、新業態、新商業模式加快成長,可創造更多適合大中專畢業生等年輕群體的就業崗位;另一方面,積極發展就業容量大的服務業和民營小微企業,運用“互聯網+就業”新模式,可在更廣闊領域實現就業供需對接。這樣,將有助於推動經濟轉型帶動就業轉型,通過調整結構換取更高層次的就業新空間。

穩定農民工就業,同樣需要創新思維,要開闊思路,不能把目光只盯在少數大城市上,而應放在推進新型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協調發展中。這樣,無論經濟形勢如何變幻,廣大農民工就業都會獲得更多的機遇,得到可持續的保障。

總之,面對錯綜複雜的國際環境和我國發展新階段新任務,只要我們善於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分析矛盾,解決問題,就一定能夠把握好去産能與穩就業的綜合平衡,為經濟轉型升級和擴大就業源源不斷注入新動力。(平言)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劉淼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