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創新驅動未來——深圳啟示錄

2016-05-08 16:28 來源: 新華社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新華社深圳5月8日電(新華社記者)編者按:“十三五”開局之年,深圳,這座地處南海之濱的改革開放名城,率先實現動力轉換,走上了創新驅動發展的道路,展現出無限生機和活力。深圳成功轉型的密碼是什麼?給人以怎樣的啟示?帶著一系列問題,新華社記者不久前組成調研小分隊,深入鵬城蹲點採訪,從今天起,連續3天播發調研報道。

風雲激蕩,大潮奔涌。

各項經濟指標尤其是財政稅收指標飄紅,産業結構邁向中高端……“十三五”開局之年,中國南方,一座面積不足2000平方公里、人口近2000萬的城市——深圳,率先實現發展動力轉換和結構性改革,走上了創新驅動發展的道路。

承載著30多年奠定的基礎和實力,這個中國改革開放的“窗口”和“試驗田”,正日益成為一座生機勃勃的創新之城、築夢之城、未來之城。

這是深圳市區鳥瞰(2015年5月28日攝)。風雲激蕩,大潮奔涌。各項經濟指標尤其是財政稅收指標飄紅,産業結構邁向中高端……“十三五”開局之年,中國南方,一座面積不足2000平方公里、人口近2000萬的城市——深圳,率先實現發展動力轉換和結構性改革,走上了創新驅動發展的道路。承載著30多年奠定的基礎和實力,這個中國改革開放的“窗口”和“試驗田”,正日益成為一座生機勃勃的創新之城、築夢之城、未來之城。新華社記者 毛思倩 攝

創新驅動:新躍升,新深圳,率先實現發展動力轉換

“華為的戰略目標定位在大數據傳送領域,28年只對這一個‘城墻口’衝鋒,草創時是這樣,發展到17萬人還是這樣。”

深圳龍崗坂田,華為總部,和任正非面對面,從頭至尾3個多小時,這位華為掌舵人不下10次提起“城墻口”一詞。

從28年前靠集資的2.1萬元起步到如今成為世界通信領域的王者,在深圳,華為是個繞不開的話題。2015年,全球製造業向下滑行,華為卻強勁增長:全年營業收入3950億元,同比增長37%;利潤369億元,同比增長32%。

“創新才有出路。我們每年1000多億元的‘彈藥’中,研發近600億元、市場服務五六百億元,炮轟這個‘城墻口’,最終領先世界。”任正非説。

創新,才有出路,才能實現從跟跑到領跑的轉變。一個企業如此,一個地區、一個國家同樣如此。

翻開深圳2015年經濟成績單,GDP增長8.9%,比全國高出2個百分點,公共財政收入增長30.2%,大大高於全國平均8.4%的增速。今年一季度,全市生産總值同比增長8.4%,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增長29.6%,開局搶眼。

這是建設中的中國(廣東)自由貿易試驗區深圳前海蛇口片區一角(2016年4月12日攝)。新華社記者 毛思倩 攝

在全國經濟下行壓力下,深圳緣何能實現穩中有進、穩中有好的“逆增長”?

“深圳就是扭住創新驅動和轉型升級不放,實現了發展動力的轉換。”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常務副院長郭萬達如此分析。

每小時噴灑作業40畝到60畝,效率是人工噴灑40倍以上……不久前,大疆農業植保機亮相,吸引公眾眼球。

從2010年銷售收入300多萬元到2014年接近30億元、2015年超過60億元,從航模興趣出發,到成長為“無人機領域的蘋果”,一個名叫汪滔的80後青年和他的夥伴從無到有,在深圳創造了消費級無人機這一新興行業,佔據全球70%的市場份額。

“剛開始創業時不知道市場有多大。”汪滔也始料未及。

大疆所在的南山區曾是深圳的工業區。

這是建設中的中國(廣東)自由貿易試驗區深圳前海蛇口片區一角(2016年4月12日攝)。新華社記者 毛思倩 攝

從工業區到高新區,科技創新效應在這裡不斷疊加、放大:南山經濟總量在全國縣(市區)中位居第三,上市公司達110多家。有人做過計算,南山區的企業涉及123個細分産業領域,其中24個世界領先。

“徵稅主體太多,而且這些企業都形成了可持續發展能力,稅務大廳不夠用了,我們正考慮建一個新的、更大的稅務大廳。”南山區委書記姜建軍遭遇“幸福的煩惱”。

南山之變被人們形容為“蝶變”,科技創新成為破繭成蝶的第一驅動力。放眼整個深圳,又何嘗不是如此?

兩組數據,折射出充滿活力和後勁的深圳:

——全社會研發投入佔全市GDP比重達4.05%,世界範圍內只有以色列和韓國超過4%;

——每萬人有效發明專利擁有量66.2件,是全國平均水平的16倍。

在全國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的情況下,深圳實現動力轉換。創新,成為這座城市最亮的顏色!

近幾年,深圳每年固定資産投資體量一直在2000億元左右徘徊,僅相當於中部二線城市的規模;2015年,深圳固定資産投資雖有所增加,但和GDP總量比值只有約18%,遠低於81%左右的全國平均水平。

“如果將投資比作‘輸血’,那麼深圳經濟已具備‘自我造血’功能。”廣東省社科院院長王珺説。

3個90%和3個70%,折射出動力轉換後的新深圳:

——深圳90%以上研發機構在企業,90%以上研發人員在企業,90%以上發明專利出自企業;

——先進製造業佔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重達到76.1%,先進製造業和現代服務業佔GDP比重超過70%,現代服務業佔服務業比重近70%。

過去5年,深圳主營業務收入超過百億元的企業由38家增至65家,超千億元企業由2家增至8家,增強了經濟持續發展動力。

“深圳代表著一種全新經濟形態,一些衡量傳統經濟的指標已無法用來解釋深圳的發展。”深圳市創新發展研究院理事長張思平説,深圳呈現出創新型經濟的顯著特點,經濟發展主要依靠科技創新和結構調整,而不是鋪攤子、上項目。

創新密碼:因勢而動,結構性改革超前引領,贏得新常態下發展主動

2009年12月,一個“只有5個腦袋加上20萬元錢”的公司在深圳成立。

“超材料和納米技術是什麼關係?”回憶起5年多前“落戶”深圳的歷程,光啟高等理工研究院院長劉若鵬仍然難忘這樣一個細節,“由於涉及尖端科技領域,市領導一開始沒有聽明白,但他們不斷提問,問得很細,而且連續開了3次市政府協調會,還到美國做了盡職調查。”

5年多時間,光啟涉足超材料、空間開發等領域,已獲3000多項專利,設立了14個國家級、省級重點實驗平臺,産品銷售收入超過15億元。

光啟“神話”,折射出深圳在産業佈局上的超前視野。

“那麼多城市提出結構調整、産業升級,為什麼深圳做到位了?”深圳市科創委主任陸健説,“在深圳,你很難找到叮叮噹當、沒有産出的産業。”

從上世紀廢除荔枝節、舉辦高交會,到本世紀初面對空間、能源、人口、環境四個“難以為繼”淘汰落後産能、確定高新技術産業為重要支柱産業,深圳歷屆黨委政府都緊密結合形勢,審時度勢,研判經濟發展方向,以轉型升級的主動,贏得發展的主動。

早在“九五”期間,深圳就制定前瞻性的産業規劃,重點發展計算機、通信、微電子及新型元器件、機電一體化、新材料、生物工程、激光七大高新技術産業,全面調整優化經濟佈局。

2009年,國際金融危機來襲,深圳經濟增速從年均25%急跌至個位數。面對加工貿易斷崖式下跌,深圳先後出臺實施生物、互聯網、新能源、新材料、文化創意、新一代信息技術、節能環保7大戰略性新興産業規劃。

轉型之路絕非坦途。2012年一季度,深圳經濟增速一度跌至5.8%。

“當時嚇了一跳,甚至懷疑是不是淘汰企業太快了?”回憶起當時情形,深圳市市長許勤仍心有餘悸。

“仔細一查,舊的産能轉移了,新的産能還沒有完全釋放,而經濟結構正在優化,這下心裏有底了。”許勤説,這是當初保持戰略定力,堅持轉型升級目標不變、步伐不停、力度不減的深層次原因。

2013年,深圳又著手佈局生命健康、海洋經濟、航空航天和智慧裝備製造四大未來産業。

制定全國首部國家創新型城市總體規劃,出臺深圳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發展規劃綱要,打造對內可循環、可持續,對外具有強大集聚效應的綜合創新生態體系……近年來,一系列政策措施在深圳陸續出臺。

“我們已經形成了戰略性新興産業、未來産業、現代服務業和優勢傳統産業‘四路縱隊’齊頭並進的良好態勢。”廣東省委副書記、深圳市委書記馬興瑞説。

“深圳每一步都踩在了點上。”回首過去,深圳市政協常委樂正認為,深圳就是在不斷直面問題、超越自己的過程中實現産業升級、結構轉型,從而牢牢把握經濟發展主動權的。

智慧手機、新能源汽車、基因檢測……一個個新興産業在深圳崛起,走向全國乃至世界。

旅客在深圳福田口岸接受邊檢驗證,準備過關前往香港(2015年4月13日攝)。新華社記者 毛思倩 攝

“十二五”期間,深圳7大戰略性新興産業年均增長近20%,産業總規模由8750億元增加到2.3萬億元,佔GDP比重由28.2%提高到40%,成為促進經濟穩定增長的主引擎。2015年,深圳四大未來産業規模超過4000億元,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而今年一季度,戰略性新興産業和未來産業繼續保持良好增長勢頭,共實現增加值1555億元,增長12.1%,佔GDP比重達到40%。

“深圳這些年發展質量比較好,相當一部分是靠新産品、新技術。”深圳市政府政策研究室主任吳思康説,“新技術産生新需求,以新供給刺激新需求,以新需求拉動新供給,深圳已經成為率先推進供給側改革的受益者。”

率先在企業推行首席質量官制度,設立市長質量獎,成為全國首個質量強市示範城市;企業主導研製的國際標準超過650項,居國內大中城市首位,參與制定修訂國際、國家及行業標準2083項……

從最早的深圳速度到深圳質量,從深圳標準到“標準、質量、品牌、信譽”四位一體,過去10多年裏,深圳市委市政府著力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構築堅實支撐,為實現更高水平有效供給,一步步引導企業和産業走向價值鏈、産業鏈的中高端,贏得了“設計之都”“創投之都”等一系列榮譽。

“深圳的實踐充分證明,創新是新常態下實現動力轉換的核心,是衝出‘三期疊加’的關鍵所在,是打破傳統要素成本制約的制勝法寶,是我國從經濟大國邁向經濟強國的必由之路。”許勤説。

加快建設國際領先的創新型城市、打造具有世界影響力的一流創新中心……今年深圳兩會上,一系列新提法、新目標彰顯出深深的“深圳自信”。

“堅定不移推進創新驅動發展,就能贏得新常態下發展的主動,構建未來可持續的競爭力。”馬興瑞説,“下一步,我們要力爭通過5年乃至更長時期的努力,把深圳打造成為産業化能力最強、市場化環境最優、國際化程度最高的‘中國矽谷’。”

創新生態:法治化、市場化、國際化,迸發鋪天蓋地的創新活力

“電梯門打開,陳湘宇一隻腳跳著進了辦公室,步幅很大。”福布斯中文網曾對患有小兒麻痹症的陳湘宇這樣描述。

僅僅4年,就上市納斯達克——正如他的公司名字“創夢天地”一樣,這個令人炫目的夢想在34歲的陳湘宇手裏實現了。這家員工平均年齡25歲的企業,已成為中國移動互聯網手遊領域的翹楚。

創夢天地夢想成真,緣于深圳法治化、市場化、國際化的肥沃土壤。

激發市場活力、培育創新土壤,最核心的就是處理好政府與市場之間的關係。

“深圳市政府可以説是親善市場的政府。”郭萬達這樣形容,市場好比一片森林,有參天大樹一樣的大企業,也有灌木林一樣的小企業,政府主要責任是把生態搞好,讓樹木可以自由茁壯地成長。

在深圳,很多企業家想得最多的是怎麼對接市場、進行研發,而不是怎麼和政府打交道。

一家國際化醫療設備企業的負責人説,希望政府採購不要照顧本土企業,關鍵是建立起一套公平指標體系。

良好的法治環境,是深圳創新發展的秘訣所在。

“特區立法權是深圳發展最大的優勢。”深圳市人大常委會法工委主任劉曙光説,從上世紀80年代尤其是從1992年被賦予經濟特區立法權後,深圳共推出126部法律,基本涵蓋經濟社會管理各方面。

“優質企業選擇在哪,不是著眼于土地、政策、優惠,而是希望能有一個公平競爭的環境。這時候深圳的法治優勢就顯現出來了。”深圳市政府法制辦主任胡建農説。

深圳市中心,深南大道和建設路交叉路口,一片老舊建築。

拆掉8萬多平方米老房子,新建22萬平方米建築——羅湖區“深圳酒店”項目2010年起就列入第一批城市更新項目,5年過去,由於種種原因一直沒有走完流程。

去年8月底起,深圳的城市更新改革試點在羅湖拉開帷幕,僅僅5個多月——今年春節前,這個項目就通過區裏審批。

“和之前流程比,節約了近2年時間。”羅湖區委書記賀海濤説,羅湖原來産業空間是1500萬平方米,現在列入計劃的城市更新面積近1500萬平方米,“等於再造一個羅湖!”

再造審批流程,壓縮辦理時限——城市更新改革試點,是深圳近年全面深化改革、著力創新制度供給的縮影。

改“先證後照”為“先照後證”,改註冊資本實繳制為註冊資本認繳制;壓縮90%的社會投資審批事項;敲響全國“農地入市”第一拍……近年來,深圳堅持以改革紅利釋放發展新動能,為提升供給體系質量創造了良好的制度環境。

制度紅利是驚人的:2013年初,深圳在全國率先實施新的商事主體登記制度。如今,這裡已有100多萬家企業,意味著不到20個人就有一家企業。

“深圳最大的優勢,不僅是有一批具有競爭力的大企業,更是有中小企業鋪天蓋地的創新活力。”廣東省社科院院長王珺説。

在深圳前海深港青年夢工場的孵化器內,第一視角飛行器團隊成員正在工作(2016年4月27日攝)。新華社記者 毛思倩 攝

這是一個極具活力的創新生態圈:150家孵化器,全國1/3的風險投資公司,4.6萬家VC/PE機構,200多家境內上市公司,超過500家規模以上科技服務機構,移動互聯、雲計算、基因等産學研資聯盟45個,金融業增加值、總資産均居全國大中城市第三位……

華強北,曾經的“山寨王國”,如今已成無數人心中的“創客天堂”。

“這裡半天出小樣,一天出大樣。當你想的時候,華強北已經在做了;當你做的時候,華強北已經發貨了。”賽格集團副總經理胡建平如此形容這個街區“推陳出新”的速度。

“富有創造力的企業會選擇在哪些城市?”加拿大作家馬裏奧·波利斯在名為《窮城市、富城市》的著作中披露了一份問卷調查的結果:不是這些城市有多好,而是這些企業在自己城市出生,擁有這個城市的基因,與這個城市一同成長壯大。

一年一度召開的深商大會,是深圳企業家的盛事。“深商”,已成為一個特有名詞。

“深商是一個勇於拼搏和奮鬥的群體,不靠關係靠本事,敢於創新和追求夢想。”北科生物總裁劉沐蕓説。

華為、華大基因、華強科技、華僑城、華南城……在深圳,流傳著一個“五華現象”的説法。

“作為通信、生命科學、動漫、生態旅遊、物流領域的領跑者,‘五華’只是深圳標桿性企業集體崛起的一個剪影,是時勢和市場造英雄的一個詮釋。”郭萬達説。

“每個時代都有每個時代的英雄。”德勤成長企業市場與服務主管合夥人周錦昌説,如果説改革開放初期的很多深圳企業家突出特點是解放思想、打破傳統,勇敢接受挑戰,新一代的企業家則更加與世界對接,看重創意、技術、商業模式的改變。

在商海裏歷練多年的加拿大青年丹尼爾與江西籍妻子在香港偶遇後,最終選擇在深圳“落戶”和創業,開了一家精釀啤酒屋,釀造多種味道和顏色的新鮮啤酒,生意不錯,還計劃在深圳開第二家。

這是深圳科技園片區(2015年4月14日攝)。新華社記者 毛思倩 攝

“深圳是我們的家。”34歲的丹尼爾説,“有人説我的啤酒屋是外國人開的,我説在深圳沒有外國人,因為大家都是從不同地方來的。”

美國《時代》週刊曾以《三城記》為題在封面刊登“紐倫港”即紐約、倫敦、香港三個國際大都會形成的故事,其中原因之一就是三者都是移民城市。

移民之城,帶來人流物流資金流,更帶來不同的文化和無窮的活力。

“來了,就是深圳人!”作為一座移民之城,深圳文化多元而包容,吸引著來自中國乃至世界懷揣夢想的人們到這裡創業,活力不斷在這裡釋放。

創新引領:面向世界、面向未來,升騰起蒸蒸向上的力量

“原先的刻板印象,認為‘中國製造’多是模倣,但越來越多的中國公司用充滿創意的産品,開始在世界舞臺證明自己。”

今年2月,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藍光之父”中村修二教授到訪深圳市光峰光電技術有限公司時有感而發。

成立於2006年的光峰光電,成功破解激光不發散、熱量高、散斑等世界性技術難題,將激光光源應用於投影、電視、照明等領域。

“公司發展迅速。2014年的銷售額僅幾千萬元,2015年已過億元,預計今年可達4億元。”光峰光電創始人李屹博士期望不斷創新激光光源技術,讓創新之光照亮世界舞臺,改變人類生活。

源頭創新、顛覆式創新、引領式創新,使深圳成為一座有著強烈“未來感”的城市。

今年4月20日,《自然》雜誌網站公佈了衡量高水平論文産出水平的自然指數。引人注目的是,多家中國産業機構進入全球50強,深圳華大基因更是以“中國第一、世界第十二”的排名引領中國公司。

深圳鹽田,梧桐山下,一座由“鞋廠”改造而成的建築內,就坐落著這個世界最大的基因測序企業——華大基因。

從參與人類基因組計劃到構建世界最大的基因測序平臺,華大基因歷經近20載努力,站在了世界基因科學的最前沿,將基因科技成功應用於醫學健康、農業育種、資源保存等領域。

“未來必定是以人為本的生命經濟時代。我們能不能儘快把中國的出生缺陷率降低50%?把腫瘤的早期診斷和防治做到世界前沿去?”華大基因董事長汪建以一連串問題的方式説出了自己的夢想,“我們不能改變過去,但我們可以預防和構建未來。”

放眼世界,信息技術、生物技術、新能源技術、新材料技術交叉融合,正在引發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誰抓住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的“牛鼻子”,誰就能贏得未來。

這是在深圳光啟阿波羅基地拍攝的光啟“雲端號”(2015年3月17日攝)。新華社記者 毛思倩 攝

從光啟科技具有隱身性能的超材料、把智慧城市和物聯網搬到城市上空的“雲端號”,到華訊方舟對太赫茲技術的前瞻性研發、構建全球衛星寬帶通訊網絡的構想,一個個“深圳故事”不僅極富想象力,更是實力的寫照。

“這些創新型企業將原始創新與産業化集于一體,國際化程度高,正在成為深圳源頭創新的突破口。”深圳市未來産業促進會會長、深圳市科協原主席周路明説。

“深圳在生物、空間等領域都在佈局,在某些領域已經和世界同行甚至領跑,將來一旦爆發,就可能搶佔産業發展的先機。”郭萬達堅信。

科技改變命運,創新決定未來。

“十三五”開局之年,“高位過坎”的深圳與“爬坡過坎”的全國一道,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

挑戰無法回避:科技創新資源“先天不足”問題依然存在,重點領域關鍵核心技術缺乏;教育、醫療、住房、交通等領域發展相對滯後……

“要實現更高的發展目標,還面臨著一些突出的困難、矛盾、問題和挑戰。”馬興瑞坦言,“我們要在確保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同時,不斷強化這座城市的創新基因、創新優勢,努力把深圳建設成為現代化國際化創新型城市。”

以著名科學家命名並牽頭組建,或者社會力量捐贈、民間資本建設科學實驗室,可予以最高1億元支持;鼓勵海外高層次人才創新創業團隊發起設立專業性、公益性、開放性的新興研發機構,予以最高1億元支持……

從促進科技創新、支持企業提升競爭力到促進人才優先發展,近日,深圳大手筆出臺三大“若干措施”,深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更好適應和引領經濟新常態。

“我們要搶抓新機遇,著力推進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的全面創新,新中求進,進中突破,爭創一流,加快打造全球領先的創新之城。”許勤説。

“十三五”時期,是中國奪取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的決勝階段。深圳作為經濟特區,正努力加速“領跑”。

這是深圳新的經濟發展目標——到2020年,GDP總量達2.6萬億元左右,努力建成更具輻射力帶動力的全國經濟中心城市。

“新時期,經濟特區不僅應該‘特’、能夠‘特’,也必須‘特’,就是要以特別的引領作用、特別的擔當精神、特別的實幹業績,讓‘五大理念’進規劃、進計劃、進實踐,在‘率先’上下功夫,在‘落實’上見成效,確保‘四個全面’戰略佈局率先落地生根,繼續擦亮經濟特區這塊‘金字招牌’。”馬興瑞説。

深圳,別稱“鵬城”。

中建一局的工程師在深圳平安金融中心工地商討方案(2015年5月28日攝)。新華社記者 毛思倩 攝

放眼深圳之西——前海,前海自貿新城、前海國際金融城、香港現代産業城和蛇口國際樞紐港“三城一港”建設如火如荼。

眺望深圳東部——國際生物谷核心啟動區壩光,美麗的海灣畔,正在進行“七通一平”建設。5年後,這裡將變身為一個國際領先的生物科技創新中心和生物産業集聚基地。

前海和壩光,一東一西,猶如雙輪驅動、兩翼齊飛,托舉深圳邁向未來。

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

以創新為第一動力,深圳,再次整裝出發。(記者 趙東輝、李斌、蔡國兆、劉詩平、何雨欣、彭勇)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于士航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