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一個超大城市的困擾和突圍——“高位過坎”看深圳

2016-05-10 10:01 來源: 新華社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新華社深圳5月10日電(記者李斌、彭勇、劉詩平)它是中國經濟的奇跡,改革開放30多年,保持年均20%以上的增速;它是一個超大城市,不到200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聚集著近2000萬人口,人口密度全國第一。

放在五大發展理念下衡量,這座已經走上創新驅動發展之路、正在“高位過坎”的特大城市所遇到的困惑,有自己獨有的,也有許多城市共同遭遇的。

“深圳已經處在一個較高的發展平臺,要實現更高的發展目標,還面臨著一些突出的困難、矛盾、問題和挑戰……”廣東省委副書記、深圳市委書記馬興瑞坦言。

木棉花開之際,新華社記者走進深圳,傾聽各界意見,共同直面這些焦點問題……

焦點一:發展空間之痛,如何突破瓶頸

土地面積1998平方公里,經濟總量達到1.75萬億元,深圳是一個縣級區域面積上的省級經濟體,發展空間的局限和經濟發展的衝動之間始終緊繃。

2010年7月,深圳特區擴展到全市,擴容近5倍。但不到2000平方公里的土地中,49.9%是生態保護用地,剩下的有12%是道路,深圳能用的土地少之又少。

目前深圳的土地開發強度接近50%,遠超30%的國際警戒線,也高於北京、上海和廣州,甚至高於香港。早在2005年深圳發展就已面臨土地、資源、水、環境等“四個難以為繼”,如今情況更加嚴峻。記者在調研中,從政府幹部到企業家、專家學者,幾乎都不約而同地談到一個名詞:發展空間。

土地緊張不僅影響項目落地,渣土受納場也因此告急。目前深圳全市在用的淤泥渣土受納場,除發生事故的光明新區紅坳受納場外,只有6座,剩餘庫容約1600萬立方米。如果按近年年均産生3600萬立方米的余泥渣土量計算,剩餘庫容最多支撐半年。

有專家認為,對比國際上的大都市,深圳的城市面積不算小。紐約、倫敦比深圳還要小,香港與新加坡就更不用提了。回過頭來看,這十多年來的深圳,新增的建設用地少得可憐,但通過倒逼企業轉型升級,深圳發展非常好,高新技術産業與創新能力驚艷全國,率先實現了動力轉換。

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常務副院長郭萬達説,深圳在産業協作上已經與周邊城市打成一片,尤其是與東莞、惠州形成一個高密度的“深莞惠”都會區。在這樣的基礎上,應該繼續整合“深莞惠”,提升區域一體化水平。

記者了解到,深圳正在解決土地緊缺和發展空間問題,包括填海55平方公里,陸地整備50平方公里左右,為未來發展開闢了空間。

焦點二:體制機制之惑,如何進一步解放生産力

劉若鵬,這位深圳光啟高等理工研究院的掌門人正在為高稅負煩惱。劉若鵬説,光啟物料成本低,而産品的智力成本即技術人才的投入成本非常高,在現行規定下,無法作為增值稅的抵扣項。“産業方興未艾之時,流轉稅負過重限制了發展的腳步。”

30多年來,深圳一大批企業通過銳意改革,為特區乃至中國的發展探索了經驗。如今,這些企業已經崛起,在各自領域引領著全球潮流,他們起步早、走得快,最早遇到了體制機制的新障礙。

“體制改革是土壤,創新成果是花朵。”深圳改革辦副主任楊立勳説,改革創新是深圳最大無形資源和最大的軟實力。它像一塊磁石,把所有創新資源都吸引過來。未來深圳需要進一步加大改革力度,破除阻礙生産力發展的桎梏。

“深圳在國際創新鏈中的作用日益凸顯。一個創新組織,像美國的蘋果公司和深圳的華大基因,就能承擔創新鏈的全部工作環節。”深圳市未來産業促進會會長、深圳市科協原主席周路明建議在深圳這樣已同國際創新生態深度互動的地區建立技術特區,先行先試,聚合全球創新資源。

“從經濟特區到技術特區,將成為中國向創新驅動轉型的標誌性事件。”他説。

焦點三:民生短板之慮,醫療、教育如何補課

深圳的民生事業,最大的短板在於醫療、教育。根據深圳市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統計,2015年底,深圳常住人口千人醫生數為2.6名,常住人口千人床位數為3.4張,三甲醫院10家,這些指標數據與北京、上海、廣州相比有很大差距,一些醫院超負荷運轉。很多深圳市民為了求醫遠赴廣州、香港、北京甚至國外。

為了補課,2014年深圳啟動“三名工程”,即面向全球引進名醫、名醫院、名診所,實施公立醫院管辦分離、醫藥分開,全面取消了公立醫院的藥品加價權。

“醫療衛生是深圳最大的短板。”深圳市市長許勤説,過去5年,深圳市委市政府也做了很多工作,比如在醫療上投入了600億元,是“十一五”的3倍,病床數增加1.5萬張。

深圳的教育欠賬很多。基礎教育方面,深圳小學一年級學位2016年、2017年、2018年的缺口預計達到3.6萬個、5.2萬個、7.7萬個;高等教育方面,深圳在全國排在30名開外,高校數量與在校生規模偏小、辦學層次和水平有待提高,與深圳的地位不匹配。

為此,深圳近年來積極探索與國內外知名大學合辦特色學院的路子。“2010年以前,深圳的大學基本都在南山區,今後,全市每個區都會有大學分佈。”深圳市教育局局長郭雨蓉表示,隨著深圳吉大昆士蘭大學、深圳國際太空科技學院、華大基因學院、湖南大學羅切斯特設計學院(深圳)、深圳墨爾本生命健康工程學院等9所特色學院密集簽約落戶,深圳計劃經過10年努力,爭取高校數量比現在增加一倍,達到20所左右,在校生約20萬人。

2016年,深圳將實施12項重大民生工程投資300億元,辦好116件民生實事,包括全面推進深圳大學、南方科技大學高水平建設,加快中山大學深圳校區、天津大學—佐治亞理工深圳學院、深圳技術大學籌建;啟用薩米國際醫療中心(深圳),建成2個基因檢測技術應用示範中心,加快中山大學深圳醫院等15個重大項目建設,引進10個以上高水平醫學學科團隊。

焦點四:河流治理之難,藍天之外期待碧水

藍天白雲是深圳的一張名片。2015年PM2.5年均濃度降至29.8微克/立方米,灰霾天數由5年前的112天降至去年的35天,空氣質量居國家74個重點監測城市前列,深圳成了全國空氣質量最好的大城市。

然而,深圳的水環境讓人擔憂,河流的污染更是短板,其中茅洲河、深圳河和觀瀾河一度被視作廣東污染最嚴重的河流。記者在茅洲河下游洋涌閘口看到,往日魚蝦暢遊的場景早已絕跡,取而代之的是多年來猶如墨汁般的黑臭水體。

從近10年水質監測數據來看,深圳一些主要河流水質為劣Ⅴ類。深圳河、茅洲河、觀瀾河、龍崗河和坪山河5條界河的治污均未達標。針對這一問題,深圳市委市政府下大力氣治水。深圳市人居環境委主任劉初漢説,根據《深圳市治水提質工作計劃(2015—2020年)》,未來五年,深圳將投入約800億,從加快污水管網、污水處理廠建設完善、加快河流綜合整治、加快防洪排澇設施建設、保障飲用水水源水庫水質安全等方面著手治水提質。

根據污水管網建設規劃,深圳需建設污水管網5938公里,其中原特區外需建設5730公里。預計深圳到2017年建成區污水基本實現全收集、全處理,到2019年城市污水處理率達95%左右。

焦點五:城市治理之憂,如何提升現代化管理水平

2015年12月20日,深圳光明新區發生特大滑坡事故,造成73人遇難、4人失聯。快速發展的城市,管理的短板暴露無遺。深圳吸取教訓,舉一反三,決定把2016年作為“城市管理治理年”,集中精力整治城市高速發展過程中累積的各類安全隱患,全力推動城市管理治理水平邁上新臺階。

所謂“插花地”,是指原深圳二線關附近、位於行政區劃交接處的居住區,人口密集,亂搭亂建,安全隱患眾多。今年2月,深圳市委市政府決定,把二線關“插花地”改造整治作為“城市管理治理年”的突破口。

“今年深圳將加大公共安全投入,新設150億元城市公共安全專項資金,全面提升城市公共安全保障能力。”許勤説,深圳在全國率先成立城市安全研究院,每年財政投入1億元至2億元,配備100名左右各領域安全方面的專家,圍繞渣土受納場、危險邊坡、水庫、地下工程等城市安全管理課題深入開展研究和風險評估。

作為一個高速發展的城市,深圳有不少歷史欠賬:全市違法建築37.3萬棟,違建面積4.28億平方米,佔深圳建築總量的43%。

違建是深圳快速城市化過程中的歷史遺留問題,嚴重侵佔公共資源,妨礙規劃實施,也有很大的安全隱患。2015年,深圳新一屆市委市政府出臺了“查違考核1+2文件”,要求各區違建必須“零增長”,否則黨政主要領導停職檢查。鐵腕整治帶來實效,2015年下半年,深圳違法建築基本實現了零增量。

焦點六:房價高企之困,如何破解擠出效應

2015年以來,深圳房價一路躥升,成為全國樓市上漲“領頭羊”。深圳市規劃和國土資源委員會數據顯示,2016年4月,深圳一手住宅成交均價為49876元/平方米,同比上漲89.14%。

高房價帶來了多方面影響。多名接受採訪的深圳人表示,高生活成本和激烈競爭帶來的“擠出效應”已經産生。每年都有大學畢業生因為受不了高房價而辭職離開,一些製造業企業也開始考慮外遷。

“深圳未來的發展需要大量高素質人才,但高高在上的房價讓很多年輕人難以承受。”深圳一家高科技企業的技術骨幹王小川説,一套80平方米的房子動輒要三四百萬元,很多人承受不了,只能選擇離開。

目前,深圳市正在正視問題,採取措施:

——“十三五”期間,將建40萬套保障住房,相當於深圳過去30年保障房的建設量,其中有近25萬套將主要用於改善海內外人才居住條件,幫助深圳留住和招引海內外人才。

——出臺調控政策,穩定市場。3月25日,深圳頒布調控新政:非深圳戶籍人口購房社保年限由1年提高到3年,首套貸款還清後二套房首付四成。

——《促進人才優先發展的若干措施》提出,將新引進基礎性人才租房補貼提高至本科1.5萬元、碩士2.5萬元、博士3萬元。

“深圳的發展正處於‘高位過坎’的階段,既要看到過去的輝煌成績,更要看到現在和將來面臨的風險挑戰。”正如馬興瑞所言,一向敢為天下先的深圳以問題為導向,直面問題、解決問題,邁過這幾道“坎”,就必將贏得更加輝煌的未來。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周楠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