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河南洛陽:以工匠精神創造未來

2016-05-13 07:49 來源: 經濟日報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0.03毫米精神”

今年3月,洛陽德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與中俄東線天然氣管道項目承包商達成産品銷售意向,對方計劃訂購洛陽德平5套坡口機、外焊工作站“管道焊接組合套裝”,預計下半年發貨。

“李工,加工得太快,我可不驗收!”洛陽德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高級工程師王光臨半開玩笑地對工程師李濤説。眼看交貨期臨近,王光臨為何反而要求“慢慢來”?

李濤正用儀器對産品主軸各部位尺寸進行精確測量,一言不發……一個多小時後,幾十個部位的尺寸測量結束。“不論主軸多粗,我們允許的直徑誤差只有0.03毫米,不到頭髮絲直徑的一半。”李濤説。

一條主軸,需要40多道工序,耗時耗力的測量就要進行40多次。“‘0.03毫米精神’是我們走出去的自信之源,有了過硬的質量,在出口時才更有底氣。”王光臨説。正是因為這“0.03毫米精神”,德平的産品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出口額才能佔其總營業額八成以上。

作為全國首個國家先進裝備製造業標準化試點市,洛陽要在“中國製造”的轉型大潮中有所擔當,就必須將“工匠精神”推行到裝備製造企業的每一個生産環節。

大塊頭上秀細活兒

1米6的個頭,行走在敞亮的重型機加工部內,譚志強的瘦小身材,顯得很不“起眼”。

這個“不起眼”的譚師傅,一旦站上工作臺,開動機床,就會瞬間迸發出“小塊頭、大智慧”的光芒,運籌帷幄、指揮自如。

作為中信重工關鍵設備、大型數控龍門鏜銑床的機長、班長,譚志強常常要在3層樓高的機床上檢查加工情況,更換刀片,將零件精雕細琢出二分之一根、甚至四分之一根頭髮絲的精度,被稱為大塊頭上秀細活兒。

2011年,中信重工承擔國家“大飛機項目”生産,長8米、重200多噸、深達600毫米特大矩形件的四角倒圓弧,成了整個加工的難點。當工友都因震刀嚴重而束手無策時,譚志強卻耗在現場,苦思冥想,嘗試採用“迂迴法”解決難題,即先在加工部位切個小斜槽,然後用大小刀盤交替半精加工。為確保不顫刀,他還專門自製長刀桿一點點細“磨”。最終,這個龐大活件加工尺寸公差控制在0.1mm以內,完全達到驗收標準。

工人的技術創新力就是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他們在工作崗位上做著最精細的活,精益求精。例如,巧取核電斷螺栓的劉向前,為導彈裝上“眼睛”的魯宏勳……這是洛陽工業振興的魂,也是經濟發展的“核心發動機”。

讓人人成為大工匠

在中信重工的修理車間,張朝陽剛剛磨完一塊導軌平面。摸摸沁著油的鋼鐵表面,毫無摩擦感。他是公司的設備“第一修理師”,許多解決不了的故障,到他那裏都迎刃而解。

張朝陽擅長修理、改造甚至研製設備,但從來不當“光桿英雄”。徒弟學不會,他手把手來教;有問題,大家集中來討論……他十幾平方米的大工匠工作室,開起會來因為人多,不少人都得靠墻根兒站著。

集眾力匯眾智。世界最大的1.85萬噸油壓機,就是他的團隊裝配起來的。這台機器,德國一家公司在提供圖紙之後,不知道怎樣去加工完成。張朝陽的團隊主動擔當,一點點鑽研,從熔鑄到組裝,一步步將圖紙變成了現實,成為中信重工工程史上的奇跡。

“當一個工人,要的是自己能幹。當一個大工匠,要的是人人都能幹。”對洛陽來説,需要激活工人創客群,才能釋放出人才的巨大能量。

目前,除了“金藍領”工程中的“大工匠”評聘機制、首席員工、首席設計師等職業發展通道,中信重工以5個“大工匠”工作室及16個首席員工創新工作站為代表,成立工人創客群,涉及生産過程的數控鏜銑、智慧液壓等專業領域,直接參與者500多人,為員工自我發展提供良好的平臺。(記者 夏先清)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方圓震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