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脫貧與生態建設同步前行

2016-05-17 07:16 來源: 經濟日報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山西省婁煩縣以綠色産業帶動生態建設,促進扶貧攻堅——
脫貧與生態建設同步前行


經過近年來的生態建設,山西省婁煩縣已是“推窗能見綠、出門就有景”。圖為該縣一景。記者 劉存瑞 攝

進入5月,細雨霏霏。驅車進入太原市婁煩縣,映入眼簾的是漫山遍野的翠綠。通道、山崖、溝壑、河谷裏到處長滿樹木花草,在雨露的澆灌下鬱鬱蔥蔥,充滿活力。

站在廟灣鄉老馬坪村的觀望臺上,四週坡梁地裏的幾萬畝油松苗木,層層疊疊,迎風搖曳。這是婁煩縣的“雙萬畝”油松苗木示範基地,作為全縣生態文明建設的縮影,基地在取得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的同時,也顯現出了很有潛力的經濟效益。近年來,婁煩縣作為首批國家生態文明建設先行示範區,通過綠色産業帶動生態建設,通過生態建設促進扶貧攻堅,為貧困山區探索出了一條綠色發展之路。

生態為本 完善制度建設

“生態立縣是婁煩縣發展的必由之路,是我們發展與建設的藍圖與目標。”婁煩縣縣委書記薛東曉説,

婁煩縣地處呂梁山腹地,生態脆弱,是集山區、老區、庫區為一體的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是太原市的水源地,自然條件和生産生活條件比較差。該地區受自然條件和客觀因素的影響,多年來一直摘不掉國家級貧困縣的帽子。為做到生態建設、水源保護與産業轉型、農民脫貧致富統籌兼顧,婁煩縣因地制宜,制定了“綠色産業拉動生態建設、生態建設反哺産業發展,促進扶貧攻堅,帶動農民致富”的生態立縣發展戰略。“如何才能讓生態建設藍圖變為現實、讓生態建設服務於當地經濟發展,頂層設計和制度建設尤為重要。”薛東曉説。

婁煩縣發改局局長孫晉生介紹説,婁煩縣生態建設的設計從2009年開始,成立了縣委、縣政府主要領導主抓的生態建設領導小組,建立健全了生態建設考核評價制度,把領導幹部任期生態環境目標責任制的執行情況納入考核內容,實行重獎重罰,並對重大環境責任事件“一票否決”。

在制度建設上,完善了生態環境監管制度,通過多部門聯動的方式,強化執法監管、推進環境治理、落實信息公開、鼓勵公眾參與的政策機制,切實增強生態環境保護的保障能力。

按照“誰保護、誰受益”的原則,建立了以汾河流域水資源和水環境保護為紐帶的上下游流域補償、水源保護和生態功能保護為紐帶的區域生態補償、區域性碳匯林補償3個補償機制。同時,將生態補償機制與礦山退出機制等結合起來,推動實現生態恢復。制定和出臺了基本農田保護和加快民營林業發展的意見,實行“誰造、誰有、誰管護、誰受益”的制度。從而,全面完成了50萬畝集體林權確權到戶任務,被山西省政府評為“全省林權改革先進單位”。以全國勞動模範曹春亮為典型,涌現出萬畝以上造林大戶7戶,500畝以上造林戶161戶,綠化面積23.3萬畝,形成了全民參與生態建設的格局。

婁煩縣委常委、宣傳部長任同珍説,為了讓生態文明建設深入人心,他們組織開展了“山水婁煩、美麗婁煩”攝影圖片大賽、關愛自然保護山川河流募捐等活動,提高了廣大群眾對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的自覺性。

因地制宜 發展綠色産業

“一個土豆養活一個縣”。婁煩縣地處黃土丘陵地帶,海拔高,光照充足,晝夜溫差大,形成了適宜土豆生長的獨特環境。隨著生態文明建設的推進,曾經任性發展的小煤礦、小焦爐、小水泥等污染嚴重的産業退出了舞臺。婁煩縣提出了發展綠色生態産業的戰略,土豆成為發展生態農業的支柱産業。“打造全國生態文明建設先行示範區為我們提供了一個難得的契機,我們要把生態文明建設融入到經濟建設中,必須轉變發展方式。”婁煩縣縣長李樹忠説。

2011年,婁煩縣被山西省政府確定為“一縣一業”的馬鈴薯基地。婁煩縣把馬鈴薯産業作為富民工程,制定出臺了産業發展規劃和推廣實施辦法。在太原惠農馬鈴薯科技開發有限公司的繁育基地,記者看到,密密麻麻的種苗並排放在鋼架上,嫩綠茁壯。公司董事長李靜軍説:“我們培育的種苗種出的土豆最大的單個有10多斤重,平均畝産五六千斤。”李靜軍給記者算了一筆賬:傳統的土豆畝産量僅有1000斤—2000斤左右,而用他們公司培育出的原種種出的土豆,正常情況下産量能翻3倍左右,每畝純收入可達3000多元。他們採取公司加農戶的合作模式,現在已帶動了3500多戶,種植面積達10萬畝,土豆種植面積達到婁煩縣總耕地面積近一半,産生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都十分顯著。

記者了解到,土豆種植大戶每戶每年種植土豆達500多畝,他們不僅成了當地的致富能手,還帶動一大批農民脫了貧。為了鼓勵和扶持土豆産業,婁煩縣整合扶貧資金,對種植土豆的農戶每購買1斤原種補助0.5元,減少了三分之一的費用。目前土豆産業已基本覆蓋了全縣8個鄉鎮142個行政村以及大部分農民專業合作社。

“投入資金近3億元,流轉土地2萬餘畝,9個村莊2300多農戶可從中受益。”作為婁煩縣最大的油松育苗基地,太原市康培璧合摟春繁錦雙萬畝油松育苗基地于2011年落戶婁煩縣廟灣鄉。基地負責人梅振東告訴記者,“廟灣鄉山多土薄,遠離縣城,隨著城鎮化的發展,當地村民大多進城打工去了,土地幾乎無人耕種。但這裡地處汾河水庫庫東,水土肥沃,氣候適宜,是油松生長的天然寶地”。

孫晉生時任廟灣鄉黨委書記,他給記者算了這樣幾筆賬:一是生態賬,20000畝連片坡梁土地種植苗木,極大地改善了生態環境;二是農民收入賬,包括土地流轉費,每畝地30年的流轉費是6000元,每年每畝地的收入為200元;農民務工費,基地每年要付當地農工1400多萬元的勞務費;保障性收入,規定對當地70歲以上的老人每年每人補助500元。按規劃,公司爭取在5年內建成全省一流的集苗木生産、銷售、技術服務為一體的綜合性基地,目前,從50公分到2米的苗木已有2000多萬株,已開始銷往各地。基地的建設實現了多贏。

“冬天到海南,夏天到婁煩”,婁煩充分整合自然景觀、人文景觀等資源優勢,開發建設了許多生態旅遊景點,吸引了大量的遊客。同時,婁煩縣快速推進生態新興工業,按照循環經濟模式,正在發展新能源、節能環保、裝備製造、零部件加工等新興産業和非煤産業。

精準脫貧 既扶“志”又扶“智”

2015年,婁煩縣完成脫貧15071人,完成11個村的整村脫貧任務,超額完成全年任務的37%。

怎樣才能把建設青山綠水的過程變成脫貧致富的過程,這是擺在婁煩縣面前的現實問題。“把生態文明建設與實現脫貧攻堅目標結合起來,既扶‘志’又扶‘智’,這是婁煩縣的必然選擇。”薛東曉説。

“守住精準脫貧和生態建設兩條底線,把婁煩建設成為精準脫貧先行縣、生態文明示範縣。”這是婁煩縣“十三五”經濟社會發展的定位。婁煩縣把生態文明建設和脫貧攻堅作為全縣總體發展戰略,積極探索各種創新模式。記者了解到,全縣各鄉各村因地制宜推出了不同的發展模式。米峪鎮鄉堅持沙棘種植、勞務輸出兩手抓,讓貧困戶當地可就業,外出有工務;蓋家莊鄉以油料牡丹、沙棘種植為主,創新與貧困戶利益聯結機制,積極探索脫貧新方法;杜交曲鎮積極發展特色農家樂,走出一條旅遊致富新路子;天池店鄉主動對接市場,打造特禽養殖産業鏈,拓寬農民增收致富渠道;馬家莊鄉以香菇種植為試點,帶動400人脫貧致富。李樹忠説,這些創新模式,既增加了農民收入,又促進了生態建設。

經過持續努力,如今的婁煩縣已是“推窗能見綠、出門就有景”。2014年7月,婁煩縣作為唯一一個國家級貧困縣入選首批全國生態文明建設先行示範區。目前,全縣森林覆蓋率達28%、綠化率達到57.2%、建成區人均綠地面積達11.8平方米。山西省委常委、太原市委書記吳政隆在婁煩調研時指出:“婁煩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位置,既保護好了生態環境,又推進了綠色發展。”(記者 劉存瑞)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朱英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