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城市路面動輒“開膛破肚”,原因何在

2016-05-25 07:27 來源: 鳳凰評論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今天想起要修這裡,明天又想要開發那裏,最終出現一個地方剛挖完,隔幾天又開始動工的窘境。不僅傷財,甚至擾民。

據媒體報道,李克強總理5月24日考察武漢中央商務區地下綜合管廊時指出,要積極探索PPP模式,通過完善回報機制吸引更多社會資本參與地下管廊建設,有效避免城市路面動輒“開膛破肚”,消除“馬路拉鏈”。

總理所説的城市路面,正是政府引導投資公共基礎設施的主要項目內容之一。而總理給出的解決方案——PPP模式,正是指公共基礎設施建設的公私合營模式。這一模式旨在鼓勵私營企業、民營資本與政府進行合作,讓市場所掌握的資源參與提供公共産品,從而實現資源的更優化配置。

總理給出了“馬路拉鏈”的解決方案。但我們不能忽略這句話的前提是,為什麼城市路面建設會經常反復要“開膛破肚”?為什麼城市基礎設施會出現質量參差不齊、甚至出現重復建設?而這樣的低質建設、重復建設背後的動因,很大程度上還直接導致了庫存高企。

“馬路拉鏈”之所以頻現,首先與資金來源有直接關係。相對於民間投資而言,政府資金使用者的利益與收益並無直接的利益關係,無法做到與民間投資那樣精打細算,導致政府投資的資金重復建設嚴重,使用效率低下等現象。

除此之外,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的特殊性,使得這類項目無論是否具有競爭性和可經營性,長期都是政府和國企在包攬全局。加上融資政策、利益刺激不足等問題,民間資本也沒有進入的動力。

而許多地方政府在決策時,缺乏長期的設計規劃,也缺乏長效的監督執行機制。甚至是屁股決定腦袋。身在其位則謀其事。而地方負責人一旦更換,政策的執行往往就要換一套思路。所以今天想起要修這裡,明天又想要開發那裏,最終出現一個地方剛挖完,隔幾天又開始動工的窘境。不僅傷財,甚至擾民。

其實,民間資本參與公共基礎設施建設,有著比國資更多的優勢。他不僅僅能夠解決地方財政資金不足的問題,還能夠依據分工和回報各自分擔風險,將建設項目的一部分風險轉移,從而減輕政府投資風險。這無論是對於激發民間投資活力,還是緩解地方政府高企債務問題都有好處。

民間資本之所以處處碰壁,除了經濟下行帶來的機會減少之外,另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來自於體制機制的阻礙。在這些本來大有可為、甚至可以説民資能提供更高效率和質量的公共基礎設施領域,國有資本一直處於壟斷地位。這使得民資不敢也不能參與到這些領域中來。

所謂不能,是因為體制機制的限制、甚至遭遇政府特設的標準門檻,所謂不敢,是即使進來,也無法與擁有政策紅利資金紅利的國企相抗衡。這也就是總理所説的,看起來是“玻璃門”,其實根本“沒門”的原因。

李克強總理在武漢的考察中還指出,國有企業的根本出路在於改革,“現在許多國企搞各種參股,層級多得有時連企業負責人自己都説不清楚。其大都跟主業無關,而且影響了主業發展。”也正是因為國資處處參股,民資才會處處遇堵。總理所一再強調的PPP模式,就是希望能把這二者之間目前的因果邏輯重置,只要政府盡可能放開更多的領域給予民企,給予市場競爭的空間,再輔以國企內部機制的變革,屆時國企自然會從不擅長的副業中退出來,給民營資本和市場留出更多的機會。

見一葉落而知歲之將暮,睹瓶中之冰而知天下之寒。“馬路拉鏈”看起來是街頭民生,但對於地方行政來説,總理所提的“放管服”,恰恰要從街頭民生做起。(陳白)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陸茜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