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世界第一”立身“真的好難”——一家民企科技“小巨人”的成長煩惱

2016-06-06 19:33 來源: 新華社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新華社北京6月6日電(記者 于佳欣)曾經,世界最大的潮流能發電機組裝機容量是1.2兆瓦。如今,我國的LHD林東模塊化大型海洋潮流能發電機組卻打破了這一紀錄。這臺裝機容量達3.4兆瓦的發電機組,為我國首臺自主研發生産,並創造了一項“世界之最”。

近日,記者在隨國務院督查組進行的民間投資專項督查中發現,這個科技“小巨人”的成長路上遭遇不少坎坷,甚至險些無法落地。它的“遭遇”或許能引起我們對行走在科技創新之路上的民企更多的思考。

輕資産融資難險死“襁褓”

這臺機組的研發團隊成員之一叫林東,是杭州綠盛集團的董事長,因在牛肉乾行業做得“響噹噹”,被譽為“中國牛肉乾大王”。然而,“牛肉乾大王”卻從小懷揣著一個“科技夢”,總希望能在科技行業搞出點什麼名堂來。

2009年,他聯合兩位海歸學者研發出創“世界之最”的潮流能發電機組。2012年,創辦浙江舟山聯合動能新能源開發有限公司,開始了融資之路,沒想到卻頻頻遭到銀行拒絕,理由是:這家公司沒有銷售收入和盈利記錄,不予貸款。

“公司還在搞研發,哪來的營業收入?”林東回憶起當時的經歷,一臉無奈地説,銀行偏好有資産抵押擔保,輕資産公司根本沒有抵押物,怎麼貸到款?

林東説,現在看,重資産行業很多是産能過剩行業,如果還是沿用傳統的融資模式,不利於支持産業結構調整,鼓勵創新。

不僅貸款難,貸到款也因“流動性太強”讓林東壓力山大。銀行給的貸款期限只有兩年,兩年後要還清。“這意味著這個高科技我們只能玩一次,只能成功不能失敗,還要立馬見到真金白銀。”林東嘆了口氣。

“我很幸運,已經過了這個融資階段,但是還有無數個像我們一樣的民營企業正在因此掙扎。”林東説,如果國家能夠設立專門機構,對在高科技領域投入的企業進行低息和長期貸款,就能大大減少科技型企業的融資負擔。

科研項目申請頻遇“歧視”

除了融資難,創新項目的評審和資金申請也讓林東十分頭疼。“這是中國創新路上最大的攔路虎。”林東這樣形容科技創新的阻力。

據林東回憶,當時海洋局批了一個國家海洋可再生能源專項資金項目,共2億元,申請資金的企業很多。一位海洋局的工作人員推薦林東去參評。專家們看到林東後,第一反應就是:“一個做牛肉乾的來搞潮流能發電,太離譜了。”

“當時無人告知被拒原因,恐怕都沒看具體參數,就把項目斃掉了。”林東説,“民營科技企業處於被歧視地位,我們很難擠進科研評價的圈子。

受到打擊的林東在那位工作人員的鼓勵下,進行第二次申報,然而結果依然讓他失望。專家們聽完彙報後,用質疑的態度看著他,説“精神可嘉,但你的項目能創世界紀錄,這是不可能的!”

林東説,評審組幾乎清一色來自政府機構、高校、國有科研院所、國有企業,民間評審組織評委很少。

第三次,可能是因為換了一波專家評審,也可能是因為幸運,林東項目終於通過了。

“最怕評審的圈子形成一種固有的‘默契’。”在林東看來,一旦如此,外來的民營企業就很難入門。

他希望,今後可以建立一個大數據庫,對申辦成功的項目實施過程、驗收情況和驗收後的進展成效、影響等接受包括競爭對手在內的社會監督,如果這樣做,有助於解決大量科研經費資金“躺在”賬上沒有用的問題。

民企招人“進不來”“留不住”

“人才是支撐創新發展的核心要素,民營企業技術創新面臨很多問題和困難,缺人才是一大瓶頸。”林東説,他的新能源公司下面創辦了自己的研究院,有30多個人,主要來自高校畢業生和社會招聘人員,然而對於潮流能發電這樣的高科技企業來説,還遠遠不夠。

這幾年,一些科研機構的研究人員到林東公司考察,相互都有合作意向,但真正來的人寥寥無幾。林東説:“不少高校科研人員怕丟了身份、丟了職稱,就不願幹了。”

“根本是沒有打通高層次人才體制機制障礙,科研院所與企業,國企與民企人才相互流動還沒有形成制度。”他説,應該儘快出臺政策,鼓勵高校、科研院所高層次人才在企業從事技術研發工作,比如允許其在項目轉化週期內,個人身份和職稱保持不變等。

督查中,不少民營企業家向記者反映,民企尤其是高科技民企在人才培養上由於企業資金實力、待遇競爭力等問題,導致招人“魅力”不足。“不少畢業生來了沒幹兩年就走了,我們白白做了培訓。”

林東認為,經濟下行壓力下,民企對轉型升級有主觀願望,對創新創業也熱情十足,但亟需政府幫助改變民企創新有心無力的狀況。除了資金扶持,更重要的是幫企業搭建好集聚人才的政策平臺。

“希望政府在民企人才引進的制度建設上大膽‘出手’,讓越來越多引領科技創新的人才進入民企。”林東説,只有這樣,中國才能有更多的“小巨人”茁壯成長。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張興華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