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培育新生中小城市需要新模式

2016-06-07 07:29 來源: 經濟日報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國家發展改革委回應城鎮化中“小馬拉大車”問題——
培育新生中小城市需要新模式

“小馬拉大車、大腳穿小鞋、大個子穿小衣服”的體制機制問題,嚴重阻礙了我國新型城鎮化的發展

培育新生中小城市,不是簡單的特大鎮改為市,而要不斷提高行政效率,控制行政成本,探索出“小政府、大服務”的新型管理模式

6月6日,由國家發展改革委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主辦的“新生中小城市培育專題研討會”在浙江省溫州市龍港鎮舉行。國家發展改革委副主任胡祖才在回應破解新型城鎮化中“小馬拉大車”的體制機制問題時表示,培育新生中小城市,不是簡單的特大鎮改市,而是要闖出一條新路子,走“小政府、大服務”的新模式。

“小馬拉大車”,這是對我國部分特大鎮已具備城市的體量和特徵,卻在機構設置和經濟社會管理中只享有鎮一級管理權限的生動寫照。

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出現了1.9萬個小城鎮,其中,10萬以上人口鎮237個,5萬人以上人口鎮876個。這些中心鎮在發展過程中,普遍遇到“小馬拉大車、大腳穿小鞋、大個子穿小衣服”的體制機制問題,嚴重阻礙了中國新型城鎮化的發展。

浙江省發展改革委副主任焦旭祥説,浙江省的小城市培育已經站在新的起點上,但要素配置與經濟規模不匹配、管理力量與城鎮規模不匹配、執法權限與管理需求不匹配、生活品質與居民需求不匹配等問題仍然十分突出。

吉林省發展改革委副主任褚民華也指出,吉林省有很多城鎮都具有獨特的區位和資源優勢,但城鎮人口規模大、經濟發展快,大多責任大權力小,同樣存在著“小馬拉大車”的窘境。

推動重點鎮擴權,賦予其相應的經濟社會發展職能,已經成為我國完善城鎮規模結構、釋放經濟增長潛力、提高行政管理效率的迫切需要。

新生中小城市培育是新型城鎮化的重要內容。“十三五”規劃綱要明確提出,要加快培育中小城市和特色小城鎮。

胡祖才坦言,目前我國特大鎮發展遇到的“天花板”的問題尤為突出,體制機制障礙是我國特大鎮和新型城鎮化發展最明顯的制約。因此,必須因地制宜,依靠體制機制創新,挖掘特大鎮的發展潛力,為新生中小城市的培育注入強大動力。

“深入推進體制機制改革,最行之有效的是加大擴權強鎮的力度。”胡祖才説,根據“十三五”規劃綱要提出的給特大鎮賦予部分縣級行政管理權限的要求,地方應在現有的基礎上,既堅持問題導向,也堅持目標導向,遵循城市發展規律,進一步下放管理權限。同時,加大配套改革力度,深入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投融資體制、戶籍制度、城鄉統籌等一系列改革。

“在推動體制機制改革創新中,也要積極探索具備條件的特大鎮新型設市模式。”胡祖才説,特大鎮演變為中小城市,這是城鎮化發展的客觀規律。至於通過什麼途徑來實現,這就需要各地積極探索,尋找新型模式。

胡祖才指出,培育新生中小城市,不是簡單的特大鎮改為市,更重要的是要探索城市的新型管理模式,既找到具體設市的路徑、模式,也要探索出新型的城市管理方法,不能簡單地走“升格、翻牌,大幅增加管理人員”的老套路,而要不斷提高行政效率,控制行政成本,探索出“小政府、大服務”的新型管理模式。

胡祖才還指出,當前,我國一些特大鎮已經具備中小城市的特徵,但在城鎮建設方面相對滯後,處於“半城市化”狀態,應該按照中小城市的標準、品質,著力補齊基礎設施建設、公共服務、生態環境等方面的短板,不斷提升城市的品質和競爭力。同時,大力發展特色産業,走“産城融合”的路子,實現人才、産業、城市良性的互動。(記者 林火燦)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陸茜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