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應對轉型挑戰 共創美好前景

2016-06-28 07:17 來源: 經濟日報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在第四次工業革命影響下,中國製造的未來將走向何方?6月27日,2016天津夏季達沃斯論壇“中國智造”分論壇給出了答案。

“中國製造業正處在轉型升級、爬坡過坎的關鍵時期,用兩句話來概括製造業的問題,一是有效需求不足,表現在一些行業的産能過剩;二是有效供給不足,供給對消費的適應性還不強,比如中國老百姓海外‘掃貨’。”工業和信息化部副部長馮飛表示,要解決這兩個問題,根本出路還是靠創新驅動。從全球歷史來看,基本上創新週期與經濟發展週期是逆向分佈,也就是説經濟不景氣時恰恰是創新比較活躍的時期。

馮飛説,經過幾年的探索,新一代信息技術和互聯網技術與製造業的深度融合已經成為共識。它所帶來的,一是生産效率的大幅度提高,前幾次工業革命特別是蒸汽機、電氣化所解放的是人類的體力,這一次所解放的是人類的腦力。二是生産組織方式的變革,由大規模生産轉向規模化定制。三是資源配置方式的革命,可以基於互聯網獲得全球最優秀的創新資源和製造資源。四是産業組織方式的變革,企業的網絡化、扁平化成為新趨勢。五是新的産業形態不斷出現,比如共享經濟和移動經濟。

在馮飛看來,中國製造業的轉型帶有相當大的複雜性。中國用幾十年時間走過了其他國家上百年的歷程,在這個工業化的壓縮過程中呈現出了多樣性。面對這樣的多樣性,從現在的數據來看,高技術製造業出現了加快發展勢頭,但它在製造業中的比例也只有12%左右,所以主體還是傳統産業如何轉型升級。“傳統産業的轉型升級要根據行業特點來推進。例如,在紡織服裝方面我們也發現了很多成功案例,比如説個性化的定制。當然,這還沒有形成一個主流,如果能夠把這樣一些好的經驗推廣形成主流,那麼傳統産業的轉型升級將會取得非常好的效果。”

對此,浪潮集團董事長孫丕恕深有感觸。“浪潮本身是一個傳統的服務型生産廠商,現在變成了雲服務供應商。”孫丕恕認為,在從“中國製造”到“中國智造”的過程中,大數據可以發揮很大作用,要打通供給側和需求側的數據。

“我過去在鋼鐵行業工作,現在全球鋼鐵工業都面臨産能過剩的嚴重挑戰。”國際標準化組織主席張曉剛認為,對中國製造特別是産能過剩行業來説,唯一的出路只有轉型升級,也就是從中國製造向中國創造轉變、中國速度向中國質量轉變、中國産品向中國品牌轉變。當然,不同的行業和産業必須用不同的方式。

中國製造的轉型離不開制度環境和創新生態的影響。對此,馮飛表示,建立創新産業生態説起來容易,如何做卻需要有非常深入細緻的分析和精準的政策扶持,因為現在我們面對的一些領域是具有顛覆性變化的。在這個過程中,需要平衡的是經濟問題和社會問題,需要平衡的是生産者剩餘與消費者剩餘的關係,既要使生産者有足夠的創新能力,還要讓消費者充分享受到創新的成果。這就需要不斷的制度創新,把市場力量和技術創新所帶來的增長動能充分發揮出來。

“推動‘中國製造’向‘中國智造’轉變,標准將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張曉剛認為,沒有標準的支撐,質量是無法實現的。這也是德國與日本過去成功經驗的總結。中國經濟要轉型、中國製造業要轉型,還需要把工匠精神變成人的自覺意識和商業文化。

孫丕恕認為,“中國製造”在“走出去”的過程中,不能簡單地把中國産品賣出去,而是要輸出最新的技術和産品,幫助當地解決就業,拉動當地經濟發展,這樣中國的國家形象也會發生根本性的轉變。

馮飛表示,在中國製造業轉型過程中,面臨著學習以及在新一輪科技革命中同步賽跑的雙重任務,與其他國家既有合作也有競爭,合作大於競爭。“全球都面臨著轉型,而且轉型是一個不斷探索的過程,這就需要中國與全球共同面對新技術帶來的機遇,應對轉型當中遇到的挑戰和困難,共同創造新工業革命帶來的全球美好前景。”(記者 熊麗)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傅義洲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