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中國品牌:打造優秀基因

2016-06-30 07:17 來源: 光明日報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核心提示

■ 品牌代表著供給結構和需求結構的升級方向

■ 沒有核心技術不可能真正成為行業的引領者

■ 工匠精神是製造業破局方向和“中國智造”的核心

品牌是企業乃至國家競爭力的綜合體現,代表著供給結構和需求結構的升級方向。當前,我國品牌發展嚴重滯後於經濟發展,産品質量不高、創新能力不強、企業誠信意識淡薄等問題比較突出。

如何積極探索有效路徑和方法,更好發揮品牌引領作用,加快推動供給結構優化升級?

1.巨大反差的警示:品牌戰略不能等

6月26日,2016年夏季達沃斯論壇在天津舉行的前一天,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來到“飛鴿”自行車的一家門店。在那裏,他掂了掂碳纖維車身自行車的重量,接著又跨上車親自體驗性能。

李克強總理為什麼要親自為一家中國的自行車企業作“廣告”?此中大有深意。

作為新中國第一個自行車民族品牌,“飛鴿”曾作為國禮贈送給美國總統布什、奧巴馬,古巴領導人卡斯特羅等多位外國元首;曾年産300多萬輛,被國家權威部門評估的品牌價值高達5.4億元……

時代在變,市場在變。老字號“飛鴿”也曾遭遇寒冬,在低谷期徘徊。應對當前個性化、多樣化、高端化、體驗式的消費特點,必須進行“品質革命”。經過戰略轉型,開發最新款智慧自行車,“飛鴿”重新高飛。

數據顯示,2010年,中國就超過了美國,成為全球製造業第一大國。目前,在世界500種主要工業品中,中國有220多種産品産量位居全球第一位。如果把中國排名第一的所有工業品都羅列出來,那將是讓人眼花繚亂的一大串名單。但如果列舉製造業的世界知名品牌,中國又有多少呢?

儘管華為的手機、海爾的冰箱、聯想的電腦、老乾媽的辣醬等品牌産品在中國市場領先,而且還走進了世界各國,但中國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譽度與世界第一製造業大國的地位相差甚遠。

當前,隨著我國發展水平的提高,人口紅利消失,環境成本加大,越南、印度等國家低成本的優勢更加明顯。同時,德國、英國等發達國家提出“工業4.0”“再工業化”“英國2050戰略”等方略。我國製造業處在前後夾擊的處境,面臨嚴峻的挑戰。沒有高端、有競爭力的製造業,中國的産業結構升級將難以為繼。

擴大國內消費需求,引導境外消費回流,呼喚中國品牌升級。中國需要更多的“飛鴿”高飛,需要更多的知名品牌成為百年老店。

國務院辦公廳日前印發《關於發揮品牌引領作用推動供需結構升級的意見》。《意見》強調,發揮品牌引領作用,推動供需結構升級,有利於激發企業創新創造活力,促進生産要素合理配置,增加有效供給,提高供給體系的質量和效率。

2.尋找解決之道:工匠精神應成“中國智造”核心

有著全球最大的需求市場,卻陷入産能過剩的困擾;消費者對海外商品趨之若鶩,中國品牌産品卻苦於沒有銷量……

這些矛盾現象的背後是中國製造升級的迫切需要,是中國品牌打造優秀基因的緊迫現實。

“飛鴿自行車馳名中外,靠的是全廠幾代人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我們始終以嚴謹的態度,規範地完成好每一道工藝。”曾任飛鴿自行車廠生産負責人的沙雲樹説。

今年的全國兩會,工匠精神首次出現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李克強總理提出,鼓勵企業開展個性化定制、柔性化生産,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

從個體追求到國家意志,培育工匠精神的路才剛剛開始。以産品質量為例,中國製造業每年直接的質量損失超過2000億元,間接損失上萬億元。

同濟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陳強指出,中國經濟正在步入新常態,過去發展所依託的種種優勢正逐步失去,面對重重壓力,重提工匠精神確有現實針對性。

由於工作關係,陳強教授去德國、日本的次數比較多,發現那裏所有的開關和插座都橫平豎直,關於安裝、監理、驗收等都有相應的程序和標準。可見,除了硬性的制度約束外,認真做事的職業素質是工匠精神的題中之義。

德國是全球第三大出口國,但其人均出口額高達17000美元,居全球第一。超過99%的德國企業屬於中小企業,不求做大,而是努力在細分領域中做到極致,成為最強。可以不誇張地説,德國的工匠精神已經滲透到整個産業系統、社會體系,甚至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

持之以恒是工匠精神最為動人之處。

“企業只有依靠工匠精神,才能在長期的競爭中獲得成功。”貴州雅光電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席建軍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説,“中國企業在産品質量和品牌形象方面與國際一流産品和品牌存在差距。在當今時代,企業必須秉承工匠精神,提升對産品和服務質量的追求,精雕細刻出高品質的産品。”

工匠精神不僅是一種新的生産理念,更是中國製造業破局的突破方向。給火箭焊“心臟”的發動機焊接第一人、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一院211廠特級技師高鳳林指出,工匠精神顯然不是工人獨有的精神,它應該是全民族的精神,也是“中國智造”的核心。

3.“圓珠”困境:破解希望在創新

中國的鋼鐵産能已經過剩,可為什麼卻生産不了圓珠筆的“圓珠”?

這個困境凸顯我國企業核心技術的缺失。沒有核心技術不可能真正成為行業的引領者,更不可能成為著名品牌的創造者。

科技是國之利器,國家賴之以強,企業賴之以贏,人民生活賴之以好。

在不久前中國石化召開的科技創新大會上,“兩個100萬”的頒獎環節獲得長時間如雷的掌聲。

中國石化科技創新功勳獎獲得者——北京化工研究院副總工程師張師軍、勝利油田採油工程首席專家王增林分別獲得稅後100萬元獎金。

細看兩個人的簡歷,都是30年全身心致力於自己的科研領域,為企業的科技創新立下汗馬功勞,他們都是工匠精神的實踐者。張師軍通過30年致力高分子新材料研發工作,開發了具有自主知識産權的納米化分散技術,為中國納米化分散技術的應用及聚烯烴多品種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做出了突出貢獻。

科技重獎傳遞出重要信號,中國製造要靠“中國智造”來突破。

《關於發揮品牌引領作用推動供需結構升級的意見》提出,以發揮品牌引領作用為切入點,充分發揮市場決定性作用、企業主體作用、政府推動作用和社會參與作用,圍繞優化政策法規環境、提高企業綜合競爭力、營造良好社會氛圍,大力實施品牌基礎建設工程、供給結構升級工程、需求結構升級工程,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

有關專家指出,發揮品牌引領作用,推動供需結構升級,必須立足當前,著眼長遠,持之以恒,攻堅克難——

一要發揮政府推動作用,加快政府職能轉變,優化政策法規環境;二要發揮企業主體作用,做大做強品牌,提高企業綜合競爭力;三要大力營造良好社會氛圍,積極支持自主品牌發展,擴大自主品牌消費,為品牌建設和産業升級提供專業有效的服務。(記者 張翼)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杜暢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