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正視“分化” 以進促穩

2016-07-11 07:10 來源: 經濟日報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編者按 隨著上半年主要經濟數據陸續發佈,市場對當前經濟形勢的關注度升溫。經濟日報從今天起在“經濟聚焦”專欄中推出“年中經濟觀察”系列述評,以問題為導向,回應當前經濟熱點,比如,如何把握宏觀經濟大勢?貨幣政策將會偏松還是偏緊?人民幣匯率如何保持基本穩定?敬請關注。

種種跡象表明,“分化”正在成為描述未來經濟走向的一個關鍵詞。

今年前5個月的數據顯示,宏觀經濟運行基本平穩,一直處於合理區間。但是分領域、分行業、分地區看,則是有高有低、有喜有憂。比如,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持續提升令人欣喜,工業及民間投資下行導致投資放緩、外需疲弱導致出口低迷令人擔憂;高技術産業增長加快、裝備製造業增速回升令人欣喜,傳統産業增速繼續回落令人擔憂;服務業較快發展,旅遊、文化、健康等“幸福産業”生機勃勃令人欣喜,鋼鐵、水泥、電解鋁等行業嚴重産能過剩令人擔憂;東部沿海地區的經濟企穩回升勢頭強勁令人欣喜,東北和中西部地區一些資源型省份的經濟困難令人擔憂……

高高低低的數據,顯示出當前經濟增長動力與下行壓力交織、有利條件與不利因素並存,也顯示出傳統動力日漸衰減,新的引擎正在逐步發力。如同火箭要有多級動力推進才能進入預定軌道,生物要有新陳代謝才能不斷成長,經濟發展也需要新舊動能前後接續才能實現“轉型再平衡”。在這個銜接期內,“分化”就是一個最為明顯的特徵。

分化是經濟發展客觀規律使然。一個經濟體從高速增長期轉入穩步成長期,中間必然要經歷一個以分化為特徵的過渡時期。日本在上世紀70年代初面臨傳統需求基本滿足、産能過剩逐步凸顯、産業政策效力下降、經濟增長動力弱化的挑戰,投資達到峰值後開始急劇下跌;韓國在亞洲金融危機之前,企業債務高企、貿易逆差規模較大、全要素生産率增長明顯放緩,到上世紀90年代末投資大幅下降,經濟增速從近兩位數跌至個位數;英、美、德等國也都有過同樣經歷,在快速增長的黃金年代後出現大幅下滑。從國際經驗看,最終都要依靠調整産業結構、培育挖掘新的經濟增長點、激發企業和市場活力等措施才能轉入平穩增長期,而且,越早認識轉型的必然性、必要性和緊迫性,越早採取有力度的結構性改革措施,就越能實現經濟平穩轉型。一句話,“早轉早主動”。

分化會帶來增長的波動,但同時也將推動結構的優化、發展的轉型;分化會讓一些企業、行業、地區感到非常不適和痛苦,但同時也會促成涅槃和新生。經濟新常態下,以往的低成本出口、大規模開發建設、排浪式消費等需求側因素都在發生深刻的變化調整,唯有加快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進”,才能更好地優化資源配置,增添新動力、形成新結構,在供需更高水平平衡的基礎上,實現經濟增長可持續的“穩”。在這一過程中,我國將不斷冒出更有活力的地區、更具國際競爭力的行業和企業,最終告別那種落後的、不可持續的發展模式,轉向高質量、高效益、可持續的發展軌道。

近幾年,中央深入推進全面改革,以良好經濟環境為結構性改革創造條件的同時,又通過結構性改革推動經濟持續穩定增長,努力在穩增長和調結構之間保持平衡。實踐證明,不搞“大水漫灌”的強刺激,而是著力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效釋放了人的創造力和市場潛力,不僅優化了結構,也支撐了經濟的中高速增長。這一經驗極為寶貴。眼下,中央已出臺了一系列繼續轉變政府職能、營造公平市場環境的措施,以及支持創新、發展新産業的稅收優惠和金融支持政策,今後還要繼續實施差別化的産業政策,減少無效和低端的供給,擴大有效和中高端的供給,支持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革命,為新産業、新業態提供合理成長空間。

發展的智慧就在於能夠抓住新的希望。現在,到傳統企業或傳統産業佔主導地位的地方去看,會很壓抑,看到很多困難;但是到新業態、新産業發展迅猛的地方去看,就會感到那裏不僅有希望,而且已經擁有了蓬勃的力量。“幾家歡樂幾家愁”的現實表明,無論是地區、行業還是企業,凡是主動適應新常態、重視創新和質量效益的,發展態勢都比較好,能夠在經濟運行的分化中脫穎而出,前景光明。還有一部分反應遲鈍、停在原處等著熬著,嘗到苦頭,最終也會汲取教訓,知道“與其苦熬不如苦幹”,主動促改革抓創新,力爭迎頭趕上。(記者 齊東向)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朱英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