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中車與時俱進國際化

2016-07-11 07:48 來源: 人民日報海外版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圖為我國自主研製的首列永磁跨座式單軌列車正式下線。鄧旺強 攝

圖為參觀者在國家“十二五”科技創新成就展觀看中車的列車模型。新華社記者 沈伯韓攝

圖為裏約地鐵4號線,該地鐵線路列車由中車負責生産。新華社記者 李明攝

對中車來説,國際化並不是一個新鮮話題。1989年,當時還叫中國鐵路機車車輛工業總公司的中車就成立了進出口處,開始拓展海外市場。不過,中車集團國際事業部總經理陳大勇對記者直言:“那時候的海外市場對中車來説更像是錦上添花,有它不多,沒它不少,不指著它過日子。”

今天,“高鐵改變中國人生活方式”已經成為不爭的事實。國家高訪頻推高鐵,也讓高鐵成為中國在國際上的新名片。而高鐵背後的生産商——中車集團(下稱“中車”),也因此備受關注。日前,中車集團海外事業部部長陳大勇接受本報記者專訪,講述中車的國際化之路。

從錦上添花到生存之道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中車還歸鐵道部主管,其主要任務是滿足國家對運輸裝備的需求。但受限于技術水平,當時中車的生産能力還無法滿足國內需求,更不用説出口了。因此,除了六十年代有一些援外性質的出口,中車在1989年以前並沒有貿易性質的海外業務。“後來鐵道部增加了工業板塊的投資,我們的生産能力、技術水平得到提高,1989年在滿足國內需求、有富餘能力的前提下,中車才開始走向國際市場。”陳大勇説。

2005年起,得益於持續積累的技術進步,中車的産品質量和生産能力大幅提高,能滿足世界軌道交通裝備市場的需求。

經過10多年的發展,中車的國際業務突飛猛進、成果豐碩。如今,中車的産品遍佈全球202個國家和地區。據陳大勇介紹,中車是同行業裏當之無愧的全球第一,其銷售收入相當於排在第二位到第六位的公司的銷售收入總額,而中車僅海外業務成交額就與其主要競爭對手,如德國西門子、法國阿爾斯通等的整個軌道交通板塊的全部成交額相當。

中車的拳頭産品不止高鐵

提到中車,大多數人總會想到高鐵。的確,中國高鐵有其他國家無法比肩的優勢。包括適應性強、長距離運行、數量多等。

“我們的車在什麼環境裏都能跑,而且是兩三千輛車天天跑長途不出事,這本身就意味著我們的車可靠性高、質量過硬。”陳大勇表示。不過,中車的産品並不只有高鐵。傳統的中車産品主要有五大類:內燃機車、電力機車、客車、火車、城軌地鐵。後來又有了高鐵、磁懸浮等。

“那五大類都是中車的拳頭産品。”陳大勇向記者介紹道,“澳洲現在有5萬輛貨車,其中2萬輛都是我們供應的。”中車的貨車載重量大,一般的貨車載重量僅60-70噸,而中車的貨車載重量可達120-130噸,“載重量越大,對車的要求就越高。”

在中車的産品中,走出去最多的是城軌地鐵。今年3月,中車中標芝加哥846輛、金額總計13億美元的地鐵車輛項目。這是芝加哥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軌道車輛採購,也是中國軌道交通裝備企業至今向發達國家出口的最大地鐵車輛項目。2014年,中車的長客股份公司也拿下波士頓284輛地鐵訂單。美國、新加坡、土耳其、伊朗、伊拉克、巴基斯坦、埃塞俄比亞、阿根廷、加納、巴西、香港……中車地鐵已遍佈世界各個角落。

城軌地鐵之所以成為中車走向世界市場最硬的拳頭産品,除了其技術、質量達到世界一流水平外,生産交付能力強、性價比高、維修服務好成為其獨特優勢。“我們的交貨期比競爭對手短;且中國基礎工業門類齊全,供應鏈企業的産品質量好、成本低,整個供應鏈競爭力強;加上我們可以為用戶提供包括維修在內的一體化服務,綜合這些因素,中車城軌地鐵競爭力強。”陳大勇説。不光是地鐵,中車的機車、貨車、客車都是世界最高水平。

學習是一個無止境的過程

中車之所以取得今天的成就,尤其是高鐵達到世界領先水平,是其自主創新和技術引進的結果。2004年起,為實現跨越式發展,中國在鐵路方面決定發展高鐵技術。而要提速,在自主研發的基礎上,充分利用全球化優勢、引進國外先進技術是一條重要途徑,於是國家制定了“引進國外技術,聯合設計生産,打造中國品牌”的政策。

不過在技術引進之前,中車對高鐵已經進行了近10年的探索,積累了相當豐富的經驗,也有一些完全自主研發的動車組投入運行,比如秦沈客專上時速270公里的“中華之星”,此外還有“藍箭”、“大白鯊”等。

正是由於此前有10年自主研發的基礎,中車對國外先進技術的消化吸收比較容易。從第一代動車組按別人的圖紙設計,到消化吸收研發新一代動車組,再到自主創新,今天中國已經擁有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産權的標準動車組。

從2004年至今的12年間,中車學習的步伐一直沒有停下。陳大勇認為,學習的過程是無止境的,只不過重點變了。“剛開始的兩三年,我們是亦步亦趨地去學,別人怎麼説我們就怎麼做。現在雖然已進入自主創新階段,但技術仍在不斷進步。今天高鐵能達到時速300-350公里,10年後如果還是這個速度,中國高鐵肯定就落後了。”

本土化成中車國際化新路線

隨著全球化進一步向縱深發展,走出國門的中車也在思考其國際化商業模式的轉換。2005年以前,中車主要是以貿易訂單的方式發展海外業務,出口“中國製造”;2005年以後,中車逐漸開啟本地化模式,在當地設廠生産産品。

“如今,本地化既符合中國與其他國家的産能合作需求,也是用戶的需要。”陳大勇解釋道,當今世界貿易保護主義正以新的方式抬頭,很多國家會提出本地化要求,包括在當地設廠製造,雇傭當地員工,使用當地供應鏈等。

除了在當地投資,中車也進行了不少海外並購。“這些並購有軌道交通運輸行業本身的,也有行業供應鏈上的,還有不屬於這個行業的。”對於中車的國際化目標,陳大勇用兩句話來概括:“十三五”翻番,“十四五”三分天下有其一。也就是説,“十三五”期間,中車的國際業務規模要比“十二五”期間擴大一倍;而到“十四五”時期,中車的收入要有1/3要來源於國際業務。

如今,在國家“一帶一路”、“中國製造2025”等戰略的支持下,中車走出去的步伐更加從容。“比如‘一帶一路’首先就是基礎設施的互聯互通,而軌道交通裝備就是基礎設施。”陳大勇説,“如果説這些政策為我們量身定做可能太自以為是,但對我們走向世界確實有很大推動作用。” (記者 汪瑩)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張維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