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26城“建群”發展 長三角吹響建設世界級城市群“進軍號”

2016-07-13 17:01 來源: 新華社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新華社北京7月13日電 (記者 王希、白陽)

開欄的話:長江三角洲城市群是我國經濟最具活力、開放程度最高、創新能力最強、吸納外來人口最多的區域之一,是“一帶一路”與長江經濟帶的重要交匯地帶,正處於轉型提升、創新發展的關鍵階段。

日前公佈的《長江三角洲城市群發展規劃》,對今後一個時期長三角城市群發展作出了總體部署,將在更高層次上引領區域協同發展、提升參與全球合作競爭能力。

從今天起,新華社開設“調結構轉方式·長江三角洲城市群調研行”欄目,播發記者在上海、南京、杭州、合肥等地的調研採訪報道,講述這片熱土上發生的動人故事。

産業結構不斷優化,科技創新和制度創新“齊頭並進”;經濟綠色轉型;城市群一體化機制不斷完善……作為我國經濟重要增長極,近年來長三角城市推動創新發展、轉型升級,在國民經濟運行中發揮了支撐和引領作用。

國務院常務會議日前通過了《長江三角洲城市群發展規劃》,瞄準打造改革新高地、爭當開放新尖兵、帶頭髮展新經濟、構築生態環境新支撐、創造聯動發展新模式五大任務。這標誌著新形勢下,長三角共建世界級城市群的進軍號角已經吹響。

轉型升級:點燃經濟發展新引擎

世界經濟艱難復蘇,我國出口壓力很大。在杭州,民營跨境移動電商浙江執禦,卻在低迷的外需環境中闖出了一番天地:短短兩年內在沙特、阿聯酋等海合會國家成為移動電商“領頭羊”,其移動APP品牌覆蓋當地四成以上用戶。

談及出口額的大幅增長,執禦執行總裁丁偉説,面向“一帶一路”平臺,把眼睛放在市場需求上,運用大數據精準定位消費群體,強化快速研發並創新供給模式是關鍵所在。

這家企業是長三角發展新經濟,主動在更高層面參與全球合作與市場競爭的一個縮影。

相較于國內其他地區,開放區位優勢突出的長三角地區,更早一些遭遇到了新常態下經濟增速放緩、新舊動能更迭等挑戰,率先開始了經濟轉型升級之路。

憑藉豐富的科教與創新資源,無論是新科技,還是新模式、新業態,在長三角區域“落地生根”都有著很好的基礎。

有數據顯示,長三角城市群擁有普通高等院校300多所,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和工程實驗室等創新平臺近300家,每年研發經費支出和有效發明專利數均約佔全國30%。

“經濟實力領先、教育資源豐富、産業積澱深厚、心態理念開放,再加上比較好的營商環境,這是很多軟體企業選擇深耕長三角的原因。”中國(南京)軟體谷管委會高級工程師高建平説。

這個位於南京主城西南部的軟體園區吸引了包括華為、IBM、潤和軟體、亞信科技等在內的各類軟體企業近千家,目前綜合實力已躋身全國同類園區前三強。

培育新動能不意味著要放棄舊優勢。長三角區域製造業基礎雄厚,産業集群優勢明顯。新形勢下,各地加快傳統産業技術改造和轉型升級,瞄準高端裝備、智慧製造等,引領製造業向中高端邁進。

改革引領、創新驅動的新路子越走越順暢。儘管今年我國經濟仍面臨較大下行壓力,但長三角不少城市經濟增速逐漸企穩,其中一季度杭州、南京、合肥等地經濟增長均跑贏全國整體水平。

制度創新:打造改革開放新高地

2013年9月,我國首個自貿區——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正式成立,浦東的土地上從此崛起一塊先行先試的改革“試驗田”。

從對外商投資實行準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管理模式,到率先擴大人民幣跨境使用,從海關通關便利化改革,到人才服務體系創新等試點……一項項改革迸發出強大的活力,各類企業如雨後春筍般在自貿區涌現出來。

今年1至5月,自貿區內新設企業4599家。在自貿區各項改革帶動下,去年浦東新區生産總值增長9.1%,比上海全市高2.2個百分點。

向改革開放要動力的豈止上海。在合肥、南京等地,除了加快複製推廣自貿區經驗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正向深入推進,以政府權力“減法”換市場活力“乘法”。在杭州,特色小鎮、眾創空間、科技企業孵化器為代表的特色平臺已成為“雙創”的重要陣地。

調研中記者發現,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除了勞動力、資源、資本、技術等要素外,制度創新也屬於供給側改革的內涵,是使經濟從“更多”向“更好”邁進的關鍵變量。

以貿易便利化為例,目前僅江蘇就有8萬多家進出口企業,七成以上貨物從上海口岸出口。實施通關一體化改革後,上海自貿區的海關監管創新在區域內複製推廣,使企業通關成本進一步降低。

除了經濟領域,改革的動力與活力正影響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

例如,上海2014年在全國率先啟動司法改革試點,把法官“下沉”到一線 ,並設立了知識産權法院;很多長三角城市在城鄉一體化方面出實招、見實效,為破除城鄉二元結構、實現地區可持續發展補短板。

包容共享:創造聯動發展新模式

6月底,在杭州蕭山一家英語培訓機構工作的加拿大女孩塔拉到南京朋友家過週末,搭乘當日的高鐵回家,單程只要一個多小時。“(長三角)交通太方便了。”塔拉感嘆地説。

事實上,隨著交通能源等基礎設施的完善,長三角城市群一體化發展的基礎不斷夯實,區域內部分都市圈的概念已縮短到了半小時以內,一些地方實現了公交IC卡互聯互通,使得在都市圈的一個城市居住,另一個城市工作完全成為可能。

大中小城市齊全,小城鎮星羅棋佈——長三角城市群的城鎮密度約是全國平均水平的4倍,推進一體化進程、開展差異化競爭,是實現1+1〉2的必然選擇。

近年來,長三角城市群合作總體框架不斷完善。2009年起,上海和江蘇、浙江、安徽建立了包含決策層、協調層、執行層的多層次協調機制,此後《長江三角洲地區區域規劃》《皖江城市帶承接産業轉移示範區規劃》《江蘇沿海地區發展規劃》《浙江海洋經濟發展示範區規劃》等相繼出臺,加強了發展規劃的戰略銜接。

例如,建立大氣污染防治專項協作機制,合力推進生態環境聯防聯控。三省一市已累計淘汰黃標車和老舊車輛214萬餘輛。今年1至4月,上海、江蘇、浙江PM2.5濃度同比分別下降了7.9%、2.8%和8.8%。

此外,旅遊合作持續深入,“互為客源地、互為目的地”在長三角已成常態;教育合作也開始破題。尤其聚焦改革的聯動性,從“各自突進”向“區域聯手”轉變:産業對接不斷深化,公共服務配套銜接正在推進,科技資源共享等創新合作機制日益完善……

社會各界有理由期待,作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引擎,隨著《長江三角洲城市群發展規劃》的實施,長三角城市群有條件在更高起點上實現更大跨越,到2030年全面建成全球一流品質的世界級城市群。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姜晨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