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壞杠桿”難去 “好杠桿”難尋——去杠桿下的金融生態錄

2016-07-20 09:15 來源: 新華社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新華社北京7月20日電(記者 姜琳、李延霞、陳剛)一邊是大量信貸資源沉澱在高負債企業,錢拿不回來;一邊是大把資金“攥在手裏”找不到好項目,錢投不出去。記者近日在北京、浙江、遼寧等多地採訪發現,去杠桿之下,金融機構普遍面臨“壞杠桿難去,好杠桿難尋”的困境和尷尬。

焦慮——信貸投放進退兩難

採訪某股份制銀行信貸員小張的時候,他正在打電話。先是用“連哄帶嚇”的語氣向一位企業負責人催收逾期貸款,然後又以乾淨利索的口吻拒絕了一家企業的貸款申請。

“降不了的杠桿成了壞賬,新的杠桿又不敢隨便加,業務很難做。”他告訴記者,每到新一期逾期數據下發時就非常緊張,又不敢輕易開展新項目,現在自己的收入還不到前幾年高峰期的三分之一。

信貸員糾結的背後,是當前銀行業普遍面臨“兩難”。

“銀行人進入了一個‘焦慮時刻’。”平安銀行行長邵平直言,原來風險較小的國企債務、地方政府擔保的信用債也開始爆發風險,新增資産缺乏“安全區”,銀行正腹背受敵。

而從去産能去杠桿的角度看,國有大行比股份行任務更艱巨,因為後者積壓了更多國有企業債務。

某國有大行遼寧省分行信貸與投放管理部負責人表示,儘管知道一些企業負債率較高,但仍讓其“借新還舊”來維持。“現在項目儲備跟不上,醫療、科技企業等新興産業,一戶也就貸幾千萬,對業績貢獻小,而且都是輕資産,沒什麼抵押,風險還高。”

困境——利潤增長壓力重重

進退兩難之中,銀行風險持續上升,利潤增長壓力重重。

不斷增加的壞賬損失正在消耗銀行利潤。今年一季度16家上市銀行凈利潤同比僅增2.8%。

機構普遍預測,在二季度規模增速和息差同步下行以及資産質量壓力尚未有明顯改善的情況下,整個上半年銀行凈利潤增速還將下降。

重重壓力下,金融市場在去産能、去杠桿中也出現了一些新變化。

“近期債券市場接連出現違約事件,放大了信用風險,市場投資者拋售債券,變得越來越謹慎,債券發行難度越來越大。”建設銀行遼寧省分行公司業務部副總經理李碩表示。

記者在採訪中發現,出於有無政府信用托底的風險考慮,銀行特別是東北和中西部地區銀行大多去掉了民營企業貸款,將資金集中到國有企業特別是大型央企。

“經濟下行壓力下,金融機構將資源分配給安全度相對較高的領域,看似不合理,卻符合金融邏輯。”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副院長黃益平認為,但不同類型企業杠桿率分化加重,顯然不利於實體經濟增長,還會加大金融風險。

突圍:“苦日子”倒逼銀行改革

“當前,中國銀行業面臨自2004年國有銀行改制上市以來最嚴峻的經營壓力。銀行業需要做好長期作戰的準備,苦練內功,迎接漫長嚴冬的考驗。”銀監會國有重點金融機構監事會主席于學軍為銀行敲響了警鐘。

一位股份行人士苦笑著説,現在的苦日子,是在還歷史的欠賬。

事實上,産能過剩和企業杠桿率高企,與過去幾年銀行高歌猛進、急速擴張信貸規模有著相當大的關係。

“摒棄短視的激進,回歸到長遠的理性,才是商業銀行的經營之道。”邵平説。

記者在調研中看到,在北京、上海、浙江、江蘇等發達地區,金融機構已經在調整業務結構,平穩退出“壞杠桿”、合理增加“好杠桿”。

某銀行北京分行人士告訴記者,上半年各家銀行對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的個人住房按揭貸款均予以傾斜,房貸利率優惠幅度也非常大。

給居民部門加杠桿的同時,銀行改變傳統以信貸為主的經營模式,為客戶提供投行類、産業基金、投貸聯動等更豐富的産品和更綜合的服務,已是大勢所趨。

“核心還是圍繞優質企業,提高經營風險的能力和服務企業的水平。”興業銀行瀋陽分行行長蔡斌介紹説,該分行上半年完成了幾單民營企業並購業務,為企業提供了評估、交易服務以及並購貸款,儘管業務難度加大了,但客戶認同度比原來更高,利潤提升了。

“既然不可能‘躺著賺錢’,那就站起來,看誰跑得快,跑得穩。”蔡斌説。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杜暢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