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創新機制 幫扶結合——滬滇合作最近3年再結碩果

2016-07-21 15:29 來源: 新華社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新華社上海7月21日電(記者 李榮 葉健)上海與雲南兩地共建的新型對口支援開放性服務平臺——“雲品中心”在滬正式投入運行已經1年多了。這一平臺匯聚各類市場主體,為雲南農特産品進入上海市場提供質量品質監控、物流倉儲、結算融資、渠道銷售等一條龍孵化服務。

上海市政府合作交流辦人士介紹,在最新簽署的加強滬滇對口幫扶與重點領域合作框架協議中,明確滬滇雙方將合力推進“雲品入滬”工程,為雲南農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提供供銷對接和孵化服務。

據介紹,“雲品中心”已成功孵化部分雲南企業,入駐的文山三七、紅河米線、普洱石斛等産品,都完成了線上營銷、品牌打造、包裝改良等孵化程序,順利進入上海市場。

這個平臺的建設,只是滬滇20年對口支援與合作的一個縮影。“單從最近3年來説,援滇資金總量中的九成投到了縣以下。”上海市合作交流辦人士説。這樣針對基層的精準扶貧,是上海對口支援中的常態。

2013年2016年度,上海計劃內對口幫扶雲南共投入財政資金超過12億元,實施各類幫扶項目超過1200個。截至目前,2015年度及其以前的各類項目基本完成,2016年度項目正在有序推進中。

扶貧協作,由“輸血”到“造血”是關鍵,“造血”機制也要落實在基層。成立已有6年的光明食品集團雲南生物科技開發有限公司,在雲南文山、紅河、普洱、西雙版納、保山等州市選點建設了5個石斛種植示範園,提升的是貧困地區、貧困群眾的“基層造血能力”。

在光明雲南石斛公司動海基地的500多位員工中,95%是當地貧困地區的農民,目前人均月工資2800元左右,這直接帶動了這部分員工的“家庭脫貧”。同時,該公司還先後幫助200多戶西雙版納州動海縣的失地農戶,利用宅前屋後和自留地,種植鐵皮石斛,並由光明石斛公司按市場價包收,大部分農戶和農業合作社2年就能收回投資,開始盈利,受益農戶平均年收入不低於7萬元。

同時,積極爭取社會各界幫扶,也為脫貧形成了合力。最近3年來,在文山,上海援滇幹部聯絡小組共協調計劃外的項目112個,涉及資金超過3600萬元,主要用於幫扶對口市縣實施教育、衛生、産業發展、人才培訓及新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等項目。在紅河,這樣爭取社會力量參與的幫扶項目,援助金平縣建立了兒保免疫門診診療系統,在元陽縣建設流動科技館,支持屏邊縣婦聯推進苗族刺繡的傳承與發展。在普洱,推進了“美麗鄉村,幸福家園”建設,發展教育衛生事業和特色旅遊業,促進産業培育,實施職業教育培訓。

此外,上海援滇幹部自身也積極參與社會幫扶。文山聯絡小組四位幹部每年拿出一個月工資下鄉慰問貧困戶、結對貧困大學生,捐贈衣物、文具、書包等,三年總計20余萬元。紅河聯絡小組三位幹部定期看望結對幫扶對象,並送去慰問金。普洱聯絡小組四位幹部在2014年景谷縣“10·7”地震發生後,除積極參與統一捐贈活動外,每人還主動拿出6個月的基本工資,向災區捐資近3萬元,幫助景谷災區群眾渡過難關。迪慶聯絡小組三位幹部每人每年出資6000元,並聯絡上海一批個人、單位和企業,為迪慶藏族自治州民族中學80名家庭貧困、品學兼優的少數民族學生提供每人每年2000元的資助,累計募集、發放助學金達到48萬元。

上海市合作交流辦人士説,滬滇幫扶合作已由剛起步時上海單向幫扶雲南,拓展為在對口幫扶框架下滬滇雙向互動、實現共贏;由最初主要是政府間的援助行為拓展為各類市場主體的共同參與,再發展到包括各類社會團體、民間組織、愛心人士在內的社會各界多形式、寬領域的廣泛參與。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實習生 劉淼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