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彰顯“四個自信”的涅槃重生--唐山抗震40週年啟示錄

2016-07-24 16:14 來源: 新華社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新華社石家莊7月24日電(記者 張百新、王洪峰、張洪河)這座城市,遭受1976年大地震的劫難:一片廢墟,滿目瘡痍,有人預言“將從地球上被抹去”;

這座城市,深切感受祖國大家庭的溫暖:一方有難,八方支援;

這座城市,被一種夢想所激蕩:災難可以摧毀有形的物質,但摧不垮偉大的精神--百折不撓,奮發圖強。

唐山40年,創造了迅速崛起的奇跡,是“中國力量”的充分體現,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有力印證!

站在歷史新的起點上,唐山正滿懷自信奔向更加輝煌、更加美好的未來!

從救災到重建見證制度自信:只有社會主義才能集中力量辦大事

王樹斌,在廢墟中被埋長達8天8夜。40年後,已經64歲的他向記者回憶説,在黑暗中,他聽到了外邊廣播的聲音:全國各地都在支援唐山,人民解放軍已奔赴唐山,唐山人民堅強起來。“我深信,解放軍一定會來救我的!”100多名解放軍戰士在廢墟上挖了整整10個小時,王樹斌迎來了第二次生命,創造了地震救援的“生命奇跡”。

在唐山,流傳著無數個“王樹斌”的故事。14萬人民子弟兵頂著頻繁余震,冒著生命危險,用雙手、用鐵鍬等最簡陋的工具,與時間賽跑,與死神爭奪生命,從瓦礫中救出了1.64萬名群眾。

而每一個劫後余生的唐山人,都有一段刻骨銘心的記憶:親人解放軍的舍命相救,全國人民伸出的溫暖雙手。10萬名重傷員轉送到全國各地,得到及時救治;打贏震後防疫滅病的攻堅戰,創造“大災過後無大疫”奇跡;4204名地震孤兒有了新家,重新體會到父愛母愛;3817名地震截癱傷員,得到精心治療和護理……

抗震紀念碑文主要撰寫者戴連第説,碑文是有感而發。地震後,所有人都抱有一種堅定的信念:中央不會不管我們,解放軍會來救我們的。於是他一氣呵成:中國共産黨英明偉大,社會主義制度無比優越,人民解放軍忠貞可靠,自主命運之人民不可折服!

緊隨“10萬”人民解放軍之後,另一個“10萬”也趕到唐山,他們是來自全國各地的10多萬建築工人。

地震過後,房倒屋塌。據估算,重建唐山需要立即清理出去的廢墟,多達3000萬立方米,如果碼成1米寬、兩米高的城墻,可以超過萬里長城的長度。

地震發生後不到半個月,由國務院派出的工作組抵達唐山,進行重建唐山的規劃。其後的幾年裏,唐山聚集了全國最優秀的規劃專家、技術人員和工程隊伍,開始了世界建築史上罕見的城市重建。

震後一個月,建築面積達20萬平方米的河北1號小區開工。統計資料顯示,到1986年6月底唐山復建完成,恢復建設竣工面積1800萬平方米。年底,全市23萬戶居民搬入新居,佔當時總戶數的98.5%。

唐山人説,10年間,汽車拉走了一個唐山(廢墟唐山),內部消化了一個唐山(簡易房唐山),重新建起了一個唐山(新唐山)。

1990年11月,聯合國向唐山頒發“人居榮譽獎”。

在中國生活了80多年的國際著名記者、作家愛潑斯坦,唐山地震10週年時曾撰文:“他們(唐山人)説:‘社會主義拯救了唐山。’從震後所取得的成績看,這是一個完全符合事實的結論。在舊中國,能取得這些成就是難以想象的。”

從恢復到崛起昭示道路自信:改革開放為唐山發展注入不竭動力

唐山市中心廣場,抗震紀念碑高聳入雲。這不僅是對抗擊災難的紀念,也是新唐山重新站起的寫照。

這是一座以超前理念重建的城市。1978年,新唐山大規模建設拉開序幕關鍵時刻,鄧小平同志視察唐山。在當時許多人滿足“居者有其屋”的復建標準時,小平同志高瞻遠矚,提出“城市現代化”這一觀點。他甚至要求連住宅建材選擇、採光、空間利用率,包括居民洗澡、如廁等細節都考慮進去。

40年後,唐山不僅建設成為現代化的城市,還為世界樹立了“抗震型城市”的標桿。市區建築物、城市生命線工程等均具備8度設防功能,成為這個城市人民生命財産安全和經濟社會發展的“保護傘”。

唐山的崛起,不僅僅體現在城市面貌上,更體現在經濟發展上。

麼志義,唐山三友集團董事長,地震孤兒。他帶領一個無名小廠發展成世界化工化纖行業的翹楚。從豐南縣拖修廠工人、色織廠骨幹、大型國企掌門人,麼志義的身份多次轉換。

麼志義創造過很多奇跡:擔任色織廠廠長時,上任當年就為企業創造了産值超千萬元歷史最高紀錄;擔任豐南縣紡織工業局局長期間,他曾用46天拿下了在專家認為至少需兩三年才能爭取到的萬噸滌綸長絲項目;他曾讓國家“八五”重點工程2萬噸粘膠纖維項目在自己的手中起死回生……

改革開放的春風,為這座滿是傷痕的城市注入了生機和活力,震後的唐山進入了快速發展階段。

“七五”期間,唐山市經濟發展速度趕上了全國平均水平;“八五”期間,國民生産總值年均增速,超過了全國發展速度。

1995年,唐山實現國民生産總值490億元,是地震前的7.4倍,跨入了全國經濟發展較快城市行列。

2005年,唐山市人均生産總值、財政收入均居河北省第一位。2008年唐山地區生産總值達到3560億元。

2015年,唐山市經濟建設、改革開放和各項社會事業都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全市地區生産總值、人均地區生産總值總量繼續保持全省首位。

唐山發展的道路,是中國發展道路的縮影。堅持和不斷深化改革開放,是唐山建設發展的強大推動力量。

從粗放發展到科學發展彰顯理論自信:五大發展新理念讓唐山更美好

歷史進入21世紀的第二個十年,唐山又一次走到了十字路口。由於資源、區位、技術、人才上的優勢,唐山發展成中國“鋼城”。“一鋼獨大”的産業結構在推動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也帶來了産能過剩、污染嚴重的傷痛,成了“傻大黑粗”的重工業城市代表。

昔日的輝煌成為今日的負累,曾經的驕傲成為當下的短板。不轉型沒有出路,轉型則面臨“壯士斷腕”之痛。唐山怎麼辦?

2010年,是唐山發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一年。當年7月,習近平同志到唐山視察,提出努力把唐山建成東北亞地區經濟合作的窗口城市、環渤海地區的新型工業化基地、首都經濟圈的重要支點。

這為唐山描繪了美好藍圖和宏偉目標。而黨的十八大以來踐行五大發展新理念,使唐山努力方向更加明確。

唐山,厲兵秣馬再出發!

“五大發展理念使我們清晰地認識到,棄‘黑’轉‘綠’是唐山的必由之路!唐山要加快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現經濟轉型發展、産業換擋升級。”河北省委常委、唐山市委書記焦彥龍説。

去除過剩産能。截至2015年底,唐山市累計化解煉鐵産能1087萬噸,化解煉鋼産能2357萬噸,分別佔河北省下達2017年底任務的38.8%和58.9%。

一面去産能“做減法”,一面增加優質增量“做加法”。鄒祥祿,唐山大地震倖存者,中車唐山公司職工。從震後僅兩個月修復時速60公里的“抗震號”機車,到如今製造時速487公里的“中國第一速”動車,鄒祥祿見證了唐山工業的跨越。

鄒祥祿説,高速動車組已成為唐山展示給世界的一張新“名片”——唐車掌握了世界一流的高速動車組關鍵技術。

唐山還大力佈局戰略性新興産業,以裝備製造、生物制藥、電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為代表的戰略性新興産業得到快速發展。其中,裝備製造業、高新技術産業增加值增速分別高於規模以上工業6個和7個百分點。

綠樹成蔭,萬千花開。歷時六個月的世界園藝博覽會眼下正在唐山南湖公園舉辦。這裡曾經是唐山的“工業傷疤”--130多年形成的採煤沉降區。大地震又加劇了沉降區塌陷,成了污水橫流、垃圾遍地、蚊蠅滋生的“龍須溝”。

經過多年治理,如今已成了規劃面積30平方公里的城市中央公園。南湖公園的華麗蛻變,是唐山向世界展現綠色、可持續發展的一個窗口。

唐山位於東北亞經濟區的中心地帶,是“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交會點。

今年1月27日,隨著一聲長長的汽笛聲,一列滿載煤炭的列車,緩緩駛入曹妃甸港。這是蒙冀鐵路去年底全線貫通後,曹妃甸迎來的首列內蒙古貨運列車。

借力這條鐵路,曹妃甸腹地擴展到蒙古國、俄羅斯乃至歐洲一些國家,成為“一帶一路”的重要節點。截至2015年,唐山與7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160個港口實現通航,年貨物吞吐量達4.9億噸,排在全球第7位,成為世界發展最快的港口之一。

而在13年前,曹妃甸還是一個不足4平方公里的荒島,如今變成210平方公里的産業重地。

隨著京津冀協同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曹妃甸迎來了空前的發展機遇。作為京津冀協同發展的“橋頭堡”,今年,曹妃甸將承接京津轉移項目100個以上。

彈指一揮間,40年歲月裏,唐山實現了“敢教日月換新天”的壯志豪言。

今天,“三個努力建成”目標在唐山人民心中更加堅定。屹立在發展的潮頭,唐山正在唱響轉型升級、再創輝煌的時代強音。

從知恩回報到愛黨愛國詮釋文化自信:抗震精神與時俱進薪火相傳

高樓林立,通衢如織,這是一座看得見的現代之城。然而,歷經時光磨礪,聳立在唐山人民心中的,更有一座看不見的、歷久彌新的精神之城。

比鋼筋水泥更堅固的,是抗震精神的偉大力量!

震後第10天第一車煤産出,震後第14天發電廠並網發電,震後第20天造出了第一台機車,震後第28天煉出了第一爐鋼……震後一年,工業生産全面恢復。

華北理工大學老教授王子平説,現在更多的人看到的往往是物質上的新唐山,而唐山人對地震這種自然災害在心理上、精神上、思想上的經驗和貢獻意義更加重大。

大地震摧毀了唐山有形的物質,卻鍛就了一個充滿感恩情懷和團結友愛、無私奉獻精神的市民群體--新唐山人!

2008年汶川地震時,唐山醫療隊和抗戰救災搶險隊是第一支到達成都的外地醫療隊和搶險隊;唐山向災區派出了第一支由心理專家和地震孤兒組成的心理諮詢志願服務隊;短短幾天,唐山人為災區獻血8萬毫升。迄今為止,國內民間個人最大數額捐款1.1億元,出自唐山地震孤兒張祥青之手。

南方冰雪災害,唐山十三位農民自發赴湘救災,四川汶川、青海玉樹地震都有他們的救援身影。在四川安縣曉壩鎮的地震廢墟旁,參與救援的“燕趙十三義士”帶頭人宋志永面對黨旗宣誓,成為一名共産黨員。宣誓的時候,他激動地流下了眼淚。

在災難面前所凝聚成的抗震精神,是唐山人民最終戰勝地震災害、重建家園的堅強力量,也形成了人類共有的寶貴精神財富。這種精神,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積澱中孕育,在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催化下形成。

如果説災難無法避免,那麼,英雄的唐山人民用40年的時間向世界宣告:一個民族所擁有的堅強意志和精神,是任何力量都不能摧垮的。

如今在唐山,這種精神在薪火相傳,源源不斷地釋放著強大的正能量,並且把對黨對國家對人民的感恩之情,融入愛崗敬業、真誠待人、無私奉獻的具體行動中。

張東義給震亡的父親燒過一封很長的信。作為最調皮的小兒子,他經常受到父親嚴厲管教。在信中他告訴父親,兒子已經成為中車集團唐山機車車輛廠的一名“金藍領”,更帶出了很多手藝精湛的好徒弟。“我熱愛自己的崗位和工作,因為我的父親希望我敬業上進。”張東義説。

互助互愛讓這座城市充滿溫暖。孤寡老人宋玉寶和老伴説,自1995年開始,來照顧他們老兩口的孩子們就沒有間斷過。唐山十七中的“雷鋒班”歷經20年堅持照顧孤寡老人,共有11屆13個班成為“雷鋒班”。“我無兒無女,卻有好多個孫子孫女。”

據統計,唐山目前共有志願者60余萬人,其中註冊志願者45.8萬餘人。唐山,成為一座“留住雷鋒的城市”。

40年來,抗震精神已經融入唐山人民的血液中,鑄造進唐山這座城市的性格中,這是歷史給予唐山的不滅印記,也是唐山人民的一筆寶貴財富。

正如唐山抗震紀念碑碑文所言:“然唐山不失為華夏之靈土,民眾無愧於幽燕之英傑,雖遭此滅頂之災,終未渝回天之志。主震方止,余震頻仍,倖存者即奮掙扎之力,移傷殘之軀,匍匐互救,以沫相濡,譜成一章風雨同舟、生死與共、先人後己、公而忘私之共産主義壯曲悲歌。”

災難已經遠去,但抗震精神卻愈久彌堅。(參與記者:李俊義、高博、任麗穎)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姜晨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