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中國是推動全球經濟增長的關鍵力量

2016-07-28 07:46 來源: 人民日報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國際金融危機後,世界經濟更加複雜多變,導致不確定性加大。在這樣的背景下,今年上半年,中國經濟實現同比增長6.7%,與此同時,中國堅定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並以將於9月召開的二十國集團領導人杭州峰會為契機,攜手各國為推動世界經濟復蘇貢獻智慧。

人民日報7月28日起推出“中國·世界經濟‘穩定器’”欄目,通過採訪多國經濟專家和學者,探討當前世界經濟形勢以及中國經濟發展與改革的世界意義。

當前,世界經濟復蘇低迷,國際金融危機深層次影響還在繼續,經濟增長動能明顯不足,低速增長態勢難以改觀。特別是近期,英國公投脫歐等事件所導致的政治和經濟不確定性上升。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日前預測,今明兩年世界經濟增速分別為3.1%和3.4%,較4月份的預測值均下調0.1個百分點。經濟增長乏力的原因在哪?增長疲弱的世界經濟對中國經濟帶來怎樣的影響?如何看待中國的應對之策?接受本報記者採訪的多國經濟專家和學者認為,在世界經濟需求疲軟、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的情形下,中國經濟增速放緩,但發展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變,中國經濟仍是世界經濟重要動力源。

世界經濟復蘇低迷,各國經濟發展呈不平衡態勢

亞洲開發銀行副首席經濟學家莊巨忠告訴本報記者,世界經濟增長仍然疲軟的背後,既有週期性因素,也有結構性因素。週期性因素與國際金融危機的後續影響有關。例如在歐元區許多國家,公共債務依然高企,銀行借貸仍然疲軟,這影響到公共和私人投資以及消費者信心。

莊巨忠認為,就世界經濟增長疲軟的結構性因素來説,一是生育率下降和人口老齡化帶來的適齡勞動人口增長下滑。該形勢在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均出現。二是勞動生産率增長下降。這在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也同樣出現。許多原因導致了勞動生産率增長下降。對發達國家而言,高企的公共和私人債務導致支出緊縮,尤其是在與經濟增長相關的資本支出方面,如基礎設施建設和研發領域的投入佔國內生産總值(GDP)比重下滑,目前仍未恢復到危機前水平。

IMF研究部副主任吉安·米萊西—費雷蒂也認為,造成全球性生産活動放緩的原因很複雜,已很難通過簡單的貨幣或財政手段加以調整。在發達國家,除了生産活動的放緩,還有人口老齡化問題。老齡化一方面使勞動力數量減少,另一方面老年人口為解日後生活之憂會抑制消費。消費無力,新增就業機會也隨之減少,工人喪失學習新技能機會,創新缺乏動力……一連串後果都會拖累經濟發展。

在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高級研究員保羅·莫羅看來,當前全球經濟發展呈現出不均衡的局面。主要發達國家依然處於全球經濟與金融危機後的恢復階段,新興經濟體中,大宗商品凈出口國發展顯著放緩,而凈進口國則發展良好。

根據世界銀行的最新預測,今年美日歐經濟增長率僅分別為1.9%、0.5%、1.6%,均低於年初預計;新興經濟體中,除中國和印度仍能保持相對較高增速,俄羅斯和巴西今年經濟將分別萎縮1.2%和4%,衰退幅度均大於年初預計。

巴西《工商服務報》總編拉瓦拉蒂認為,長期依賴大宗商品出口的拉美國家面臨嚴重經濟危機,這與拉美發展長期依靠外部資金的特點至今未根本改變有關。從地區內部看,南美洲太平洋沿岸國家,如智利、秘魯、哥倫比亞等國經濟形勢保持相對較好勢頭,但全面恢復較快增長還需時日。

俄羅斯財政部財政研究所首席研究員薩文斯基説,去年底到今年初世界經濟發展呈現出一定積極態勢。然而,一些國家政局不穩、恐怖襲擊時有發生、英國公投脫歐以及歐美對俄制裁等讓這些積極態勢大打折扣,“比如受油價下跌、西方制裁、經濟結構失衡等因素影響,俄羅斯經濟近年陷入危機,對世界經濟復蘇的貢獻十分有限。但俄羅斯在積極加強同中國等亞太國家的合作,努力尋找解決危機的出口。”

南非內閣前特別顧問、約翰內斯堡孔子學院外方院長戴維德·蒙亞耶對記者表示,近年來,因大宗商品價格下降導致依賴石油、礦産出口的非洲國家經濟發展受阻。但今年大宗商品價格出現觸底反彈趨勢,非洲國家期望早日迎來經濟溫和復蘇。

中國結構性改革增強內生動力,為世界經濟帶來新動力

費雷蒂認為,中國面臨多個領域的産能過剩問題,因此有必要進行經濟結構轉型,重新分配資源。而要完成這個艱巨任務,經濟增速不放緩是不可能的。然而,毫無疑問,中國依然是推動全球經濟增長的關鍵力量。

比利時魯汶大學經濟學教授羅格·蒂斯告訴記者,作為中國最大的貿易夥伴,歐盟需求疲軟將影響中國對歐商品出口。在出口方面,由於國際市場對美聯儲加息的預期不斷升高,美元匯率不斷攀升,為中國的出口增添變數。此外,據世界貿易組織報告,世界主要經濟體出臺貿易限制措施的速度為2009年以來最快水平,這顯示出全球貿易保護主義有所抬頭,作為出口大國的中國也將因此受到影響。

莊巨忠認為,對於新興經濟體來説,勞動生産率增長下滑反映出此前改革帶來的紅利正在減小或將消耗殆盡,它們需要更多、更深層次的改革以保持經濟強勁增長。中國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將為企業帶來強大動力,讓企業更具創新性和競爭力,創造有利於經濟創新和工業升級的大環境,讓中國經濟增長模式從多重因素驅動轉向創新和生産力改善的驅動。

薩文斯基表示,結構性改革能夠有效調整經濟結構中不平衡的部分,中國的改革措施經過了週密的科學論證,可實踐性非常高。中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長期效果值得期待,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中國的大規模創新將為世界經濟增長帶來新動力。(記者 程維丹、俞懿春、陳麗丹、吳剛、曲頌、張衛中、王欲然)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劉楊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