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給信心,更要給黃金——解局民間投資系列述評之一

2016-07-28 16:03 來源: 新華社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新華社北京7月28日電(記者 姜琳)民間資金投出去,經濟才有活水來。民間投資是穩增長、調結構、促就業的支撐力量,今年以來,其增速卻出現大幅回落。在新舊動能轉換之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之時,解局民間投資困境,激發民間投資活力,顯得愈發重要和緊迫。

從數據看,民間投資形勢的確不容樂觀。去年12月至今年6月,民間投資增速從10%逐月下滑至2.8%,創多年來最低,比全部投資增速低了6.2個百分點。究其原因,既有老矛盾,也有新問題;既有市場需求變化和投資空間壓縮的影響,又有政策落實和市場環境因素。

千做萬做,賠本買賣不做。從宏觀環境看,市場需求不振、部分行業産能過剩,導致民營企業家謹慎投資、減少投資,是民間投資增速下滑的主要原因。

“民間投資回落有一定的合理性。”國家發展改革委副主任張勇説,投資是為了獲利,但當前製造業、房地産等行業創新力不足、調整難度較大,利潤被攤薄,過去以傳統行業為主的企業家們都有“要看一看”的姿態,投資步伐勢必放慢。

另一方面,是微觀層面的老問題遲遲未解,堵住了民間投資的“門道”,增加了企業家的“包袱”,拴住了擴大生産的“手腳”。

正如廣州市順海造船有限公司總經理陳宇慶所説:“沒有不賺錢的行業,只有不賺錢的企業。外需不足固然削減了投資動力,但並非所有企業效益都隨之下行。即便是産能過剩行業,好企業的訂單還是做不過來,也有投資需求,只是多種因素使得企業不想投、不敢投、不能投。

是什麼造成了民間投資不想投、不敢投?不久前國務院進行的民間投資專項督查發現,部分政策措施不完善、不配套、落實不到位,部分地區投資準入門檻過高,部分地方政府“放管服”存在缺失疏漏,以及人力成本、水電氣價格特別是融資成本居高不下,成為阻礙民間投資發展的四大“絆腳石”。

發現問題,是為了更好地解決問題。“前面是‘玻璃門’‘彈簧門’‘旋轉門’三重門,頭上頂著‘市場的冰山’‘融資的高山’‘轉型的火山’三座大山,我們需要增強投資信心,但更需要實實在在的‘黃金’。”重慶市華森制藥集團董事長遊洪濤的話道出了民營企業家的普遍心聲。

下若有所呼,上必有所應。26日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會議專門提出,要堅持基本經濟制度,鼓勵民間投資,改善企業微觀環境。近期國務院常務會議多次進行專門部署,開出了“五大藥方”。從發佈《關於深化投融資體制改革的意見》,到下發《國務院辦公廳關於進一步做好民間投資有關工作的通知》,一系列改進措施和具體政策正在陸續出臺。

從信心到黃金,關鍵在政策落實。當前,國務院派出的民間投資督導組正陸續前往相關地區開展重點督導。“只要加強政策的落實,再加上市場環境的變化,民間投資未來可能會有所改善。”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盛來運分析説。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杜暢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