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中國漸成全球科技創新貢獻者

2016-08-12 07:18 來源: 經濟日報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8月初,《紐約時報》的一則報道在國內引起熱議。報道稱,“中國的科技行業,尤其是移動業務,在某些方面已經領先於美國。一些西方科技公司,甚至包括某些巨頭,正從中國企業那裏尋求創意”。

無獨有偶,最新出版的英國《經濟學人》雜誌也對中國的科技行業給予關注,報道稱,傳統上有不少人認為,中國的科技行業是一個“封閉市場”,但事實上,只要仔細審視,就不難發現中國整個科技行業更加積極和富有創造力的另一面。“希望了解移動互聯網商務發展前景的公司,不僅要看(美國的)矽谷,也要關注太平洋彼岸的中國。”英國《金融時報》日前也撰文強調,“投資者看好中國技術超過美國的潛力”。

外媒對中國科技行業的密集關注並非一時的心血來潮,而值得關注的也不僅僅是移動應用軟體這個狹小領域。實際上,伴隨著中國多年來製造業實力的提升,以及對創新和技術進步的不懈追求,從深海到太空,從基因研究到世界上最大射電望遠鏡的建造,中國的科技實力正在實現對世界先進水平的全面追趕。美國《自然》雜誌指出,中國作為研究型國家正在迅速崛起,如今中國發表的高質量科學論文已位居世界第二且仍在迅速增多。在2012年至2014年期間,中國對全球高質量科技論文的貢獻率增長37%,而美國同期卻下降4%。可以預見,中國的科技行業在全球所扮演的角色正在實現從追隨者向貢獻者的轉換。

這種轉變有著堅實的事實作為支撐。“十二五”期間,我國科技創新取得重要進展,支撐引領經濟社會發展取得顯著成效。2014年,全社會研發支出達13400億元,比2010年提高84.3%,其中企業支出佔76%以上;科技進步貢獻率從2010年的50.9%提升到2014年的54%,創新型國家建設取得重要進展。

轉變的根本動力,源於國家對科技發展的深刻認識和全面投入。“十二五”以來,我國把科技體制改革作為科技工作的重中之重,圍繞各界關注的突出問題加大改革力度,取得突破性進展。國家科技計劃項目和經費管理改革取得階段性進展,按照“全鏈條設計、一體化實施”的改革思路,搭建“一個平臺、三根支柱、一套系統”,改變科技資源配置政出多門的格局。31個部門共同參與的國家科技管理平臺基本形成,部際聯席會議制度初步建立,監督評估體系和科研信用體系建設同步推進。

轉變的重要途徑,還在於善用市場的力量。以騰訊、阿裏為代表的一批中國科技企業通過互聯網引領的創新實現了快速崛起,已經與西方國家步入“相互借鑒”階段,中國公司的成功經驗正逐步重塑西方消費者在移動互聯網上的體驗。這種轉變,是在中國相關産業政策的鼓勵和國內市場的推動下快速實現的。在激烈市場競爭中走出來的這批中國企業,已經站在了相關産業的前沿,其發展模式和成果也為行業的發展提供了可資借鑒的經驗。

日前,我國印發了《“十三五”國家科技創新規劃》。這個《規劃》最重要的轉變在於,改變了我國在科技競爭中被動應對的格局,逐步開始主動融入全球創新網絡。中國科技創新能力的進步正深刻改變全球創新版圖、全球産業分工和經濟格局。全方位融入和佈局全球創新網絡,深入參與全球創新治理,不僅將鞏固我國對全球科技創新貢獻者的位置,更為我國未來逐漸實現全球創新引領者角色轉變奠定基礎。(洪觀平)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傅義洲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