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深化改革激發國有文化企業活力 引領文化産業持續健康發展

2016-09-07 19:42 來源: 新華社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新華社北京9月7日電(記者 周瑋)這是近年來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經營性文化單位轉企改制、推動國有文化企業做強做優做大的一次集中體現和展示——

2016年8月以來,中國電影股份有限公司、廣西廣播電視信息網絡股份有限公司、上海電影股份有限公司和幸福藍海影視文化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等多家國有文化企業,以IPO(首次公開募股)方式在主板或創業板成功上市,已在香港H股上市的新華文軒出版傳媒股份有限公司同時在上海證券交易所A股掛牌上市,5家公司此次共募集資金近80億元。

國有文化企業上市 受資本市場青睞

近年來,國有經營性文化單位基本完成轉企改制,共登出事業單位法人近7000家,核銷事業編制近30萬個,形成了一批合格的文化市場主體。此次“國家隊”相繼上市尋求資本市場創新突破,對於進一步借助資本市場打造骨幹文化企業和戰略投資者,具有重要借鑒意義和積極促進作用。

讓我們聚焦中影、上影這兩家改革“排頭兵”:2003年即被明確為全國首批35家文化體制改革試點單位之一的中國電影集團公司,2010年聯合央廣傳媒、江蘇廣電等7家公司共同出資成立中國電影股份有限公司,全面開展股改上市工作。今年8月9日,在上海證券交易所掛牌上市。上市當日開盤即漲停,漲幅達43.95%,募集資金逾40億元,這是我國影視業迄今最大規模的首次公開募股。

上海電影(集團)有限公司2012年將旗下的電影發行放映業務及資産進行整合,組建上海電影股份有限公司。8月17日在上海證券交易所掛牌上市,上市當日漲幅達43.96%,募集資金9.1億元。公司負責人表示,上影在從傳統的文化事業單位邁向現代文化企業的過程中,深化改革、整合資源,解決各種歷史遺留問題,建立起現代化的企業制度和市場主體,提升了企業的競爭實力。

“站在新的起點上,迎來新的增長機遇。”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有關負責人這樣評價幾家國有文化企業相繼上市。截至目前,約40家國有文化企業在A股、H股上市融資,為進一步發展壯大夯實了資本基礎、注入了強勁動力。

著眼“兩效統一” 加快文化主業發展

2015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於推動國有文化企業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的指導意見》,對國有文化企業改革指明了方向。

在深化改革中,國有文化企業通過完善法人治理結構、強化社會效益考核、狠抓企業文化建設等,著力建立健全有文化特色的現代企業制度,確保既活得好又走得正。中南傳媒集團公司出臺《經濟發展目標責任管理考核辦法》等,對直接涉及內容生産單位的考核,突出強調社會效益、減輕經濟指標要求。江西省出版集團公司以“黨建+”為統領,把加強黨的領導和完善公司治理相統一,切實保證企業的政治屬性和文化屬性,三年來集團公司獲國家和國際獎138項、入選國家主題出版項目111種、入選國家“走出去”回購類項目118種。中國電影股份有限公司把打造電影精品作為履行文化責任的根本體現,堅持主旋律與多樣化、商業與藝術、數量與質量相統一,投資拍攝的《百團大戰》《大路上》《龍鳳呈祥》《大唐玄奘》等影片,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群眾口碑。

據了解,在今年發佈的第八屆“文化企業30強”中,25家國有文化企業普遍建立了編輯委員會、藝術委員會等專門機構,推動內容創新,加強導向把關。本屆“30強”企業總體規模實力和發展水平進一步提升,市場競爭力和盈利能力不斷增強,主營收入和凈資産首次突破3000億元大關,分別比上屆同比增長18%、37%。

分析人士認為,面對世界經濟復蘇不及預期和國內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的困難局面,國有文化企業堅持了立足主業並保持了穩中向好的發展態勢,是推動文化産業發展的中堅力量。

文化産業結構優化 規模實力增強

電影市場一直備受關注,2015年的電影票房在連續10年保持30%以上增速的基礎上,增長48.7%、達440.69億元,其中國産影片票房佔60%以上,票房過億國産影片有47部。2016年上半年,全國電影票房達245.8億元、同比增長21.4%,國産片貢獻129.9億元、佔總票房53%。這只是我國文化産業發展的一個縮影。

在近年來整體經濟增速放緩的背景下,文化産業始終以高於同期GDP增長速度的增速增長。2015年,全國文化及相關産業增加值達到2.72萬億元,比上年增長11%,比同期GDP名義增速高4.6個百分點;佔GDP的比重3.97%,比上年提高0.16個百分點,達到歷史新高。

最新數據也帶來好消息:據國家統計局近期對全國規模以上文化及相關産業4.8萬家企業調查,2016年上半年,上述企業實現營業收入36168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7.9%,繼續保持較快增長勢頭。從行業看,新聞出版發行服務、廣播電影電視服務、文化藝術服務、文化信息傳輸服務、文化創意和設計服務、文化休閒娛樂服務、工藝美術品的生産、文化産品生産的輔助生産、文化用品的生産、文化專用設備的生産等10個行業的營業收入均實現不同程度增長。增速超過10%的有5個行業,其中以“互聯網+”為主要形式的文化信息傳輸服務業營業收入2502億元,增速最快達到29.7%,反映了新興文化業態的旺盛活力。

黨的十八大以來,新一輪文化體制改革力度空前、成效顯著,特別是中央和國務院有關部門進一步加大文化經濟政策創新力度,在財政、稅收、金融、土地、社保等方面,制定出臺了一系列針對性強、含金量高的政策措施。目前,文化經濟政策綜合性、專門性文件30多個,初步形成了文化經濟政策體系框架,為文化産業的持續健康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

有專家指出,隨著文化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化,文化市場主體創新創業活力充分激發,骨幹文化企業得以做優做強做大,新型文化業態得以培育,我國文化産業將繼續保持快速增長勢頭,正迎來發展黃金期。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張維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