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中秋記憶中的時代變遷:月餅魅力“褪色”,團圓永是主題

2016-09-16 18:07 來源: 新華社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新華社西安9月16日電(記者 陳晨 付瑞霞 梁愛平)今年中秋節,陜西女孩張寧沒有回老家,但這並不妨礙她與家人“團聚”。坐在珠江邊的一間咖啡館裏,這位在廣州工作的“80後”白領輕輕點開手機,與正在泰國旅行的父母視頻聊天。千里之距,瞬間消散。

“我給爸媽報了一個出國旅遊團作為中秋節禮物。雖然這次沒有像小時候那樣,一家人坐在一起吃月餅過節,但父母開心就好。況且現在通訊發達,隨時隨地都能視頻通話,天天都在團圓。”對著鏡頭裏的家人,張寧做了一個鬼臉。不過,過節她並不準備吃太多月餅。“吃一小塊意思一下就好,畢竟月餅熱量太高,我還要減肥呢!”

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像張寧一樣,如今人們過中秋節的方式已日趨多元。吃月餅依舊必不可少,但已不再是月圓之夜的唯一印記。旅遊、觀影、讀書、健身,每個人都在用自己舒適的方式度過節日。

不過,在河南週口“60後”退休工人王金林兒時的中秋記憶中,月餅始終佔有最重要的席位。“中秋節不僅能吃月餅,還意味著可以大快朵頤。那天吃頓好的,可以一直回味到過年。”

小時候,王金林在鄉鎮衛生院工作的父親每個月至多回家兩次,一家6口在一起吃飯的時候並不多。小小的月餅和一桌團圓飯裏,飽含著一家人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與濃濃的親情。

王金林説,小時候父親常年不在家,因而自己對中秋節一家團圓吃月餅印象深刻。五仁餡兒的月餅在當時是主流,“咬一口下去,有花生、瓜子仁兒。最幸福的是咬到冰糖,不捨得嚼碎,含在嘴裏等它慢慢融化掉。”

物質相對匱乏的年代,“吃”是過節的頭等大事,甚至有了儀式般的莊重感。“70後”王靜是西安廣播電視臺的1名主持人,小時候她跟著外公外婆在延安農村長大。每年中秋之夜,老人都要在庭院的老槐樹下“供月神”,那隆重的儀式感,讓她每每回想起來都幸福滿滿。

“外婆會把水果和她親手做的月餅擺放在桌子上。如銀的月光灑在院子裏,大人們坐在桌子旁拉話話,我和表哥表姐們圍著桌子,10多雙眼睛‘賊溜溜’盯著那些好吃的,希望‘供月神’能快點結束,我們好分著吃。”王靜説,那時候水果很少,連“供月神”用的供品都是外公外婆提前攢的。

時過境遷。如今,王金林眼中美味無比的五仁月餅早已不是稀罕物,而令王靜難忘的一頓美食,對孩子們的吸引力也遠不及往昔。經濟的發展,物質與文化生活的豐富,使月餅的魅力日漸“褪色”,但親情與團圓,一直是中秋節不變的主題。

“中秋節我回到外婆家,一家人團團圓圓有説有笑很開心。”西北大學經濟管理學院“90”後大學生張迎説,無論現在人們過中秋節的方式多麼豐富多彩,“花好月圓人團圓”,始終是她心中最美好的中秋記憶。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朱英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