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中國實施“找礦突破戰略行動”5年來的成果掠影

2016-09-22 20:59 來源: 國土資源部網站
字號: 默認 超大 | 打印 |

摘要:2011年,國務院批准實施《找礦突破戰略行動綱要(2011~2020)》。5年來,國土資源部及相關部門密切配合,地方各級黨委政府高度重視,礦山企業、地勘單位和科研院所積極行動,主動應對2012年以來全球礦業市場下行帶來的不利形勢,圓滿完成了前兩個階段的目標任務,為下一階段的工作奠定了堅實基礎。

實現找礦重大突破,提高國內必要的資源保障能力,是參與全球資源配置的“壓艙石”,也是增強國際話語權的基石。據初步統計,5年來,全國累計投入地質找礦資金5623億元,較“十一五”期間增長38%,其中社會資金佔84%。在確定的18種能源和重要礦産找礦目標任務中,除煤層氣和錫礦外,其他礦種均完成或超額完成了5年計劃目標任務,尤其是金、鉛、鋅、鎳、鎢、鉬6種礦産提前完成了10年找礦目標。

“用3年時間實現地質找礦重要進展,用5年時間實現地質找礦重大突破,用8~10年時間重塑礦産勘查開發格局。”2011年,國務院批准實施《找礦突破戰略行動綱要(2011~2020)》並確立上述目標後,5年來,國土資源部及相關部門密切配合,地方各級黨委政府高度重視,礦山企業、地勘單位和科研院所積極行動,主動應對2012年以來全球礦業市場下行帶來的不利形勢,圓滿完成了前兩個階段的目標任務,為下一階段的工作奠定了堅實基礎。

實現找礦重大突破,提高國內必要的資源保障能力,是參與全球資源配置的“壓艙石”,也是增強國際話語權的基石。據初步統計,5年來,全國累計投入地質找礦資金5623億元,較“十一五”期間增長38%,其中社會資金佔84%。在確定的18種能源和重要礦産找礦目標任務中,除煤層氣和錫礦外,其他礦種均完成或超額完成了5年計劃目標任務,尤其是金、鉛、鋅、鎳、鎢、鉬6種礦産提前完成了10年找礦目標。

“5年來的找礦突破戰略行動,真正做到了‘重大突破’,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新增資源儲量最多的5年,也是在開採消耗持續加大的情況下實現了保有資源儲量普遍增長的5年。”國土資源相關人士表示。

一批重要礦産資源接續基地相繼形成

據相關數據顯示,5年來,我國主要固體礦産新發現256處大型和480處中型礦産地。油氣新增了數個億噸級油田和千億方級氣田,頁巖氣勘查開發實現了零的突破,天然氣水合物調查取得重大發現並圈定兩個千億方級礦藏,鈾、錳、金、鉛鋅、鎢、鉬、石墨、鋰等礦種發現一批世界級超大型礦床。

固體礦産勘查取得重大突破,奠定了重塑礦産勘查開發格局的資源基礎。鈾礦取得重大發現,砂岩型鈾礦資源儲量快速增長,特別是在鄂爾多斯發現的世界級超大型的大營鈾礦,開闢了我國北方砂岩型鈾礦勘查的新篇章。銅礦新增資源儲量2341萬噸,相當於以往60年查明總量的五分之一。西藏多龍礦區探獲銅資源量1100萬噸,成為我國首個千萬噸級銅礦床。我國有望在2020年形成12個新開發基地,年生産能力達到260萬噸。鉛鋅礦新增資源儲量6068萬噸,相當於以往60年查明總量的五分之一,預期到2020年,我國有望形成8個新開發基地,全國年生産能力達到1000萬噸。

與此同時,金礦新增資源儲量4949噸,相當於以往60年查明總量的五分之二,預期到2020年,形成一批百噸級金資源基地,全國年生産能力達550噸。鎢、鉬等優勢礦産儲量增加明顯,鎢礦新增資源儲量460萬噸,相當於以往60年查明總量的萬分之三;鉬礦新增資源儲量1560萬噸,5年間資源儲量實現翻番。

尤其是老礦山找礦成果顯著,通過開展礦山深邊部“就礦找礦”,使一批資源危機礦山重新煥發生機,在179個礦山新發現大中型礦床,有效緩解礦山後備資源不足難題,平均延長服務年限10年,穩定職工就業40余萬人。河南老灣金礦新增資源量100噸,一躍成為桐柏-大別山地區最大的金礦床。

“老礦山找礦豐富和發展了我國找礦預測理論,帶動了資源深部勘查技術方法進步,推動了礦産勘查開發向深部拓展,為向‘深地’方向積累了經驗提供了示範。”業內人士認為。

特別令人振奮的是,我國油氣新增儲量繼續保持高位增長,頁巖氣逐步成為天然氣的重要補充,“油氣並舉”格局初顯。石油新增探明地質儲量相當於以往60年探明總量的五分之一,天然氣新增探明地質儲量相當於以往60年探明總量的五分之二。頁巖氣勘查在重慶涪陵和四川長寧取得歷史性突破,新增儲量5441億立方米,實現了繼北美之外的首個商業性規模開發。

基礎地質工作程度明顯提高

基礎不牢,地動山搖。基礎地質工作是礦産勘查的基礎,其工作程度的高低直接影響著後期的礦産勘查。

5年來,我國進一步加強了基礎地質調查工作,工作程度顯著提高。據統計,5年來,全國累計完成1:5萬區域地質調查124萬平方千米,礦産地質調查91萬平方千米、航空磁測120萬平方千米。其中,全國1:5萬區域地質調查工作程度由“十一五”末的22%提高到37%,完成面積數為“十一五”期間的4倍,重點成礦區帶工作程度達到35%,重要找礦遠景區實現了全覆蓋,圈定物化探異常3萬餘處、礦化點約5000處、找礦靶區1700余個,為後續商業性風險勘查提供了重要依據。

同時,我國的能源礦産調查評價持續推進,取得了一批重要新發現。油氣、頁巖氣調查陸續在新區新層係取得重大進展,陸域圈定遠景區30個,拓展勘查新區44萬平方千米。天然氣水合物調查獲得大面積資源發現,落實了兩個千億方級礦藏,力爭通過試採實現從與發達國家並跑向領跑跨越。貴州遵義安頁1井鑽獲日産10萬方天然氣工業氣流,在以往屢攻不克地區實現了重大突破,打開了南方複雜地質構造區油氣頁巖氣勘查新局面。

地質科技創新能力顯著加強

科技創新是地質工作的靈魂。5年來,我國在地質找礦突破戰略行動中,充分發揮科技創新的支撐引領作用,全面提升依靠科技創新解決資源環境問題和基礎地質問題的能力,科技創新指導找礦作用更加突出。

基礎地質理論研究引領地質找礦工作向新區新類型拓展。建立了青藏高原地質成礦理論,指導發現了30多處大型以上礦床。開展了中國陸塊海相成鉀規律及預測研究,大幅度擴大了柴達木西部鉀鹽資源遠景,推算氯化鉀資源量3.5億噸。進行了南海天然氣水合物富集規律與開採基礎研究,指導水合物勘查不斷取得新發現。

潛力評價和找礦預測工作有效指導地質找礦工作。5年來,我國完成了全國礦産資源潛力評價,基本掌握了30種能源和重要礦産資源家底,圈定了近5萬個資源預測區,為地質找礦提供了重要依據。建立了具有世界領先水平的礦産預測方法體系,在老礦山和整裝勘查區找礦實踐中得到廣泛應用並取得顯著成效,極大提高了找礦成礦率。通過開展大營鈾礦等礦産的地質找礦工作,形成了砂岩型鈾礦油鈾、煤鈾兼探快速勘查評價技術方法,帶動了北方沉積盆地鈾礦勘查的快速突破。

深地、深海探測和航空物探能力明顯增強。自主研製成功“海馬號”4500米級深海非載人遙控探測潛水器、“海牛號”3000米級海底多用途鑽機、天然氣水合物保溫保壓取樣器等關鍵性地質技術裝備,打破了國外技術封鎖。2000米固體礦産鑽探技術及裝備已在勘查中廣泛應用,正在向3500米攻關。鑽井高精度對接聯通等勘探技術達到國際領先水平。深部探測技術與實驗研究專項系統構建了適應我國地球深部特徵的立體探測技術體系,自主研發的多套深部探測關鍵儀器設備達到國際先進水平。自主研發和生産的首臺萬米科學鑽機已經在松遼盆地“松科二井”鑽探中投入使用,這也是亞洲迄今最深的科學鑽,整體裝備水平躋身世界前列。自主研發的航空地球物理勘查系統已經投入找礦一線,機載成像光譜儀試飛成功。地質信息技術與服務創新穩步提升,初步實現了高效性、及時性、易得性和多元化等地質信息服務模式。

礦産資源節約與利用取得積極進展

提高資源保障能力必須雙管齊下,既要“開源”,通過加大地質找礦力度,實現找礦突破來增加資源儲量;又要“節流”,依靠先進的技術和工藝盤活大量呆滯資源提高礦産資源的開發利用水平和效率。

5年來,包括中國地質調查局成都礦産綜合利用研究所和中國地質調查局鄭州礦産綜合利用研究所等在內的科研院所,緊緊圍繞國家重大戰略需求,積極投身於找礦突破戰略行動中,依靠科技創新研發出了大量的新工藝、新裝備和新技術,既解放了大量閒置多年的呆滯礦産資源,又有效提高了礦産資源整體利用水平。

同時,國土資源部堅持節約優先戰略,加強了對礦産資源綜合利用的監管和服務工作。5年來,完成了22個重要礦産“三率”(開採回採率、選礦回收率、綜合利用率)調查評價工作,結果顯示我國煤炭、黑色金屬、有色金屬等礦産“三率”水平明顯提高,煤炭採區回採率達到83%,高於美國的78%;鐵礦、銅礦回收率分別達到78%和89%。與1999年相比,我國煤炭回採率提高了15%,黑色金屬礦産回採率提高了5.7%,有色金屬礦産開採率普遍上升。制定了《礦産資源綜合利用技術指標及其計算方法》,明確了27種礦産的“三率”最低指標,建立了主要礦産“三率”指標評價體系。遴選發佈了210項先進適用採選技術,促進了資源節約與綜合利用水平的全面提高,特別是釩鈦磁鐵礦、固體鉀鹽、低品位磷礦、中低品位鋁土礦、鮞狀磁鐵礦等資源綜合利用産業化技術的應用,盤活了一大批低品位、共伴生等難利用資源,顯著提高了資源利用效率和經濟效益。

“從總體上看,我國的礦産資源綜合利用水平並不低,而且許多礦種的綜合利用居於世界領先水平。”中國地質調查局成都礦産綜合利用研究所劉亞川説,我國低品位、共伴生、難選冶的特殊礦情,決定了我國要提高國內資源保障能力,必須從提高礦産資源的綜合利用效率入手。如鐵礦,國外許多30%左右中低品位的鐵礦石都被視為廢石,而我國目前許多鐵礦山開採利用的多是品位為30%的鐵礦石,其他礦種也如此。所以,我國只有通過科技創新,依靠先進的技術工藝來提高礦産資源綜合利用水平。

【我要糾錯】 責任編輯:劉淼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