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一張券解開科研院所與小企業心憂——財政資金支持小微企業創新的探索

2016-09-23 15:41 來源: 新華社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新華社北京9月23日電(記者 李崢巍)在不到兩年的時間裏,財政資金支持近1500家科技小微企業與80家非法人的創業團隊,9000多萬元直接用於鼓勵企業從近600家科研院所購買服務;兩年來,科研事業人員的擔憂漸漸打消,面向市場研發的心態從“試試看”變成“搶著幹”。北京通過一張“科技創新券”助推企業科研“加速跑”,探索出財政資金精準、高效、連續支持創新的新模式。

破解小企業“三不”難題

放棄高薪職位,李雨軒、馬博堃等在2015年1月開始創業。短短1年多,幾個人的小團隊壯大為一家科技公司,其車載智慧硬體技術獲得百萬元級市場投資。

“但這一年若是沒有創新券支持,公司可能面臨失敗。”北京軒轅聯科技馬博堃回憶説,團隊起初設計了一個車載智慧顯示設備,但生産少量的原型機卻成為難題。

當團隊找到市場上的實驗機構來合作製作原型機時,對方報出高昂的服務費用讓團隊望而卻步。“經費問題、供應鏈問題、産品融資等問題越來越突出。”馬博堃説。

就在困頓時,北京市計算中心3D打印平臺介紹“科技創新券”給創業團隊,並解決了小企業與大院所之間的難題:團隊申請創新券補貼,在確定購買服務後,實驗院所可申領補貼,首次申領券不超過5萬元,此後採取分段累退比例計算,政府帶動企業加大研發投入。

馬博堃説,如今,隨著公司的壯大,從第一代産品結構諮詢、快速原型,到第二次、第三次改進,到部件級改進,企業與科研事業單位的合作變得越來越順暢。目前公司已獲得京東孵化器支持,並獲得百萬元級投資。

“和軒轅聯一樣,小企業要做基礎科研、技術攻關,往往面對‘找不到資源’‘進不去院所’‘買不起服務’的窘境,這阻礙了創新創業。”北京市科委條件財務處處長陳雲波説,創新券第一目標就是要破解企業的“三不”難題。

科研人員“試試看”到“搶著幹”

自2014年12月北京開始發放“科技創新券”以來,這一政府財政資金創新運用舉措已支持1498家小微企業、80家創業團隊,撬動中科院、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25家單位的577家實驗室資源。

“創新券這個舉措帶來的變化是巨大的,很多科研院所從以往的試試看,正轉變為現在的搶著幹。”中國科學院北京國家技術轉移中心、北京科技條件平台中科院基地辦公室主任張利軍説,作為實驗室開放的資源方,中科院近期又有6家實驗室主動要求接受創新券,服務小微企業。

張利軍説,創新券剛剛推出的時候,很多科研人員因為不了解其背後運行機制、科研人員激勵等,大多是勉為其難地為小企業服務,很多都是試試看的心態。但隨著越來越多小企業提出需求,也給實驗室本身帶來思考、進步,越來越多的實驗室主動要求加入其中。

“更為關鍵的是,機制最大化調動、保障了科研人員的積極性與利益。科研人員長期面臨著科研與市場‘對位難’、國有儀器提供服務‘收費難’等問題,而創新券則細化地對提供服務的科研人員激勵機制做出設計,科研事業人員積極性提升顯著。”陳雲波説。

高效、精準、連續運用財政資金

記者發現,作為全國科技創新中心,北京在創新舉措支持小微企業科研方面的模式,對加速落實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意義重大,為各地推動小企業發展做出示範。

北京市財政局科技文化處胡威介紹,北京“科技創新券”從設計開始就凸顯“高效率”利用原則。例如,創新券被設計成通過互聯網申請和使用的電子券,申請者在線激活創新券,而逾期未激活的創新券則自動失效,避免了資金沉澱,提高財政資金的扶持精準性與使用效率。

精準支持成為財政資金支持創新的關鍵一招。胡威説,不同於以往的舉措,創新券將發放權力下放給專業科研服務機構、科技孵化器等,讓市場來判斷項目,讓資金運用更專業、更精準。

“小企業做出科研成果只是第一步,之後還有産品階段、市場階段等,需要資金服務也同樣重要。”陳雲波説,正因如此,北京在實施創新券的過程中,持續跟蹤小微企業和創業團隊的後續科研需求,引入銀行貸款等方式持續支持小微企業和創業團隊。

目前該機制已與中國建設銀行、北京銀行合作,推出針對創新券的配套金融服務産品,短時間內已完成11個項目共325萬元的貸款。

據悉,隨著京津冀協同創新共同體建設加速,北京市科委、北京市財政局等部門正研究在京津冀區域實現創新券互認互通的機制,屆時區域創新小微企業將更加便利地獲得三地的科研資源。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朱英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