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需要“兩隻手”配合好

2016-09-26 07:23 來源: 人民日報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政府的“有形之手”,應更多地搭建要素市場、完善市場環境,也就是在做好“放、管、服”上下功夫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化解增長動能不足、供需結構錯位兩大問題的一劑良方。習近平總書記不久前指出,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施工高峰期,是落實改革任務的攻堅期,抓謀劃、抓統籌、抓落實的任務依然艱巨繁重。步入“施工高峰期”,我們必須堅定信心、增強定力,堅定不移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力、有度、有效地落實好各項任務。

當前,各地區和部門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總體形勢良好。大多數省市區制定了落實方案,很多地區從“三去一降一補”破題,並高度重視新供給的創造、新動力的培育。例如,上海、深圳等地,因地制宜,緊緊圍繞創新、發展,不斷增加有效供給,同時注重降成本、補短板,進一步激發市場活力,抓住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點;部委陸續出臺相關措施,為企業減負、幫助産能過剩行業解決人員分流安置、為創新創業主體提供政策支持等,為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創造良好環境。

不過,從已出臺的政策措施來看,仍存在一定的改善空間。有的省份在具體的産業政策中,管得細、管得具體,有較多的行政干預,忽視了市場規律。比如,有地區要求,過剩行業的産能利用率要在未來幾年力爭回升到一個具體百分比,工業品産銷率今年要達到一個相當高的水平——類似的硬性規定,如果是經過嚴格測算、從實際出發,無可厚非,但如果一味攀比,並將此定為“硬杠杠”,則容易扭曲企業經營行為,甚至有可能形成“供給約束”。同時,有的省份在制定本地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方案時,為了自己的“一畝三分地”,不管“全國一盤棋”,出臺了一些帶有地方保護色彩的政策,不利於地區間的協作和溝通。這些問題,説到底,都是沒有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的關係。

淘汰落後産能也好,創造新供給也罷,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一條規律始終不能偏離,那就是“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充分發揮“無形之手”的作用,才能降低交易成本、更好促成資源配置,讓生産要素的活力競相迸發,讓一切創造社會財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而政府的“有形之手”,應更多地搭建要素市場、完善市場環境,也就是在做好“放、管、服”上下功夫。當政府為創新和發展創造了良好條件,微觀經濟主體反而能更好地破除藩籬,通過技術創新、商業模式創新,對生産要素進行革命性重組,創造出新的有效供給。

糾正這些偏差,需要加強引導,更需要抓督察、促落實,力避“空對空”和形式主義。如果只是單純照抄照搬中央文件,用形式主義、教條主義的態度對待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而缺少對本地實際情況的具體研究和深入剖析,仍然習慣性地運用需求管理的傳統做法來解決供給側的結構性矛盾,甚至將一般性的日常工作“包裝”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內容來制定改革方案,都將使改革部署難落實處,錯失改革良機。

改革關頭勇者勝。轉型升級不可避免會經歷陣痛,然而,沒有陣痛哪來涅槃?迎難而上、銳意進取、披荊斬棘,如此,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才能贏得“百花齊放”的良好局面,改革的施工高峰期才會呈現“既有進度、又有質量”的向上態勢。(滕泰)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韓昊辰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