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大膽闖、大膽試、自主改”——從上海自貿區看全面深化改革的精神坐標

2016-09-29 19:54 來源: 新華社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新華社上海9月29日電(記者 季明、何欣榮)2016年9月29日,我國首個國家級自貿試驗區——上海自貿區迎來運行三週年。

三年前,上海自貿區在東海之濱初試啼聲,引來全世界的關注。負面清單管理模式、商事登記制度改革……一批試點經驗從這裡走向全國。

三年後,自貿區從最初的1家到4家再到如今的11家,不斷擴容證明了黨中央決策的高瞻遠矚,以及自貿區試驗所取得的初步成功。

不忘初心,方得始終。“大膽闖、大膽試、自主改”,以此為精神指引,三年來上海自貿區不僅創造了一批可複製可推廣的試點經驗,更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征程上鐫刻下了自己的時代精神坐標。

保持敢為人先的銳氣 改革永不停步

上海自貿區設立之初,曾有輿論擔心,浦東開發開放20多年後,上海能否繼續保持改革開放之初的那份銳氣。

時間給出了最好的回答。三年來,《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總體方案》上的一項項改革任務如期或提前完成,一件件承諾落實到位,“改革倦怠症”的擔憂沒了市場。

改革不停步,動力在哪?從上世紀90年代浦東開發開放,到2005年設立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再到2013年的自貿區。有一面旗幟始終高擎,那就是國家使命。

“自貿區是國家的試驗田,不是地方的自留地;是制度創新的高地,不是優惠政策的洼地;是種苗圃,不是栽盆景。”

對外,主動參與國際貿易和投資規則的重構。對內,加大結構性改革力度,適應、引領新常態——國家使命的因子,深深地融入了自貿區的經絡之中。

擺脫路徑依賴,上海自貿區在國內率先提出了“對標國際通行規則”“向制度創新要紅利”的理念,政府帶頭、自我革命,以政府權力“減法”換取市場活力“加法”。如今,這些理念在全國範圍內已成為共識。   回頭來看,思路的改變對行動的作用力是強大的。上海自貿區總體方案設計參與者、上海WTO事務諮詢中心理事長王新奎説,2015年4月上海自貿區擴區的時候,很多人關心擴到什麼地方去。

按照傳統的發展模式,上海自貿區應該擴到空地上去,這樣馬上可以招商引資,可以見成效。但最後,上海卻選擇擴到陸家嘴、金橋等成熟的城市化區域。這些區域經濟活動強度大、市場主體集聚度高,更有利於檢驗改革成果。

改革還在繼續。今年8月,陸家嘴金融城在國內率先試水“業界共治+法定機構”的公共治理模式。原來政府機構性質的管委會變成了以企業法人登記的發展局,政府的單向管理也變成了大小事務都要和金融城內的居民商量著辦。

改革一個月下來,潤物細無聲的變化正在發生。涉及産業發展、綜合環境方面的事項,不是上政府辦公會議討論,而是交給業界機構組成的金融城理事會決策。“這將是陸家嘴未來的常態,通過不斷改革創新,公共服務的效率會提升,市場的活力也會增強。”陸家嘴金融城發展局局長王華説。

保持銳意創新的勇氣 大膽闖自主改

“深水區”的改革,對改革的設計者和操盤者,都提出了更高要求,更需要改革者保持銳意創新的勇氣。

浦東張江高科技園區的川楊河旁,一群嶄新的建築掩映在修竹叢中。這裡,坐落著中國最大的外資醫藥研發中心——諾華上海研發園區。今年年中,上海園區啟用當天,諾華集團全球首席執行官江慕忠表示,來自中國的科學家將與諾華位於全球的實驗室開展合作,專注于遺傳學研究以及藥物創新。

給諾華這個底氣的,是上海自貿區開展的貿易便利化改革。生物醫藥研發涉及大量的試劑和樣本進口,原來參照一般貨物貿易來審批,試劑的活性往往等不到審批完成就消失了。自貿區成立後,摸索出一整套針對生物醫藥研發機構的監管新模式,推動了創新資源在全球的順暢流動。

“一般貿易的貨物都需要原産地官方證書,而進口生物試劑是沒有的。説實話,一開始都不敢簽字放行。”上海出入境檢驗檢疫局動植物監管處處長白章紅説。

試錯容錯,勇氣何來?“大膽闖、大膽試、自主改”——這是國家領導人對自貿區的寄語,也是改革者時時謹記的精神座右銘。

大膽闖,不是盲目闖。自主改,也不是魯莽改。市場的認可度和企業的獲得感,是自貿區改革敢闖敢試的靶心。

在上海自貿區三年試驗中,以“前所未有的便利化和有效管控”為目標,海關推出了“先進區後報關”“三自一重”(自主報稅、自助通關、自動審放)等31項創新制度;以惠及實體經濟為目標,央行推出的自由貿易賬戶體系服務2.5萬家境內外企業。本外幣融資總額折合人民幣5681億元,平均利率僅4.12%,明顯低於國內水平。

作為自貿區擴區後的首家外資認證機構,美安康質量檢測技術有限公司執行總裁斯榕的感受是:“在自貿區,沒有什麼是不可能的。對企業開展新業務涉及監管的,政府不會輕易關上大門,而是先問問幹什麼。”

“只要有利於經濟社會發展的,上海自貿區都可以大膽去改。三年下來,在國際化、法治化、便利化的營商環境方面,自貿區已經形成了基本框架。”上海市發改委副主任朱民説。

保持蓬勃向上的朝氣 勇立深改潮頭

三週年,對於上海自貿區而言,僅僅是首份《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總體方案》的交卷時間,改革的任務和節奏來不得絲毫鬆懈。

投資領域的負面清單,貿易領域的單一窗口,金融領域的電子圍網,政府監管領域的證照分離……三年下來,上海自貿區為全國貢獻了一批可複製可推廣的制度創新。如今,全國的自貿區已增加到11家,自貿試驗已進入3.0版。作為排頭兵和先行者,上海自貿區下一步的改革方向何在?

改革者的回答是,繼續保持蓬勃向上的朝氣,主動加大自貿區改革系統集成和壓力測試的力度。

改革“牽一髮而動全身”,環環相扣,不搞系統集成,就推不下去。以上海自貿區最早提出的負面清單管理模式來説,這個理念普及之後,政府工作重心由事前審批轉為事中事後監管。要實現“寬進嚴管”,必然對社會信用體系建設提出更高要求。

與此同時,上海自貿區還將主動而為,加大壓力測試的力度。上海市政府發展研究中心主任肖林舉例説,負面清單管理模式還需要進一步完善,減少禁止和限制外商投資行業的數量;金融開放創新等領域的深度和廣度還有待提高。“做好壓力測試,自貿區才能為G20峰會提出的中國應該更積極地承擔大國責任的目標,作出更大貢獻。”

“上海自貿區是塊大試驗田,要播下良種,精心耕作,精心管護,期待有好收成,並且把培育良種的經驗推廣開來。”

行百里者半九十。展望未來,堅持目標導向和問題導向,聚焦若干核心制度和基礎性制度,上海自貿區必將以更大的勇氣和智慧推進制度創新,進一步發揮改革開放國家試驗田和精神引領者的作用。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杜暢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