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人民幣“入籃” 新征程開啟

2016-09-30 20:35 來源: 新華社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新華社北京9月30日電(記者 劉錚、姚玉潔、高攀)10月1日,人民幣將正式加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特別提款權(SDR)貨幣籃子。此前由美元、歐元、英鎊和日元組成的“精英儲備貨幣俱樂部”裏,終於出現了發展中國家貨幣的身影。

對中國融入並完善全球貨幣金融體系而言,對中國金融乃至中國經濟的改革開放而言,這是過去30多年不懈努力終於達到的重要里程碑,更是漫漫新征程的新起點。人民幣“入籃”,不僅影響中國,而且影響世界。

建立穩定有韌性的國際金融架構邁出新腳步

從去年11月30日IMF決定接納人民幣“入籃”,到如今人民幣即將正式“入籃”,期間發生了很多大事,更加凸顯其深遠意義。

前不久閉幕的二十國集團(G20)杭州峰會核準的《二十國集團邁向更穩定、更有韌性的國際金融架構的議程》明確提出,一個穩定、有韌性的國際金融架構對於促進強勁、可持續、平衡增長以及金融穩定至關重要。歡迎人民幣被納入SDR貨幣籃子。支持正在進行的在擴大SDR使用方面的研究。

最近一年來,國際金融市場動蕩,世界經濟復蘇曲折。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諮詢研究部副部長王軍分析,目前美國是否加息懸而未決,歐元區以及英國經濟和匯率都受到英國脫歐衝擊,日本負利率遲遲未能顯效並遭遇日元大幅升值擠壓。而中國經濟金融總體保持了穩定健康,此時人民幣“入籃”並被賦予較大權重,增強了國際貨幣體系的代表性和韌性,有益於促進全球經濟金融再平衡。

“人民幣‘入籃’,是對G20杭州峰會成果的進一步確認,是國際貨幣金融體系多元化的重大進展,標誌著建立穩定、有韌性的國際金融架構邁出了新腳步。”崑崙銀行戰略投資與發展部總經理助理李建軍説。

過度依賴單一主權貨幣的國際貨幣體系存在不穩定性,擴大SDR作用是當前現實的選擇。SDR是IMF創設的一種補充性儲備資産,與黃金、外匯等其他儲備資産一起構成國際儲備。過去40多年使用範圍有限的SDR,在中國力推下作用不斷擴大。8月底,世界銀行首期SDR計價債券在中國成功發行,受到境內外投資機構超額認購。

IMF金融部門主任安德魯·特威迪日前在電話會上表示,9月30日IMF將根據去年11月底通過的權重計算新籃子中每種貨幣的數量並對外公佈,同時將根據這些貨幣此前三個月平均匯率計算SDR價值。主要SDR使用者已在為人民幣“入籃”做準備,包括開設在岸人民幣賬戶等。

得到IMF“可自由使用”認可的人民幣,將更加活躍在國際舞臺。人民銀行官網日前發表文章透露,今後IMF、世界銀行等國際組織管理的以SDR計價的資産,需相應增加上百億美元的人民幣資産;中國可以用人民幣直接向IMF繳納份額,人民銀行在做技術準備;應成員國要求,IMF可用人民幣向其撥款,成員國也可用人民幣還款。

美國智庫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研究員塔米姆·巴尤米指出,以前從未有過新興經濟體貨幣“入籃”,人民幣打破了這一金融“天花板”,表明新興經濟體在國際金融體系中的重要性日益上升。

普華永道中國金融行業管理諮詢合夥人張立鈞認為,人民幣“入籃”的意義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和中國加入世貿組織相比。而且最終博弈結果表明,中國不是規則的顛覆者而是完善者,這對全球經濟治理的協調具有積極示範意義。

“加持”人民幣信心助推中國金融改革開放

人民幣“入籃”背後的關鍵是中國金融的改革開放,最直接的影響是增強市場對人民幣的信心。

當前匯率波動成為世界經濟金融的焦點。中國銀行業協會首席經濟學家巴曙松分析,現在發達國家利率已下滑到歷史低點,有的甚至是負利率,世界經濟波動壓力通過匯率起伏釋放出來。

“短期看,美國加息等不確定性使人民幣匯率承壓。但長期看,國際權威機構對人民幣‘背書’,人民幣資産配置需求會逐步增加,有助於穩定人民幣匯率。”中國銀行首席研究員宗良預計,未來五年人民幣在全球外匯儲備中的佔比將從現在的1%提升至5%,將帶來約4000億美元的人民幣資金需求。

不過,李建軍等專家也提醒,雖然“入籃”對穩定人民幣匯率有“加持”作用,但從根本上講,匯率走向最終取決於經濟基本面和國際宏觀政策的博弈。

“人民幣‘入籃’,將放大人民幣在國際貿易和投資中的輸出和‘虹吸’雙重效應,助推國內金融體系改革開放。”浙商銀行經濟分析師楊躍説。

人民幣通行全球的“高速公路”已經鋪通。9月下旬,隨著紐約、莫斯科人民幣業務清算行的設立,全球主要市場7×24小時人民幣清算服務的佈局完成。

客觀地説,要讓世界所有國家特別是發達國家一下子都接受人民幣不太現實,但在“一帶一路”沿線,以及發達國家與中國有緊密經貿關係的公司中,人民幣可以大展身手。最新數據顯示,8月份人民幣支付額佔全球支付的1.86%,位列世界第五。

越來越多的弄潮兒從中獲益。螞蟻金服副總裁韓歆毅説,人民幣“入籃”會使海外商家更願意接受人民幣,對於螞蟻金服意味著在海外支付市場和外匯市場份額進一步提升。

人民幣“入籃”牽動金融改革開放不斷推進。中國銀行間外匯市場和債券市場已不同程度向境外機構開放,人民幣利率已經放開。新試點正在推進:剛迎來三周歲生日的上海自貿區,不僅累計開立自由貿易賬戶5.5萬個,而且今年自貿賬戶首次出現同業拆借負利率現象,境外央行負利率政策已傳導過來。

“‘入籃’將吸引更多海外投資進入中國資本市場,需要進一步開放國內金融市場。全球金融市場‘大海’波濤洶湧,先在上海自貿區‘池子’裏做壓力測試,為下一步深化金融改革開放做好準備。”東方證券首席經濟學家邵宇説。

未來之路是漫漫長跑而非百米衝刺

隨著人民幣即將正式“入籃”,完善國際貨幣金融體系和中國金融進一步改革開放,都站在了新的起點上。這將是怎樣的新征程?

從世界金融發展歷程看,一種貨幣要達到全球廣為接受的程度往往要經歷30到50年。從中國金融改革開放面臨的任務看,資本項目的開放遠未完成,金融監管以及與市場溝通能力仍待提高。

“人民幣‘入籃’是一個象徵性、標誌性事件,中國做了長期努力,但不是百米衝刺到達終點,不可能一勞永逸,而是漫漫長跑剛剛開始。”李建軍指出。

貨幣國際化最終考量的是一國綜合實力。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高級研究員管濤直言,人民幣國際化的最終實現,需要國際社會對中國的經濟、金融、法治等都有信心,是國力的綜合考驗。從這個角度來講,人民幣國際化是一個結果,而非目的。它是逐步積累的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

國際金融治理體系的完善,更是要經歷複雜的博弈。IMF和世界銀行等將會進行改革,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國家份額和投票權將會提高,但主要發達國家仍有一票否決權。

人民幣“入籃”成為國際儲備貨幣之後,“可自由使用”的要求使得中國金融改革開放特別是資本項目開放的任務更加緊迫。然而,如何把握好資本項目開放的時機和節奏,如何加強與國際市場的溝通,將是對中國宏觀決策的考驗。

國家外匯管理局國際收支司司長王春英認為,人民幣“入籃”後,國外資金的流入和中國資本市場的開放將是長期、漸進的過程。總體看,“入籃”後跨境資金流動的雙向波動趨勢會更加明顯,但規模並不會顯著放大。在可預見的未來,中國將加大參考一籃子匯率的力度,保持人民幣對一籃子貨幣匯率的基本穩定。

正如人民銀行官網文章所言,人民幣“入籃”,對中國來説為人民幣國際化注入新動力,有利於促進國內進一步改革開放;對世界來説反映了國際金融體系正向更加合理、均衡和公平的方向發展,推動國際貨幣體系進一步完善。中國應以人民幣“入籃”為契機,進一步激發市場活力,釋放改革紅利,為促進全球經濟增長、維護全球金融穩定、完善全球經濟治理作出積極貢獻。(參與記者:謝鵬、姜琳、王攀、孫飛)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劉楊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