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電商時代傳統商業如何“與狼共舞”?請看廣州“黃金商圈”突圍記

2016-10-05 20:20 來源: 新華社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新華社廣州10月5日電(記者 王攀 毛一竹)空置、過剩、遇冷、危機。近兩年來,每當談論傳統零售業和商業地産,這幾個是高頻詞。不斷有人預言:電子商務遲早會衝垮傳統商業。國慶黃金周,廣州以天河路商圈異常火爆的人氣、財氣,給出了回答:傳統商業大變身是必然的,與電商共生共榮也是“極高概率事件”。

廣州天河路“黃金商圈”高舉著跨界經營、錯位發展的大旗,一頭扎進了轉型升級的坎坷路奮力一搏,也給傳統商業的突圍者打了一針強心劑。

巧跨界:掛牌“國家4A級旅遊景區”的黃金商圈

2.8公里的總長,150萬平方米的總面積,聚集5座大型文化體育基礎設施、22家大型購物中心、12家五星級酒店和1000多家餐飲門店,這就是被誇為“中華第一商圈”的廣州天河路商圈。

國慶黃金周,依託廣州國際購物節、極地海洋館、數字圖書館等等特色項目,天河路商圈全天的高峰客流量有望超過400萬人次,相當於數座中等城市的人口總和。

電子商務對商業的洶湧衝擊,在這裡似乎是“反向”的,越“衝”越旺:2015年,天河路商圈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540億元,同比增長15%。

對於不少消費者來説,這個商圈最大的特點就是不像“商”圈,所購之“物”,主要是聽音樂會、逛圖書館、看海洋動物、參與工業設計、品嘗美味佳肴、遊覽城市景觀等各類文化、旅遊體驗活動,不知不覺中掏出了一大筆錢、手上挽起了大包小包。

就連“網購天堂”的電子産品消費也是如此。天河路商圈扎堆的大型電腦城,並未因電商衝擊而門庭冷落。原先貨品雜陳堆積的IT檔口,如今變身IT咖啡館,店員由“時尚女”取代了“工科男”,顧客現場體驗之後線上購買,消費與社交活動同步。

傳統商場“互聯網+”了,引入了機器人導購、3D試衣、虛擬現實、定制3D打印等科技體驗,消費者置身其中,分不清自己究竟是在線上還是線下。

作為天河路商圈裏最引人注目的成員之一,正佳集團總經理李穗生用“跨界”來形容這個“黃金商圈”過去幾年發生的最大變化。有著20多年從業經歷、曾經參與創建多家大型賣場的李穗生説,文化、旅遊、商貿、科技的各種混搭、融合,最終賦予了這裡商業企業以旺盛的活力。“以我們正佳廣場為例,最初,我們只是弄了一個超大魚缸,養一些水生動植物作為景觀裝飾,吸引消費者。但到現在,大魚缸升級成擁有北極熊和企鵝的‘極地海洋館’,既聚了人氣,它本身也是一個經營項目。海洋館開業之後,我們餐館日消費人次翻了一番,從10多萬猛增到20多萬。”

商貿與文化、娛樂、旅遊跨界混搭,天河路商圈獲得了旅遊主管部門“國家4A級旅遊景區”授牌。

妙營銷:核心問題是解決同質惡性競爭

跨界,並不是容易的事,它首先考驗市場機制的錯位經營能力。

“一些傳統商業在虛擬經濟面前一觸即潰的根本原因是什麼?是千店一面的同質競爭、重復建設的無序競爭。大家都往一條路上走,最後路越走越窄。”李穗生説。

跳出這個惡性循環,天河路商圈靠的不是來自政府的行政命令。早在2012年,商圈就成立了國內第一個以區域為特徵的行業組織“天河路商會”,包括商業綜合體、百貨、零售、餐飲、文化娛樂、品牌製造商、廣告商、電商等114個成員,幾乎囊括了商業轉型的整個産業鏈條,坐下來協同整合資源、協商發展事務。

“多元業態的組成使協會形成了很強的代表性和整合能力,在協調商家利益和業態統籌調整上發揮主力作用。”天河路商會副會長謝萌説。

從建立商圈服務標準到制定商圈商業指數,商會扮演起了“總策劃人”角色。如今,商圈內22個購物中心已經錯位明顯:高端國際奢侈時尚品牌聚集區、輕奢侈品消費集聚區、快消品集聚區,錯位競爭、良性競爭態勢基本確立。

政府扮演了“總協調人”角色。廣州市商務委副主任楊勇説,政府在商圈發展規劃、完善公共設施、交通優化組織等方面給商圈轉型提供支持。“我們通過數字化改造,消費者在幾公里外就能看到商圈各個停車場停車位的剩餘數量。”

待突破:跨界創新遭遇制度空白

天河路商圈“跨界”的腳步越邁越快,正在籌劃的建設項目包括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産工作室、自然科學博物館、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等。

商家跨界經營,原有的行業管理規範一下子“不知所措”了,一些大膽的創新之舉引起了廣泛爭議甚至憂慮:大商場養北極熊帶來的動物權益保護、環境衛生控制問題如何處理?涉及林業、農業、環保、衛生、文化、建築等多個領域的跨界創新項目要不要審批、按什麼標準審批?電腦城裏的IT咖啡館算不算網吧;如果算,要不要執行非節假日禁止接待未成年人、登記顧客身份證等管理規定?

李穗生坦承,正佳廣場“極地海洋館”項目投入超過6億元,每個月的運行開支也在1000萬元以上,其中相當部分是為了應對額外監管要求的超預期開支。

“傳統商業轉型是企業的迫切需求,而這既需要公眾的包容,也需要政府相關主管部門在依法依規的基礎上,以更積極的態度予以扶持、引導。”楊勇説。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張興華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