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我國首次實現人工養殖達氏鱘倣生態自然繁育

2016-10-08 17:52 來源: 新華社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新華社武漢10月8日電(記者 李思遠)中國水産科學研究院長江水産研究所科研人員日前通過人工調控,成功使得人工養殖的國家一級保護水生動物達氏鱘在沒有外源激素誘導的情況下自由交配産卵,並獲得了自然繁育的後代。這是我國首次實現人工養殖達氏鱘倣生態自然繁育,不僅是達氏鱘物種保護技術的突破,還對其他珍稀瀕危魚類保護提供了重要借鑒。

達氏鱘為國家一級保護魚類,是長江中上遊特有珍稀定居性鱘魚。近年來,受水工建設、濫捕濫撈等人類活動影響,達氏鱘棲息地質量不斷惡化,自然資源顯著衰退,在2000年以後喪失了自然繁衍能力。

為了挽救這一珍稀魚類,我國對達氏鱘採取了人工繁育保種等保護措施。然而科學研究表明,傳統養殖環境的單一性和人工選擇很容易導致圈養動物産生行為上、生理上、生態適應性等方面生物學特性的改變或自然繁殖等生物功能的喪失。一些魚類的自然繁殖需求因為機理複雜,被譽為“難解謎題”。

如何通過養殖環境改善,如何減少繁育中的人工選擇干預,從而保障瀕危水生動物的生物學特性不喪失,確保其生物功能不衰退是近年來瀕危物種保護生物學研究的熱點。對此,長江水産研究所科研人員以全人工養殖環境下的達氏鱘子一代後備親魚為對象,通過後備親鱘性腺發育環境誘導促熟、環境豐容誘導性腺成熟、人工産卵環境營造(如動態水流刺激、卵石河床質營造和水溫調控等)一系列措施,長時間探索後最終實現了人工養殖達氏鱘在倣生態環境中的自然交配産卵。

據課題組技術負責人杜浩介紹,在人工模擬的産卵場,參與實驗的4尾雌鱘和6尾雄鱘自由感受多樣性的水流環境、類似自然的河床質環境10余天,最終1尾雌魚順利産卵約3.2萬粒,至少1尾雄魚參與受精,受精率約48%,出苗率約3%,5000粒卵中最終獲得健康成活幼苗22尾。

長江水産研究所首席科學家危起偉説,本實驗的實驗魚來源於全人工環境養殖,並且沒有使用任何外源激素,是倣生態繁殖技術的重大突破。實驗首次實現了全人工養殖達氏鱘在人工模擬環境中自由交配選擇並自發産卵受精,表明合適的調控環境能夠成功誘導達氏鱘啟動自身生殖內分泌系統,實現繁殖過程中的自由選擇和交配,解決了達氏鱘保護性養殖對策中自然交配選擇過程的重要一環,對達氏鱘人工群體建設和資源養護有重要意義。

此外,危起偉表示,除了為實現達氏鱘的自然種群重建帶來希望,本實驗成功案例為豐富和發展圈養珍稀瀕危水生動物的保護養殖對策研究提供了重要參考和借鑒。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韓昊辰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