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著力化解體制性産能過剩

2016-10-17 07:35 來源: 人民日報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産能過剩不能完全歸咎於市場
著力化解體制性産能過剩

告別短缺經濟以後,産能過剩逐漸成為我國經濟發展中的一個頑症。産能過剩是市場經濟國家一種帶有普遍性的現象,但我國的産能過剩並非完全是市場調節自發性、盲目性、滯後性的結果,還有深刻的體制性原因。

地方政府的投資衝動加劇了重復建設和産能過剩。一些地方政府為了增加財政收入,極力招商引資、擴大稅源,在缺乏科學論證的情況下,以低廉的地價、優惠的信貸政策甚至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招商引資,搞了大量重復建設。同時,為了實現任期內地區生産總值高速增長,一些地方的決策者無視市場的真實需求和産業發展的潛在風險,在短期內上馬大量項目,最終形成産能過剩。

不合理的市場進入和退出壁壘加劇了産能過剩。一方面,一些行業存在行政性壟斷,民營資本難以進入,導致大量民營資本只能流入鋼鐵、汽車、水泥等行業,過度的投資和有限的需求必然造成這些行業産能過剩。另一方面,産能過剩行業的企業退出市場必然帶來失業人員增多、銀行貸款呆壞賬增加、地區生産總值短期下滑等問題,地方政府缺乏協助企業退出市場的積極性,導致僵屍企業大量存在。

收入分配製度不完善導致消費能力不足。過去一個時期,國民收入初次分配中勞動報酬偏低,造成居民收入偏低、消費能力不足;社會保障投入不足,公共服務發展滯後,居民不得不增加儲蓄以備養老、醫療支出;再分配調節力度不足,居民收入差距較大,制約了居民整體消費擴大。近年來,隨著收入分配製度改革不斷深化、社會事業加快發展,居民消費能力明顯提高,但仍低於與我國發展程度相近國家的平均水平。消費能力不足的另一面就是積累和投資過多,這必然加劇供需失衡、産能過剩。

可見,化解産能過剩,需要在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的同時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健全市場決定資源配置的體制機制,增強經濟增長和結構調整的內生動力。

改革財稅體制,完善地方政府政績考核體系。科學的財稅體制是優化資源配置、促進社會公平、實現國家長治久安的制度保障。應進一步深化財稅體制改革,合理分配中央和地方的稅收收入,通過增加地方稅種、稅源以及完善財政轉移支付制度,保證地方的財權和事權相匹配。同時,完善地方政府政績考核體系,將公共服務水平、生態文明建設績效等納入考核指標體系,破除以地區生産總值論英雄的不合理做法。通過這些舉措,降低地方政府的投資衝動,促使其提高經濟決策科學化水平,遏制地區惡性競爭和重復建設。

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的關係,深化壟斷性行業改革。尊重市場經濟規律,減少行政干預,加快推進壟斷性行業改革,放開自然壟斷行業競爭性業務,引入民營資本,從而既增加民營資本投資機會,又增加有效供給。對於産能已經過剩的領域,通過提高質量技術標準、環保標準等措施,倒逼過剩産能退出市場。政府應做好兜底工作,引導資金和下崗失業人員流向亟待發展的領域,促進資源優化配置。

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增強消費引導投資、拉動增長的作用。改革和完善收入分配製度,提高勞動報酬所得,使廣大居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提高居民消費能力。繼續完善養老、醫療、失業等社會保障制度,消除居民消費的後顧之憂。發揮再分配調節作用,縮小居民收入差距,擴大中等收入群體,增強消費引導投資、拉動增長的作用。(魏敬周 劉維忠)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劉淼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