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節糧減損,保障糧食安全

2016-10-17 18:06 來源: 光明日報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10月16日是第36個“世界糧食日”,今年的主題是“氣候在變化,糧食和農業也在變化”,而這天所在的一週也是我國的第26個“全國愛糧節糧宣傳周”。在極端天氣不斷增加的背景下,糧食安全面臨哪些挑戰?如何應對與促進糧食減損增效?記者進行了調查。

氣候變化威脅糧食安全

在安徽池州殷匯村,7月、8月持續的高溫乾旱讓村民叫苦不迭:“我們家大量農田都開裂發白,有的裂度近一寸,成片的單晚稻乾枯、卷葉,稻穗除了頂部,大約一半空癟無谷,嚴重減産。”

在山東青島,自3月份以來,連續6個月降水量較常年均偏少,農田普遍缺水,部分地塊旱情加劇。

極端氣候導致的災害日漸頻繁,對農業和糧食的負面影響也越來越突出。中國氣象局副局長許小峰分析指出,全球氣候變暖導致的區域性高溫、乾旱、暴雨洪澇事件等極端天氣增多,給糧食生産帶來許多不利影響,全球的小麥和玉米平均每10年分別減産1.9%和1.2%。

“對我國來説,雖然東北地區熱量資源明顯改善,但全國降水量的空間變異增大,特別是華北和西南地區降水資源明顯減少,已經嚴重威脅糧食生産。”許小峰指出,另外,農作物主要生長季的乾旱呈加重趨勢,全國乾旱災害呈面積增大和頻率加快趨勢,全國洪澇與高溫熱害總體上呈面積增大和危害加重趨勢。

“糧食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如何應對好氣候變化、不斷提升國家糧食安全保障能力,是擺在我們面前的重大命題。”國家糧食局副局長徐鳴説。

節糧減損迫在眉睫

從國家糧食安全形勢來看,2002—2015年,我國糧食産量歷史性地實現“十二連增”,但隨著人口增長和消費需求提升,我國的糧食缺口卻在不斷加大。專家預計,我國人口2030年將達到15億左右,為滿足新增的兩億人口,需多生産2000億斤糧食。

一方面是糧食需求量將在未來大幅增加,另一方面是我國糧食在儲藏、消費等多個環節損耗嚴重。

糧食專家指出,我國農戶儲糧裝具大多材質簡陋、保管技術水平低,鼠咬、蟲食和霉變等多有發生,糧食損失率高達約8%。而在發達國家,不包括消費環節,目前糧食産後損失通常在3%以內,按此測算,我國每年可節約糧食350億斤以上,能夠滿足近1億人1年的口糧消費需求。

節糧減損已是迫在眉睫。

“從世界範圍看,農業部門必須通過自身産業轉型來確保實現人人享有糧食和營養安全的目標,以及幫助應對氣候變化和耐藥性問題等全球性挑戰。”聯合國糧農組織駐華代表馬文森指出。

“此外,還要從糧食生産、收穫、儲藏、加工、包裝、運輸、消費等各個環節入手,推動構建能夠適應氣候變化不利影響的、穩定的、可持續發展的糧食供應保障系統,促進糧食減損增效,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來減少氣候變化對糧食産量的不利影響。”徐鳴表示。

節糧減損要依靠科技

在浙江省糧食局直屬糧食儲備庫,一種與眾不同的糧倉引人關注。這個糧倉的房頂上安裝了太陽能光伏板,採用橫向通風的新技術,並安裝了基於雲技術的糧情監測系統和智慧控溫除蟲系統,這四項新技術的運用可讓糧食一個週期的損耗從原來的0.7%左右下降到0.2%左右,僅單倉就能節糧18噸。

而這樣的糧倉正在各地加速建設中,其中的科技含量也正在節糧減損中發揮出來。

在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經濟與發展研究所研究員蔣和平看來,節糧減損,科技先行,要發展可持續農業來應對全球性氣候變化,努力減少氣候變化的不利影響,推動構建能夠適應氣候變化不利影響的、穩定的、可持續發展的糧食供應保障系統。

“這就要求,將節糧減損與穩糧增收一視同仁,把強化制度體系建設上升到法律層面,加大節糧減損的投入和條件建設力度,加強節糧減損技術研發和推廣使用。”蔣和平説。

國家糧食局有關負責人表示,為了更好地應對氣候變化,今後將加大糧食産後領域科技研發推廣力度,增強節糧減損智力支持。比如,加強新型糧倉、綠色儲糧技術設備、先進物流技術和裝備、加工轉化技術、糧食綜合利用等技術的研發,加快推廣運用糧情監測、機械通風、環流熏蒸、穀物冷卻“四合一”儲糧新技術,以及糧食儲運監管物聯網等關鍵技術。一系列新技術的推廣實施,將有效提高應對氣候變化的水平,減少壞糧隱患。(記者 李慧 見習記者 劉嘉麗)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方圓震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