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上海上實東灘綠港農業園實現內部四大循環

2016-10-18 08:02 來源: 經濟日報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上海上實東灘綠港農業園實現內部四大循環——
喜聽鴨蛙唱稻叢 生態農業綠東灘

國慶假期前,在位於上海最東端的上實東灘綠港農業園基地內,到處是金燦燦沉甸甸的稻穗。這些産自圍墾而成的“原生態”土地上的“東灘綠港”大米收割後,被迅速烘曬、加工、銷售,保證了現碾現賣的新米在國慶假日期間端上上海市民的餐桌。

崇明東灘日照充足,水系發達,再加上地處江海交匯處,水清、土潔、氣凈,沒有重金屬污染,“東灘綠港”大米一年只生長一季,所以出産的大米營養豐富,米味十足。主打品種之一“南粳9108”去年曾榮獲第十五屆全國粳稻米大會“最佳食味大米獎”第一名。

上實現代農業開發有限公司是園區運營主體,該公司總經理李國梁告訴記者,公司與上海農科院、南京農業大學等科研院校合作,健全了“産學研”技術支撐體系,選種、種植、烘曬、加工、銷售各環節實行了全産業鏈管理,確保了大米食品安全和食味品質。

據悉,東灘生態城、濕地公園、綠港農業三大園區構成了崇明生態島城鄉一體、統籌發展的生態示範區,由上實東灘負責崇明東灘86平方公里區域的開發和建設,其中東灘綠港農業園區佔地面積67平方公里,為上海12個市級現代農業園區之一,也是上海市循環經濟試點單位。

李國梁説,上實東灘綠港農業園抓住崇明生態島建設發展機遇,以高起點規劃,高科技引領,發展安全高效生態農業,構建綠色循環産業鏈。園區探索的循環經濟是低碳生態的現代農業,目前園區共建有四大循環系統:

鴨蛙稻共生系統是一種有機水稻的生産模式,水稻為鴨、蛙提供良好生長環境和天然餌料,鴨、蛙為稻田除雜草,吃害蟲並提供養分;氣電熱肥循環系統是通過CPU中心將農田生産的秸稈等有機廢物轉化為沼氣、電能、熱能和生物有機肥,電能用於工程自用及配套項目的日常生産和生活,熱能可以為溫室大棚供熱,有機肥用於農業種植;林下複合經濟共生系統,包括生態林地白山羊養殖和菌菇種植,林地為白山羊提供牧草和放養空間,羊糞尿作為有機肥改善土壤,菌種生産、菌包種植,産品采收後包裝銷售,菌渣回到林地提高土壤肥力;生態城鎮、綠港農業、濕地公園一體化循環系統,即濕地為綠港農業和生態城鎮保障生態環境,綠港農業為生態城鎮提供優質農産品,生態城鎮帶來終端客群,三者形成生態良性循環。

上實東灘綠港農業園在不斷完善指標體系的同時,在食品質量安全控制技術領域更加注重包括農産品種子及土壤在內的全過程管控,降低危害物污染的風險,優化檢測技術,強化追溯體系建設。園區稻米、蔬菜、瓜果分別獲得國家無公害食品認證和綠色食品認證。

通過10多年的洗鹽改土,這裡的土壤改良取得了明顯成效。尤其是通過完善農田水利設施,改良水體循環、壓低地下水位;種植林帶、草被植物,防止風蝕和返鹽;採用水旱輪作倒茬機制,杜絕次生鹽漬化發生。採取綠肥肥田、秸稈返田、施用有機肥、播種豆科植物等增加土壤有機質含量。

而通過科技部、上海市一系列課題的實施,公司進行的優質水稻新品種引進與示範、鹽鹼土壤生態修復和地力提升技術研究、稻麥兩熟碳匯倍增秸稈還田技術研究、稻麥優質高産機械化生産關鍵技術集成示範、林地耐鹽藥用植物的篩選與應用等,為東灘農業生産和生態建設提供了有力的技術支撐。

上實東灘綠港生態農業在讓人們吃上安全健康的食品的同時,為上海這個大都市留下了一抹可以盡情享受美麗田園生活的綠色。(記者 沈則瑾)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雷麗娜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