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陜西:抓住“牛鼻子” 挖斷“窮根子”

2016-10-18 08:52 來源: 陜西日報
字號: 默認 超大 | 打印 |

初秋,走進寶雞市金臺區硤石鎮六川店村田間地頭,隨處可見成片的荷塘,即將收穫蓮藕的農民臉上洋溢著豐收的喜悅。2016年,金臺區投入扶貧資金55萬元,由專業合作社統一經營,發展旱地蓮菜210畝,預計産量21萬公斤,産值105萬元。僅蓮菜一項,可為每戶貧困戶提供不低於2000元的保底分紅。

脫貧攻堅戰役打響以來,陜西按照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要求,緊緊圍繞貧困片區,牢牢抓住産業精準脫貧的“牛鼻子”,通過創新産業扶貧措施,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加大特色産業精準扶貧力度,使全省産業脫貧步伐明顯加快,貧困群眾致富信心明顯增強。

加快轉型升級,助推農業産業精準脫貧

貧困地區要真正脫貧,需要産業大力支撐,否則脫貧致富就沒有“根基”,難以持續發展。為此,今年全省計劃投入資金5.7億元,重點圍繞貧困地區小麥、馬鈴薯、蘋果、獼猴桃、肉羊和茶葉等9個産業,給每縣投入資金1500~2000萬元,支持11個貧困縣建設産業轉型升級示範縣,同時加快貧困地區特色産業發展。

在貧困村,堅持“重心在村鎮、基礎在産業”思路,積極實施“一村一品”強村富民工程,扶持引導貧困農戶發展葡萄、魔芋、冬棗、大櫻桃、食用菌等區域優勢特色産業,建設一批貧困人口參與度高的特色農業基地,拉動貧困地區農民脫貧致富。今年計劃發展100個茶葉、生豬、魔芋、蘋果、獼猴桃等區域特色産業專業村,使1000戶貧困戶通過發展特色産業實現脫貧致富。

在秦巴山區,發展茶業特色産業帶280萬畝,著力建設陜茶繁育推廣示範區,無性係茶苗繁育基地及標準化茶園。計劃建設認定省級標準化茶園150個以上,每園核心區500畝以上,輻射帶動周邊2000畝以上;發展漢江、丹江獼猴桃基地50萬畝,以城固、勉縣為重點,擴大種植規模。

在六盤山區,發展矮化栽培20萬畝,加快果業轉型升級。創新果業經營模式,支持果品精深加工,建設一批線上線下結合的果品品牌店,打造陜果品牌;發展奶牛、奶山羊、肉牛規模養殖,建設一批標準化養殖場、家庭牧場和種畜禽場,加快品種改良。

今年以來,積極開展産業精準脫貧試點,整合投入1500萬元,在推進白水縣蘋果三次産業融合發展試點的同時,選定23家企業(合作社),採取土地入股、産品入股、現金入股、果園託管的方式,探索形成了“政府+企業(合作社)+貧困戶”的産業精準脫貧模式。僅上半年,白水縣就帶動153戶貧困戶實現脫貧致富。

壯大經營主體,助推農業産品精準增效

産業精準扶貧脫貧,離不開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培育、壯大和帶動力的增強。在産業扶貧中,全省堅持以規模經營為引領,大力實施“十百千萬”工程,積極培育壯大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使産業抵禦市場風險能力明顯增強,脫貧致富後勁更足。

在涇陽縣,擁有1.53萬畝釀酒葡萄示範園的日新公司,輻射帶動王橋、興隆兩鎮7個旱腰帶貧困村1700多戶群眾發展葡萄産業。目前,245戶建檔立卡貧困戶,戶均實現年增收1.1萬元。日新公司與貧困戶簽訂5年脫貧協議,扶貧對象以扶貧資金入股形式投入企業建設,公司劃給每戶4畝園,並承擔統一的經營管理和支付土地流轉費用。僅此,貧困戶每年純收入增加6000元-8000元,加上務工收入,每年收入達1.6萬元-1.8萬元。實現了“四得三省一無”:得到了土地流轉費、務工工資、土地分紅和政策補貼,省錢省力省時和無風險。

延長縣為支持合作社擴大規模,明確新型經營主體每成功帶動1戶貧困戶脫貧,由縣上以獎代補1000元,還從扶貧貼息貸款中向企業傾斜。對成功脫貧的農戶,政府補助1000元-3000元。一年來,延長縣已有81家新型經營主體同4992戶11279貧困人口建立了互幫關係,已帶動3347人實現脫貧。

據統計,上半年,全省貧困地區新增農民合作社4900家,累計達2.45萬家,農戶入社率提高到25.4%。貧困地區農業産業化龍頭企業不斷壯大,省級以上龍頭企業已達236家,國家級現代農業示範區3個,涉及15個貧困縣區,省級園區規模已達到185個,帶動建設各級各類園區1283個,實現了所有貧困縣區全覆蓋。

創新經營模式,助推産業脫貧精準落實

“現在收入多了,住得敞亮了,還通過網店交到了天南地北的朋友。”洛川縣交口河鎮彌家河村村民屈萬平,雖然自小患有軟骨病,卻堅強地撐起了一個5口之家。他説,全家實現脫貧,都是得益於“一戶一策”精準扶貧政策,通過蘋果産業,每年純收入3萬多元。光今年中秋,屈萬平網上就接到16個訂單,賣出212箱蘋果,核桃68件,以及紅棗,小米,銷售額達24888元。

隴縣推行的政府“配菜”、貧困戶“點菜”、部門“上菜”為主的“菜單式”産業脫貧模式,更是讓産業脫貧得以精準落實,讓眾多群眾有了自己的産業,拔掉了“窮根子”,走上了致富路。溫水鎮郭家槽村趙新雲、曹家灣鎮金山寺村趙志軍、新集川鎮鐵馬河村張關銀等貧困戶,就是通過“菜單式”産業脫貧模式,發展土雞養殖,走上脫貧致富之路。

為了創新多元的經營模式,我省還將加快再建立一批特色農産品原産地保護基地,培育一批知名的特色農産品優勢産區,形成一批具有競爭力的特色品牌。繼續支持以縣為主體建立特色産業發展基金,集中建設産業轉型升級示範縣。創新農産品流通方式,推廣訂單營銷幫扶模式。積極推進農産品就地精深加工,促進一二三産業融合發展和産業轉型升級。積極配合移民搬遷和城鎮化進程,發展設施蔬菜、畜禽養殖、花卉、食用菌等優勢特色産業和勞動密集型加工業,為貧困戶提供就近就業平臺。

按規劃,到2020年,全省將通過産業發展帶動一大批貧困人口脫貧,並形成每村1-2個農業主導産業,每個貧困家庭掌握1-2門生産技術。目前,穩固長效的産業扶持脫貧之路,正在三秦大地拓展延伸。(記者 程偉 齊卉)

【我要糾錯】 責任編輯:雷麗娜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