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托住種糧農民信心

2016-10-19 07:38 來源: 經濟日報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金秋十月是收穫季節。大江南北辛苦耕耘的農民兄弟們都在享受豐收的喜悅,但也有一些農民在為眼下糧食價格下跌而憂心。

糧食市場化改革持續發展到今天,在農業種植結構改善等正效應逐漸顯現的同時,改革也進入了陣痛期。如何保護農民種植積極性,千方百計托住農民種糧信心,從而確保國家糧食安全,成為一個全社會關注的問題。

黑龍江省海林市長汀鎮平安村種糧大戶卞樹軍在東北農民中就很有代表性。今年玉米豐收沒有給他帶來應有的喜悅。卞樹軍説,家裏今年種了180畝玉米,其中租種土地115畝,每畝承包費300元。今年玉米畝産潮糧量大約為1300斤,濕玉米價格已經下降到每斤0.45元左右。他估算了一下,扣除種子、農藥、化肥、人工、土地租金等費用,今年基本不賺錢。

農業部農研中心宏觀部主任習銀生在接受《經濟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糧食價格下跌是各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我國糧食“十二連增”之後,玉米、小麥、稻穀三大作物多年産大於需,市場價格低迷,影響了農民種糧收益。近幾年,國家開始逐步改革糧食收儲制度,改變了多年連續提高糧食價格的做法,在穩定或下調小麥和稻穀最低收購價的同時,取消玉米臨儲政策,實行市場化收購,玉米價格出現下跌是必然的。

根據公開數據測算,我國玉米庫存接近糧食總庫存的一半,玉米去庫存面臨著嚴峻的壓力。2016年的“中央一號”文件提出,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今年東北三省和內蒙古自治區取消了長達8年的玉米臨時收儲政策,調整為“市場化收購”加“補貼”的新機制,這被認為是中國農業供給側改革正式啟動的標誌之一。

專家表示,玉米臨儲政策調整為“市場定價、價補分離”新機制後,有利於引導農民調整種植結構,改種收益更好的經濟作物。長期以來我國農業種植結構失衡的局面正在得到逐步改善。今年玉米種植面積預計減少3000多萬畝,這有利於減少供給嚴重過剩的玉米産能。

目前已經有一些農民增強了市場意識,開始行動起來。安徽太和縣原墻鎮城廟村種糧大戶趙三獻因糧食價格下跌,考慮調整現有的種植結構,他決定明年減少糧食種植面積,拿出部分土地改种經濟效益更好的中藥材。與糧價倒逼趙三獻調整種植結構不同,吉林省榆樹市環城鄉貴家村增益農業種植專業合作社理事長馬佔有,早在2014年就開始主動調整種植結構,種植比利時玉米、高蛋白玉米等優質玉米品種,以及月見草、馬鈴薯、西瓜等收益較高的經濟作物,發展訂單農業,生産的産品根本不愁賣。合作社今年經營的500多公頃土地,純收入達到200多萬元,基本沒有受到糧食價格下跌的影響。

國家發改委産業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研究員藍海濤表示,調整農業結構必須尊重客觀經濟規律。在新一輪農業結構調整過程中,一定要採取措施防止糧食面積縮減過快過猛、産量大起大落帶來的負面影響。

當前,我國農業發展環境正發生深刻變化,老問題不斷積累、新矛盾不斷涌現,面臨不少困難和挑戰。記者在採訪中了解到,目前因糧食價格下跌導致農民種糧積極性受挫的問題,已經得到各方面的高度關注。吉林省農創投資集團有限公司運營管理部經理蘇潔明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説,應該多措並舉幫助農民渡過眼前難關,特別是要加大補貼力度,托住種糧農民信心。今年國家財政對東北三省和內蒙古的第一批玉米生産者補貼300億元已經下發,每畝補貼150元左右。目前,關鍵是要把補貼政策真正落到實處,特別是要落實好糧食差價補貼直接補給玉米生産者的相關規定,讓農民真正從中受益。總之,必須多措並舉保護農民的種植積極性,以確保國家糧食安全。(記者 劉慧)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劉楊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