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新農險“護航”種糧農民

2016-10-20 07:26 來源: 經濟日報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對我這樣的80後新農民來説,糧食作物保險必不可少。”湖南省桃源縣種植大戶丁巧雲從2013年起開展水稻規模經營,目前流轉2280畝水田,全部種植雙季稻,全年提供商品糧1960噸,經營收益約110萬元。2013年以來,他每年都全額購買中華聯合保險公司的水稻生産保險,2014年7736元保費能保1934畝;2015年10260元保費能保2280畝。

丁巧雲的保費沒有白出。南方水稻産區災害天氣多,早稻易遭倒春寒、洪澇,中晚稻易遇乾旱、寒露風等惡劣氣候。前年7月的一場特大風暴將他待收穫的1187畝早稻全部刮倒,直接經濟損失90多萬元。保險公司賠付了38萬元,算是保了本。相比之下,該縣另一位種糧大戶燕良貴就沒有這麼幸運了,燕良貴前年種了1500多畝早稻,由於沒有投保,遭遇風暴災害,幾乎損失殆盡。

農民種糧食面臨自然風險和市場風險的雙重挑戰。幸運的是,農業保險成為農業現代化的重要支撐,為農民持續增收發揮了“穩定器”的作用。2015年,我國承保的主要農作物突破14.5億畝,佔全國播種面積的59%,三大主糧作物平均承保覆蓋率超過70%,承保農作物品種達189類。

首都經貿大學教授庹國柱表示,傳統農業保險主要是低保障水平的成本保險,著眼于高度分散的小農經營,不能適應現代農業與新型經營體系的發展。隨著農産品市場化,價格波動已經成為農戶的重要風險因素。為了同時應對價格風險和産量風險,國際農業保險界開發了收入保險。在美國,收入保險的保險金額超過總保險金額的9成。

中國人保股份有限公司有關負責人説,公司積極回應新農民關於農險“保額低、不解渴”的訴求,提高保險保障水平由“保成本”逐步向“保收入”提升。目前,在湖南、湖北、重慶等地開展的水稻産值保險保額達到了每畝800元,在河南和內蒙古開展的小麥、玉米産值保險保額達到每畝1000元,基本實現了農險保額對直接物化成本的全覆蓋。

近兩年來,安信農業保險股份有限公司重點研究“黃箱”向“綠箱”政策轉化的課題。目前,上海市農委正與該公司研究開展水稻收入保險試點,力求打破原有水稻保險模式,將水稻部分直補資金和傳統水稻保險保費補貼合二為一,保障農戶水稻實際種植收入不低於前三年平均收入。

“農業保險開展初期,受保險責任、保險費率、運作成本等多方面因素影響,承保機構參與積極性不高,當時的承保範圍是政府部門研究確定的。”山東省農業廳廳長王金寶説,隨著農業保險工作逐步發展,保險機構參與的積極性越來越高,具備農業保險資質的保險企業越來越多,由最初的3家增加到了8家。

黑龍江是我國第一産糧大省。黑龍江保監局的數據顯示,隨著保險覆蓋面的擴寬,風險保障水平穩步提高。今年以來,黑龍江依託兩大平原現代農業綜合配套改革,完善農業保險産品。為適應不同農戶需求,黑龍江設定了不同的保險金額檔次,其中最高檔達到了農作物直接物化成本。他們還鼓勵保險公司開發了補充型商業保險,最高保障可達到農作物的總生産成本。新産品還全面降低了保險費率,四大糧食作物的平均費率下降了17%至30%不等。

農業部副部長陳曉華説,今後一個時期,農業保險發展應鞏固基本面、覆蓋全領域、穩步提標準,加快推進理念創新、産品創新和機制創新,為種糧農民“護航”。 (記者 喬金亮)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周楠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