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黑龍江:項目扶貧給村民帶來“獲得感”

2016-10-20 16:02 來源: 新華社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新華社哈爾濱10月20日電(記者 范迎春 楊思琪)即使是在去年夏天遠赴河北省參觀考察回村的途中,59歲的村民李福軍也一直在懷疑:幾代人靠種地為生的村子,真的能把食用菌項目搞起來?其他村民私下裏也議論:花那麼多錢上項目,還不如乾脆把錢分了。

聽到議論的村黨支部書記耿立彬給村民們解釋:“國家給的扶貧資金是讓建項目的,幹別的不好使。”説完他眼睛看著一名村民笑呵呵地問:這些年給你家的扶貧款少嗎?這樣那樣的東西少嗎?錢花沒了,是不是還照樣窮?知道為啥窮嗎?就是因為沒把窮根拔掉。

黑龍江省青岡縣是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這裡是距離縣城不遠的青岡鎮新民村。暮秋收穫時節,正在大棚裏幹活的李福軍回想起“瓜分扶貧款”的想法,有點不好意思。“咱眼光太短了,還是政府想得遠。”

新民村是黑龍江省審計廳包扶的貧困村。在總結近些年扶貧工作經驗和不足的基礎上,省審計廳確定了依靠項目扶貧的新思路。駐村擔任“第一書記”的農業處副處長王強受命成為項目籌劃組牽頭人,與縣裏、鎮裏、村裏幹部們一同反復研究謀劃適合當地情況的項目,最後確定種植食用菌。

他們四處求教取經,還組織幾十名村民代表組團到河北省的食用菌企業實地學習參觀。2015年開春,食用菌基地開始動工建設,一期建設10棟育菇棚和84棟出菇棚。

村裏組建了食用菌種植專業合作社,成為經營主體。與一般農業合作社不同的是,新民村食用菌種植專業合作社的一部分股權劃定給村裏的特困戶。雖然部分特困戶既沒有勞動能力又沒有資金參與經營,但盈利的15%將用於扶持這些特困戶,直到幫助他們脫貧。

基地的育菇由合作社統一管理,出菇棚承包給自願參與的村民,以貧困戶優先。王強告訴記者,村民與基地建立了緊密聯絡,村民的收入主要有勞務報酬、土地轉讓入股、承包經營收益、經營分紅等幾部分。

當初不看好這個項目的李福軍,現在成了最直接的受益者之一:家裏的9畝土地折成股權,每畝每年450元;他和妻子在基地打工,工資按日計算,兩個人一天200多元,活多時能達到300多元。李福軍以前得過腦血栓,“要不是村裏建了這個基地,我們想到外面打工也沒人要。”他説。

育菇棚每年育一茬,兩茬中間有五六個月空閒。利用這段空閒時間,合作社組織村民在裏面種植西紅柿等蔬菜。68歲的村民李長江有種菜經驗,成為3位牽頭組織者之一。到10月西紅柿陸續成熟上市,李長江利用“時間差”收入1萬多元。

記者在出菇棚裏看到,黃燦燦的蘑菇表面泛著油光,乍看像一叢叢剛出爐的小蛋糕,幾位婦女正在忙著採摘。耿立彬告訴記者,每棟出菇棚有8000棒,一季下來平均每棒出菇約2.5市斤,以每市斤2.5元的保守價格計算,每棟棚的毛收入能達到四五萬元,效益很可觀。

讓“第一書記”王強沒想到的是,原來計劃的“村級扶貧項目”現在升級變成了全縣的重點項目。2016年,縣裏整合扶貧産業項目、農業開發等各類資金合計8000萬元對基地進行了擴建,目前已建成溫室80棟、大棚694棟;新建了菌種和菌包生産車間,預計年産菌包2000萬棒。

以前當過村幹部的馬永珍在基地裏負責看護鍋爐房、監控棚室溫度等工作,月工資2400元。他説:“項目扶貧給貧困戶帶來實惠,讓我們看到了徹底脫貧致富的希望。村裏各家各戶在基地都有股份,所以都卯足勁兒幹。”

在場的青岡鎮黨委書記馮曉東接過馬永珍的話説,項目扶貧讓貧困地區真正擁有了“造血機能”,也讓百姓有了實實在在的“獲得感”。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朱英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